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團

紅團

紅團(興化平話字:áng-duáng;興化語城裡腔:aŋ˧ tuaŋ˨˦),福建莆仙地區特色小吃,蒸食,由皮和餡兩部分構成。紅團是莆仙最有特色的傳統喜慶節日食品,過年時家家必做。不但是可口的食品,也用於渲染節日氣氛,還用於祭祀,而且是寓意深刻的饋贈禮品。紅團的皮一般是以糯米粉為原料,製作時先將糯米粉拌上食紅,然後加入適量的溫水,揉成糯米麵團,再從中撮出一小部分,用手捏成薄餅狀,就成了“紅團皮”。

主要餡料

紅團紅團

餡一般有紅薯(實心)糯米餡、紅豆餡,綠豆餡、糯米綠豆餡、豬五花肉餡(較少)五種:

糯米餡是把糯米蒸成乾飯後,放入糖水中用文火煮,使它成為又粘又軟的飯糰;綠豆餡是把綠豆煮爛,放進糖(以文火乾),再用勺子把綠豆

紅團紅團
搗碎,靠糖的黏度黏成團;

糯米綠豆餡是先把糯米炒熟後碾成粉,再把它與煮熟並搗碎的綠豆、糖混和成團狀。

紅薯的則為把煮熟的紅薯搗成薯泥和上等的小麥面揉成團後蒸煮而成。

食用風俗

紅團紅團

紅團是一種甜食,長時間存放不易變質,若定期加熱可存放20多天,它是過年不可或缺的主食。 做紅團一般在臘月廿七、廿八兩日內進行,除喪服未滿的人家白團外,家家戶戶都要做紅團。紅團顏色紅,形狀圓,寓團團圓圓,紅紅火火,大吉大利之意。因此,從做紅團這天起,過年的氣氛便開始濃厚起來。紅團用料普通,卻是一種品位極高的供品。除過年外,逢結婚、謝天地等重大喜慶節日才做。在這種情況下,紅團不但是供品,而且又是饋贈的禮品,如婚、嫁、喜慶等,賀喜的親戚朋友離開時,都要饋贈紅團一雙或二雙,以示感謝,受禮者亦視此為吉物。

莆田紅團莆田紅團

紅團不但禮重,而且是一種可口的小吃。它不但甜,而且香,特別是糯米餡或糯米綠豆餡的紅團更香、更軟。冷卻後的紅團,表面硬梆梆的,但只要稍微加熱,即可變軟,口感仍十分好。

歷史由來

紅團紅團

紅團在莆仙文化中具有重要的意義。但它的起源卻很難考證,不過從幾本宋代筆記可以略知一二。浦江吳氏《中饋錄·甜食》“煮沙團方”:“沙團入赤豆或綠豆煮成一團,外以生糯米粉裹,作大團,蒸成或滾湯內煮,亦可”。這蒸成的沙團,其原料和作法與紅團相同。只不過紅團是用木印印成球冠狀,表面著上大紅色。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東角樓街巷》里談到“澄沙糰子”,歸在“飯後飲食”內。現在我國北方仍有澄沙餡心,如北京澄沙包。其餡心“澄沙”的做法:把紅小豆或紅雲豆煮熟爛成泥,加糖。今莆仙紅團餡心有綠豆、糯米、地瓜乾三種(糯米又有甜鹹之分),但主流是綠豆(俗說“紅團綠豆餡”),是用綠豆加糖煮成的澄沙,可以捏成球狀。與《中饋錄》中的沙團一樣。 吳自牧《夢粱錄》“除夜”條下有澄沙團,歸入“市食”類;“夜市”條有澄沙糰子,十色沙團;“諸色雜貨”條有沙團,歸入“沿街叫賣小兒諸般食件”。“分茶酒店”下有麝香豆沙糰子,歸入“乾果子”類。《西湖老人繁勝錄·食店》有澄沙糰子。周密《武林舊事·果子》有澄沙糰子。按杭州舊稱武林,果子即餜子,指點心。灌圃耐得翁《都城紀勝·食店》有沙糰子,與“春餅、鏇餅、羊脂韭餅”等歸入“夜間頂盤挑架者”類。作者接著寫道:“遍路歌叫,都人固自為常,若遠方僻土之人乍見之,則以為稀遇”。以上幾則宋代筆記資料說明在南宋臨安(今浙江杭州)、浦江(在今浙江省金華以北)一帶,“沙團”(即澄沙糰子)是餅餌類市食點心,在食店或市場上賣,或沿街叫賣。可能有各種顏色(如上述“十色沙團”)。今莆仙市場上也賣不著色的點心類的紅團。 今上海蘇州一帶,民間在清明節有做青團的風俗。青團也是用糯米粉包豆沙,然後蒸煮成的。製作時在糯米粉中加入了一種可食用的青草汁,表面是青色的。這與莆仙清明節家家戶戶做的“清明龜”相比,原料做法相同。不同之處僅在於“清明龜”是龜狀的(這也是它同紅團的唯一不同)。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