李華堂[革命烈士]

李華堂[革命烈士]

李春榮(1906年—1928年5月)字華堂,曾用名趙秋華、宋炳臣,益都縣(今青州市)五里鎮十字村人。8歲在本村讀私塾,12歲就讀於益都縣東關高等國小。1923年7月,考入省立益都第十中學。中學時代的他,熱情正直,好學上進,求知慾強,接受新鮮事物快。在團員青年的啟發幫助下,專心閱讀《中國青年》、《嚮導》、《新青年》等進步書刊,還積極參加團組織領導的反帝愛國運動。1924年春,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同年冬,轉為共產黨員。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李春榮(1906年—1928年5月)字華堂,曾用名趙秋華、宋炳臣,益都縣(今青州市)五里鎮十字村人。8歲在本村讀私塾,12歲就讀於益都縣東關高等國小。1923年7月,考入省立益都第十中學。中學時代的他,熱情正直,好學上進,求知慾強,接受新鮮事物快。在團員青年的啟發幫助下,專心閱讀《中國青年》、《嚮導》、《新青年》等進步書刊,還積極參加團組織領導的反帝愛國運動。1924年春,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同年冬,轉為共產黨員。

生命歷程

李華堂李華堂
1925年1月,中共益都支部建立後,他和黨員王漢臣受黨組織委派,到東益火柴公司開展工作。在宣傳民眾、教育民眾的同時,帶領工人民眾同資本家開展各種形式的鬥爭。還先後發展1名工人入黨,4名工人入團,使這個公司的工人運動有了領導骨幹。同年2月,中共山東地方執行委員會選派他去青島開展工人運動。他身著工人服,裝扮成工人模樣,奔走於大康、隆興、銀月等日資紗廠,出入於工人宿舍,發動工人,組織鬥爭。因為他年紀輕,身材矮,又平易近人,大家都親切地稱他“小工人”。3月,大康紗廠建立工會組織,他被選為工會負責人之一。他積極發展工會會員,工會組織迅速壯大,還經常組織工人學習、集會,提高他們的階級覺悟,增強鬥爭精神。工會的活動,引起了日本廠方的注意和恐慌,於4月8日秘密逮捕了3名工會幹部。以此為契機,在青島黨組織的領導下,組織了全市工人大罷工,取得勝利。青島紗廠工人罷工後,調到濟南開展工作。時隔不久,日本帝國主義在青島大康、內外棉、隆興3個紗廠製造了“五·二九”慘案。接著,上海發生了“五卅”慘案。為了聲援青、滬工人的反帝愛國運動,他積極參加學生和市民集會,登台演講,上街遊行。為加強對青島工運工作的領導,他又回到青島,參加李慰農組織的“膠濟鐵路總工會滬青粵漢慘案後援會”,後由於反動派鎮壓,被迫離開青島。

1927年10月,中共山東執委召開擴大會議,他當選為省執委委員。為開闢魯西南地區的工作,他和另外兩名同志到濟寧縣城建立黨的基層組織。11月,中共濟寧特支成立,任書記。他深入到工廠、學校和街道、農村,宣傳馬列主義理論和共產黨的主張,動員大家參加反帝反封建的鬥爭。還在兩個多月的時間了,發展黨員30多人。

1928年2月,離開濟寧回到濟南。不久,去魯北高唐谷官屯領導農民運動。同時,魯北縣委駐地也由平原縣移至谷官屯。他明確提出了“打倒土豪劣紳,打倒新舊軍閥”、“平均地權”等政治主張,並同當時由共產黨員金谷蘭領導的“紅團”一起,打土豪,斗劣紳,進行武裝暴動的準備工作。“紅團”鎮壓了陰謀破壞農民運動的谷官屯土匪李洪樓和慣匪郭景芳、張麻來、張羅,沒收了大地主李重慶的住宅作為“紅團”團部。一時,“紅團”震動了高唐縣境和山東各地。同年4月,魯北縣委改組為魯北特委,他任書記。由於暴動機密被敵偵知,5月4日拂曉,正當農民自衛隊集結之時,駐守高唐的奉軍縣長張振聲指揮縣大隊、縣警備隊,並聯合城西大土匪頭子李九(李彩題),組織了近千名反革命武裝,包圍了暴動指揮部所在地---谷官屯。他英勇犧牲,年僅22歲。

犧牲後,戰友們將他的忠骸安葬在谷官屯村西的柳林里。新中國成立後,被追認為革命烈士。他的英名和革命鬥爭業績將流芳百世,光耀千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