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滿紅[畫家]

李滿紅[畫家]
李滿紅[畫家]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抗日英雄,原名陳慶福,曾用名陳墨良。出生於莊河縣(今莊河市)。自幼聰敏好學,熱愛家鄉。 李滿紅,字,墨緣,號,海之闊堂主。男,1975年生。河北省任丘市人。河北省收藏家協會會員,河北省青年書畫研究院研究院。任丘市美術家協會理事。

個人經歷

李滿紅,字,墨緣,號,海之闊堂主。男,1975年生。河北省任丘市人。河北省收藏家協會會員,河北省青年書畫研究院研究院。任丘市美術家協會理事。
李滿紅自幼酷愛繪畫藝術。在國小時期,中學時期曾多次獲省市獎項。高中畢業後棄筆從商。雖然從商但一直未停下手中的畫筆,閒遐時間創作學習。他對待學習一絲不苟,認認真真搞藝術。他臨摹李可染,潘天壽,關山月,宋文志,白雪石的等大家的作品。從而讓他的筆墨達到了很深的功底。他走過了很多山山水水,他很重視寫生。因為他知道寫生的重要性,經常寫生的畫家的作品接地氣真實感很濃郁。
他博眾家之長,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田園派風格。
曾在各大報刊書籍發表過作品,在市省獲得多次獎項。受到眾多評審的好評。他的作品被韓國,台灣,東北,西藏等收藏家收藏。他將會踏踏實實的讓他的田園派畫風更加成熟。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李滿紅年僅14歲就參加莊河抗日義勇軍,跟隨莊河民眾自己組織的抗日武裝隊伍,戰鬥在群山峻岭。1934年,17歲隨抗日誌士流亡關內。1935年先後在北平(北京)知行補習學校和國立東北中山中學讀書。

李滿紅在中山中學讀高中時就開始寫詩。1935年冬天,北平爆發了“一二·九”學生愛國運動。他平時沉默寡言,在關鍵時刻剛正倔強,積極到街頭宣傳、撒傳單,擔任警衛校門的糾察。在“一二·一六”遊行示威中,他勇敢、堅強,頂著凜冽的寒風,高呼口號。直到深夜,遊行隊伍在宣武門外被軍警衝散,才回到學校。

1936年秋,李滿紅隨校遷南京板橋鎮。1937年“七·七”抗戰爆發,上海淪陷,學校又南遷湖南湘鄉永豐鎮。1939年春天,他途經桂、黔,到了重慶北碚東北青年升學補習班。他白天除了上課、預備功課外,夜晚常常在微弱的菜油燈下埋頭寫詩。

成就

1939年暑期,李滿紅考入西北聯合大學外文系俄文組。他對於系裡正式開出的必修課,並不花費多大功夫,只是一般地隨堂聽講;對於詩歌寫作他卻爭分奪秒夜以繼日,宿舍里同學們都進入夢鄉時,他伴著一盞油燈或一根蠟燭,寫詩不止。他把詩歌看做是世界上最美麗的花朵,他說:“要在大學四年擠進文壇”,他不是想出名,而是想在文學事業上貢獻自己的力量,力求取得成就。他廣泛閱讀國內外書刊,從中吸取營養。他收存許多詩,特別是普希金、萊蒙托夫、馬雅可夫斯基的詩。他時常朗誦艾青的《北方》、《向太陽》和《大堰河》。他很熟悉當時文壇情況,認識青海省文學界前輩,與作家端木蕻良、蕭紅的交誼很深,經常把詩寄給他們,向他們請教,深得他們的指導和幫助,使他創作活動更勤奮。他的詩,經常在靳以主編的重慶《國民公報》副刊《文群》,鄒荻帆與姚奔主編的《詩墾地》、《詩創作》,端木蕻良等人主編的香港《時代文學》,王魯彥在桂林主編的《文藝雜誌》以及其他一些報刊上發表,他在當時大後方進步的文藝界開始引人注目。

李滿紅除勤奮寫詩外,還喜好舞劍。夜深人靜,他時常在月下舞劍。他到哪裡,就把劍帶到哪裡。他常說:“劍,使人產生正義感”。他的愛劍,是認為劍是雪恥復仇、臥薪嘗膽的象徵。當時祖國半壁河山,任敵人縱橫踐踏,自己又在棄家流亡中,能不義憤填膺?他把戰鬥企望寄托在劍上。

1942年6月12日,李滿紅因病醫治無效去世,時年25歲。

作品

李滿紅去世後,他的摯友姚奔於1943年為他選編了一部詩集《紅燈》,由福建改進出版社出版。1979年,描寫李滿紅在抗戰時期生活的長篇小說《風雨十年》出版,該書中的主人林如純原形即是李滿紅。1982年,東北現代文學史料為他出了《滿紅四十年祭專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