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忠[人大代表]

李永忠[人大代表]

李永忠,2009年全國人大代表之一,廣東中人集團建設有限公司監事會主席。

人大代表

李永忠,2009年全國人大代表之一,2009年3月7日小組審議2009年財政預算報告時發現“百億國賬差錯”問題而為廣東代表團贏得了“履政能力比較強”的榮譽。

回顧過去

2009年2月份永忠就建議我們追蹤一下深圳市4年來在這方面取得的經驗。

“各地都出現了不少反腐敗的試點和模式,我認為最好、最成功的當屬‘深圳模式’。”李永忠評價道,深圳的反腐保廉體系顯示的是制度反腐的創新和力量。

他說,深圳處於經濟體制改革前沿,最先遇到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腐敗的易發多發情形;最早意識到腐敗之所以易發多發,就在於現行體制、機制存在著滋生、蔓延腐敗的土壤和條件。

人大代表李永忠人大代表李永忠

“正是在這樣的改革實踐中,深圳市深刻意識到解決腐敗的問題,要有打擊、懲處的手段,更要走制度建設的路子。”他認為,深圳市走出的反腐保廉的路子,給人以深刻的啟示:“反腐敗要標本兼治,重在治本;反腐敗要懲防並舉,重在預防。”

“突破在地方,規範在中央”。深圳反腐敗之所以走在前沿,就在於“它既按照中央的‘規定動作’去做,又敢於大膽去試、去闖,並成功地摸索出一套‘自選動作’。”“新一屆中央紀委非常注重深入調研,了解並總結各地各部門的試點經驗,通過分析研究不斷把握規律,繼而推廣到全國。”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建立健全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教育、制度、監督並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與深圳等地的成功實踐有著密切的關係。

他認為,深圳市對反腐保廉體系的探索,其更本質的意義是立足於多年經濟體制改革的基礎上,致力於打造政治體制改革的“樣板間”。深圳的經濟體制改革走在前面,政治體制改革先發也成為必然。“這樣,不僅可以鞏固經濟體制改革成果,同時可以保證經濟體制改革更加紮實深入的向前推進。”

他由此得到啟發說,“我們有理由也有條件,像當年建立深圳等經濟體制改革特區那樣,著手建立政治體制改革的‘特區’”。

“包括幹部人事制度改革在內的一些政治體制改革之所以難以有實質性的推進,就在於我們目前還沒有這樣的特區。而一些地方和部門的改革嘗試,之所以淺嘗輒止,不敢深入推進,也在於對這方面可能出現的風險和失敗,沒有像當年經濟特區的改革那樣,有人敢於出面‘埋單’。”

“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得益於幾個經濟特區的試驗圈。繼續深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也需要這樣幾個‘圈’,幹部人事制度改革、黨內民主制度發展、黨內監督的強化、改革與完善紀律檢查體制,都可以放在這些特區中來進行試點。特區就是改革的‘孵化器’、‘試驗場’,可以最大限度控制風險。”因此,他建議,設立這樣的政治體制改革特區,“像鄧小平同志當年說的那樣,大膽試,大膽闖”。(記者 崔麗)

制度反腐

著名制度反腐專家李永忠日前指出,在制度反腐中要避免可能出現的片面化、紙面化、局部化。

片面化”: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制度反腐就是治本,而治本等於教育,從而放鬆對腐敗案件的查處力度。李永忠指出,“這種片面化的做法,將會使我們放鬆始終保持的對腐敗的高壓態勢。”

紙面化”: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制度反腐就是制定很多“說在嘴上、寫在紙上、貼在牆上”的條條款款。李永忠說:“這是紙上反腐。不但反不了腐,而且會使反腐流於形式。”更重要的是要有保證這些制度得以嚴格實施的組織體系。因此,“有無黨內民主的實質性發展,有無組織嚴密的、專門的監督機關,並通過對權力進行科學分解、合理配置,至為關鍵。只有按照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所指出的那樣,‘建立結構合理、配置科學、程式嚴密,制約有效的權力運行機制’,才能對可能出現的各種腐敗問題進行鐵面無私的監督檢查,才能確保制度反腐體系良性有效運行。”

局部化”:一些地方和部門限於執政能力水平不高,眼界不寬,膽識不夠,滿足於“查點個案,定點條款,糾點小歪風,搞點無用功”,不會也不敢進行巨觀戰略性的制度設計、制度創新和制度改革。他強調:“與思想教育和思想作風相比,制度建設是根本,執政能力建設是重點。只有抓住根本,才能解決重點。”

吳官正同志主持中央紀委工作以來,多次深刻指出:必須“把制度建設貫穿於反腐倡廉工作的各個環節,體現到各個方面”。建設反腐體系就是將反腐敗作為系統工程來看待,從全局上、根本上逐步解決腐敗問題,而非靠一朝加大懲處力度來遏制。

他強調指出,應明確紀委職能定位。根據《黨內監督條例(試行)》,紀委是專門的監督機關。“紀委是黨代會選舉產生的兩個委員會之一。但是,總的情況是落實不夠,到位不夠。因此,全面履行黨章所賦予的職責尤為重要。”十六大明確提出,要“強化監督,創新體制”,“改革和完善黨的紀律檢查體制”,“從決策和執行等環節加強對權力的監督”,“重點加強對領導幹部特別是主要領導幹部的監督”。加強執政能力建設,對於紀檢機關來說,“首先要解決的是如何加強體制機制和制度建設,切實提高協助黨委加強黨風建設和組織協調反腐敗工作的能力,以解決發展黨內民主,強化黨內監督,深入推進反腐敗鬥爭等深層次的問題。”

工作態度

“在今年的財政預算報告裡,有關2008年的財政‘執行數’出現了2次,前後數據卻相差100多億元!我很想知道這是為什麼?怎么會出現這樣巨大的差額?是誤差,還是印錯?”2009年3月7日,在廣東團分組審議2009年財政預算報告時,“火眼金睛”的全國人大代表李永忠激動地道出自己的“發現”,頓時全場譁然……

數據感冒

李永忠同時還有另一個身份——廣東中人集團建設有限公司監事會主席,多年的職業生涯讓他對數字異常敏感。

他拿出自己做了很多處筆記的預算報告一一羅列,“你們看,第41頁上,附表2‘2008全國財政支出情況’中‘執行數’寫著‘2722億元’;可是到了第50頁,附表9‘2009年全國財政支

(圖)李永忠李永忠

出預算安排’中則提到‘2008年執行數’卻是‘2825億元’!這兩個數據相差了100多億元啊!到底哪個才是正確的?”

聽到這裡,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財政廳長劉昆坐不住了,急問:“在哪裡啊?不會吧?”

“就是財政預算報告,不是附屬的那些說明本,當然,那些說明本的數據也有不一樣的,先不說了。”李永忠拿著報告,比劃著名告訴劉昆,帶他一起“找茬”……

2分鐘後,劉昆點點頭,“嗯!是不一樣喔。”他隨即嘖嘖稱讚,對李永忠開玩笑,“哈哈,這么‘精彩的錯誤’也給你發現了”。

不過,李永忠卻笑不出來,他質問:“這是誤差,還是印錯?……一個國家的財政預算報告,同一項支出的數據相差怎么這么大?我覺得很不應該!很不嚴謹!”

部分數據經不起推敲

“第41頁上印的2008年預算支出中教育、醫療衛生、就業三大民生板塊,占總支出數的比例是34.05%,但按照第50頁的執行數算出來的話,應該是29.69%,這是沒有道理的,不正常……”李永忠進一步給報告“挑錯”,“再看第50頁印的2009年的預算情況,跟2008年的預算執行情況比較,只增長了0.08個百分點,這增長也太低了吧?在這么低的增長速度下,你說還要拉動內需,讓老百姓把兜里的錢掏出來用,我想是不現實,很難做到的!按去年的數字來算,2008年跟2007年對照,是增長了大概2.1個百分點,所以去年我是投了贊成票的。但今年的執行情況算出來,只增長了0.57個百分點,這與2.1個百分點,相差好遠啊,怎么可能呢?”

2009年3月7日,全國人大代表李永忠在小組審議2009年財政預算報告時發現“百億國賬差錯”問題——報告第41頁附表2“2008全國財政支出情況”“執行數”寫著“2722億元”,但到了第50頁附表9中,該數字卻成了“2825億元”。兩者相差100多億元。國家財政部已以書面形式,並派專人向李永忠進行了解釋。這原來是數據編制口徑不一所致。為此,李永忠代表及其所在的廣東代表團贏得了“履政能力比較強”的榮譽。

雖然後來有關部門解釋這個差錯源於“誤會”——“是數據編制口徑不一所致”,但李永忠代表這種嚴格審議、敏感乃至“斤斤計較”於預算報告中每一個數字的認真履職精神和態度,無疑仍然值得大加讚賞。其能贏得“履政能力比較強”的榮譽,應該說,名副其實、當之無愧。

與此相比,這些天來我們所看到的實際審議狀況似乎還顯得比較沉寂——圍繞預算報告審議出現的爭論、質疑等情況,還並不多見,除了李永忠之外,此前見諸媒體的預算審議“質疑事件”好像只有一起——全國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王恩多在分組審議預算報告時,質疑某部委總經費中“其他支出”占了三分之一的問題。毫無疑問,王恩多代表勇於對預算報告“較真”的質疑精神,也完全配得上“履政能力比較強”的榮譽。

但這種能充分體現“履政能力比較強”的事件、代表,是不是仍嫌不足呢?這正像蔡定劍教授感嘆的:“有的代表習慣就雞毛蒜皮的事情發表議論,提一些花里胡哨的議案,實際上很多都不是應該在全國人大會議上討論的。許多重大的問題,比如預算,有多少人在談?”

按照此前公布的會期,本次人大會議將於近日閉幕。這意味著,剩下來留給人大代表們的時間已經不多了。因此,筆者希望並期盼,在剩下的有限的會議時間裡,更多的人大代表能以李永忠、王恩多和鍾南山代表為模範,也像他們那樣用“比較強的履政能力”,去嚴格認真地審議每一份提交人大的報告議案,履行好自己的代表職責,不負人民重託。——因為你們是人民代表,有權利也有義務這樣去做。

工作肯定

從“國賬”中挑出百億“差錯”的全國人大代表李永忠,目前已受到財政部預算司的書面答覆。昨天,財政部還委託廣東省財政廳廳長劉昆,專門對李永忠表示感謝。

2009年3月11日上午,在廣東代表團分組審議的會場,同為全國人大代表的劉昆說,李永忠代表對“國賬”的質疑,引起了財政部的高度重視,財政部領導委託他感謝李永忠和所有的代表,對廣東代表對預算草案的認真審議給予高度的評價。

財政預算草案中的百億“誤差”,已被證明是一場誤會,是說明不夠詳盡所致。李永忠說,2008年3月9日,財政部一位司長專程到廣東代表團向他了解情況,並做了說明,當天他還收到了書面的答覆。李永忠說,“作為全國人大代表,我對財政部及時跟進釋疑的效率和方式很滿意。”

身為財政廳廳長的劉昆也對李永忠表示欽佩。“他能從頭看到尾,看得仔細,還能看出問題”,“做我們的預算處長絕對沒有。

站長李永忠

農民當朋友

2001年7月,經過公開招聘,李永忠擔任了市果樹科學技術推廣站站長,負責為全市尤其是西區的果農提供技術服務。他風裡來,雨里去,深入田間地頭為農民提供技術指導,解決農民在生產過程中遇到的技術難題。由於果樹推廣站成立時間不長,工作條件異常艱苦,他與同事們克服了種種困難,經常一天騎機車一二百公里下鄉為農民服務。為逐步改變農民科技素質低、吸收能力差、被動吸收多、主動吸收少的狀況,5年多來,李永忠與同事一道舉辦了技術培訓班77期,培訓農民5600人次,其中580人獲得農民綠色證書,技術素質有了明顯提高。果樹站不僅為農民做技術指導,還主動為他們做技術示範。2006年2月,他帶領同事們在“金灣區農業科技示範園”創辦水果新品種及新技術示範園,通過園區的展示、示範和技術培訓等手段的實施,使農民能親眼目睹農業高新技術的成果和套用前景,並加以模仿套用,取得了很好的示範效果。李永忠和他的同事們的努力有了結果。在斗門和金灣區,很多果農經過他們的無私指導後,水果產量大增,質量也提高了,得到了實惠。斗門鎮大濠沖村的荔枝種植大戶鄺健榮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對李永忠充滿感激:“3年前,我的20畝荔枝每年收成不到1000斤,經過李站長的技術指導後,第二年我的荔枝收成就達2萬斤,產量增加20倍!”對此,李永忠說,荔枝種植技術性強,如果技術跟不上,荔枝很可能會少結果甚至不結果,要達到高產,就必須掌握整套技術。2004年以來,李永忠被市委組織部、市科協聘為農村黨員科技示範戶技術指導員,在他的指導下,不少示範戶掌握了水果種植新技術,引進了新品種,並帶動了其他農戶。他不僅作技術指導,有時還向果農提供種苗、農資等支持,深受果農讚揚。“要成為一名合格的農技推廣員,必須對農民有愛心,把農民當作自己的朋友。”李永忠說,他對農技推廣工作、對農民的感情很深,所以能夠與農民同呼吸,共命運,他將繼續努力,為更多農民的增收儘自己的力量。

碩果纍纍

李永忠說,要向農民普及推廣新技術,自己首先要有創新意識。這些年來,由於不斷創新,他取得了多項成果。

1993年5月,李永忠調到斗門白藤湖現代農業開發公司從事蔬菜、果樹技術推廣工作,開始以極大的熱情和幹勁投入到農業技術推廣中。他主持完成的“西芹高產綜合栽培技術大面積推廣套用”獲得珠海科技進步獎,使種植西芹成為白藤湖農民和周邊部分農民發家致富的主要手段。2002年,他主持完成的“小果型番木瓜高產綜合栽培技術研究”也通過了斗門縣科技成果鑑定。任果樹站站長後,他與同事推廣的“套用香蕉豐產素提高產量技術”、“香蕉套用珍珠棉套袋技術”、“香蕉微噴灌施肥技術”均已在我市大面積推廣套用,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他還參與承擔了珠海市哲學課題“提高珠海市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思路和對策”。

多年來,李永忠在農技推廣中做了大量工作,敬崗愛業,無私奉獻,得到了上級部門和農民的肯定,2005年10月獲得了“全國農村科普工作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除擔任果樹站站長、黨支部書記和示範戶技術指導員外,李永忠還是當時的斗門縣第五屆、六屆及斗門區第一屆政協委員,2005年1月又被市人大常委會聘為法律顧問。雖然他因任務不同、職責不同,在社會上的角色在變化,但根本的一樣沒有變——他始終保持一名共產黨員的本色。

爆破專家

人物介紹

李永忠,男,1964年10月生,中共黨員,高級工程師。1983年考入解放軍工程兵工程學院,1987年畢業後進入總參工程兵某研究所野戰築城研究室,從事爆炸力學和野戰築城研究,曾獲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四項。

主要成果

成功研製國內首台防爆挖掘機;成功完成神舟飛船高空逃逸艙發動機銷毀工作;成功解決常規飛彈毀傷效能試驗遺留啞彈問題;作為專家參與完成了某型號飛彈子彈搜尋、狀態確認和毀傷效能評估等工作。炎炎烈日下炙熱的黃沙里,灑下他辛勤的汗水;凜冽寒風中冰冷的戈壁上,留下他堅實的足印;古絲綢之路上險機四伏的爆破作業中,有他剛毅的眼神;太陽初升時辦公室的孤燈下,是他疲倦睡去的瘦弱身軀……他是誰?他是總參工程兵某研究所高級工程師,是一名普通的解放軍戰士,然而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他卻不普通,因為,他為我國的國防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

“軍人的價值只有為黨、為人民的事業燃燒,才能實現。”———李永忠語

人物軼事

2003年,某型號飛彈飛行毀傷效能試驗和檢驗試驗中,發現:試驗過後,地表和地下不可避免的會遺留啞彈,給試驗後續研究人員進入現場工作帶來極大的安全隱患。此問題不解決,將嚴重影響後續試驗開展。而這個問題,也是一個十分棘手的問題,國內外尚無成功經驗借鑑。所以,是一個燙手的山芋,試驗主管部門一度陷入困境,首長們也心急如焚,如果後續試驗不能進行,或不能如期進行,將給國家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李永忠獲悉後,立刻向該所領導主動請纓。他認為,本所在常規武器破壞效應、特種爆破技術領域有實力,完全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勝任這項工作,同時,還可拓展“攻防結合”型的科研新路子。

為解決重點軍事和經濟目標防護問題提供新思路,為以後部隊排除戰場啞彈和反恐提供新技術和新器材。而所領導認為:啞彈引信已經解除保險,隨時會爆炸,危險係數大;新爆破器材和裝備的研製,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時間,而且器材長途運輸風險高;此外,在全軍編制調整改革期間,如果失敗,勢必影響到所的生存發展,甚至影響總部的聲譽。同事們更是認為:他放著穩穩噹噹的室內研究工作不做,去接個燙手山芋,是自己找罪受。倔強的李永忠沒有改變主意,經過七天七夜的奮鬥,他拿出了《某型號飛彈子彈啞彈銷毀方案》,所領導和專家被說服了。該方案迅速通過了試驗主管部門領導和專家的評審,啞彈排除任務下到了該所。李永忠說:“這個活我能幹,也能幹好。我是個軍人,不能計較得失,只有為黨,為人民的事業去燃燒,才有價值。”

“這就是軍人!”———李永忠語

啞彈排除任務,在軍內、國內,乃至國際上都是一個難題,而且這次排彈任務工作量大、時間緊、危險係數高,排除一枚啞彈等於和死神打一次交道。然而,李永忠硬是憑著一腔熱忱,憑著紮實的理論基礎知識、豐富的實踐經驗、嚴謹務實的科學態度、勤于思考和勇於實踐的工作作風……更重要的是他忠於祖國、不怕犧牲的軍魂,圓滿完成了任務。

看看李永忠同志的成就吧:首次提出了“採用高效毀傷彈藥破甲引爆技術銷毀啞彈”方案,無需擾動,就可以在一定距離之外,用高效毀傷彈藥瞄準啞彈的裝藥部位進行破甲引爆,達到銷毀目的;在沒有同類型防爆機械設備作為參考的情況下,研製出了國內首台防爆挖掘機,配合高效毀傷彈藥破甲引爆技術,解決了地下啞彈銷毀問題;先後編寫出《某型號飛彈子彈啞彈銷毀方案》、《地表啞彈銷毀安全組織實施細則》、《地下啞彈排除作業實施細則》、《地下啞彈挖掘安全操作規程》,並協助基地和試驗主管部門制定了《地下啞彈排除組織指揮程式》、《地下啞彈排除救護預案》、《地下啞彈排除安全警戒實施細則》……這些規章和細則已經成為我軍啞彈排除的實施標準。成就是驚人的,然而,這成就背後的艱辛和汗水,則更為驚人。在近兩年的工作時間裡,李永忠和項目組成員沒有休過節假日,連元旦、春節和“五一”也是在試驗現場和加工現場度過的。由於試驗現場和駐地相距70多公里,他每天迎著晨曦出發,披著星光返回,常常連續工作十三四個小時,而睡眠時間卻不足6小時;每次回駐地的路上,他拖著疲憊至極的身軀,一上車就睡著了,司機們習慣地把車速放低,不忍心讓顛簸影響他休息;回到駐地已經晚上十點多,狼吞虎咽地吃完飯,又開始總結當天工作,布置第二天的任務,幾乎天天都是凌晨2點以後才休息,有時候為了及時提交試驗結果和分析報告,他和專家組成員經常通宵達旦地工作。駐地的門衛好奇地問:“你們前段時間常常是凌晨5點還在開會不睡覺,這段時間怎么又是凌晨5點就起床出發?”李永忠的回答很乾脆:“這就是軍人!”試驗現場,自然條件極其艱苦。寒冬的戈壁,千山飛雪,遍地凝冰,最低溫度達到零下17攝氏度,加上5級西北風,刮在臉上和手上就像刀割一樣疼痛,李永忠為了便於操作,硬是不帶手套和不肯多穿衣服;春天戈壁的氣溫有所回升,但是風沙更加肆虐,9級大風吹得人都站不住,他依然堅持在第一線,下來以後全身是沙;夏天沙漠上炎光燒地,赤日燎天,強烈的紫外線把每個人都曬掉好幾層皮,炙熱的地表把膠鞋烤變了形,直冒橡膠味,熱騰騰的氣浪逼得人不能呼吸、不想吃飯、只想喝水,每人每天要喝20多瓶礦泉水……儘管如此,李永忠依然以軍人那種堅韌不拔的精神,鋼鐵般的意志堅持著。自然條件的艱苦其實不算什麼,還有隨時可能遇到的生命危險。無論是在高效毀傷彈藥設計、加工、試驗、使用,還是在子彈爆炸效應試驗和防彈材料選型中;無論是在實彈飛行試驗後的子彈搜尋、狀態確認,還是在啞彈挖掘和銷毀,甚至在每次爆破器材運送途中,都是在和死神打交道。李永忠總是把安全留給別人,危險留給自己:每次試驗,他第一個靠近啞彈,操作完成後最後一個撤離現場;在啞彈成爆與否特徵不明顯時,他總是獨自一人趴在地上,仔細辨別痕跡,經他確認的啞彈準確率在95%以上;為了幫助戰士們了解防爆挖掘機的操作,克服對啞彈的恐懼,他自始至終陪伴戰士挖掘每一枚啞彈,並常常冒著危險跳入五米多深的彈坑搜尋啞彈,有時候挖掘一枚啞彈需要幾個小時,上下20多次,由於他身患嚴重的腰椎病,經常累得腰都直不起來,卻哼都不哼一聲……曾經有人不解地問李永忠:“你長期從事爆破工作,如同與死神打交道,你就不怕嗎?”他說:“怕,但是我這樣做,上對得起父母,下對得起孩子,前對得起組織和領導,後對得起妻子,左對得起親戚,右對得起同事朋友。如果萬一遇險,我也問心無愧!”

“我懂得愛,但更愛事業。”———李永忠語

惡劣的環境,夜以繼日的工作,長期處於高度緊張的狀態……李永忠把青春獻給了他熱愛的爆破事業,但是,他也欠下許多難以還清的債……他常說“六對得起”,但是大家覺得他最對不起的,是他自己的身體。近兩年,他親自長途押送爆破器材和裝備10多次,轉戰內蒙古、甘肅、新疆等地,總行程五萬多公里;不論環境多惡劣,路況多複雜,總能按照主管部門的指示和要求圓滿完成任務。因為工作太辛苦,他體重已經不到五十公斤,四十歲背就駝了,像個小老頭;腰椎間盤嚴重突出,脊椎彎曲變形,醫生說必須住院治療,他卻偷偷地跑到防爆挖掘機研製調試現場;今年“五一”前的一天,他在北京出差,原定次日返回洛陽,但得知次日要運送防爆器材,他當即買了站台票擠上超載的列車,金雞獨立,一站就是11個小時,回到了洛陽,家都不回就跑到運送現場,腰疼得走路都搖晃,在場的同志都感動得流下了眼淚……可是,李永忠從來沒有把這些當回事,他心裡真正感到愧疚的,是寂寞的妻子、很少感受到父愛的女兒和年邁多病的父母。“六對得起”他雖經常說,但那是他為了專心執行艱巨任務而強加給自己的安慰和寬心。自從承擔啞彈排除任務以來,他幾乎不回家。女兒英語不好,多么希望父親抽空教教她,可李永忠給女兒的,只是一部冰冷的復讀機。電話這頭,女兒流下了委屈的淚水,而萬里之遙的大漠,當星沉月落,漏盡更殘之時,父親流下的卻是內疚的眼淚。李永忠父母遠在外省,身邊沒有子女陪伴,而他這個孝子,也只能夠用電話問候一下父母的生活而已;母親因患嚴重的白內障,幾至失明,李永忠許諾今年開春帶母親去醫院動手術,可是,因為工作,他“失信”了———最後還是一個醫生朋友照顧他母親做完了手術。自古忠孝難兩全,儘管母親理解他,但是聽到訊息後,李永忠這個鐵骨錚錚的漢子,又一次流下了負疚的熱淚。

回首李永忠這些年走過的歷程,我們驚嘆於他難以磨滅的巨大成就,佩服他幾十年如一日的辛勤付出,感動於他對祖國的無限熱愛,更多的是寬心:因為,在偉大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隊伍中,有著千千萬萬個“永忠”,他們懷著對祖國和人民的無限忠誠,燃燒自己的青春年華,築起一座不倒的長城,永遠地捍衛著中華民族———就如李永忠在執行任務西出陽關的時候,回頭看到的萬里長城,那樣威武雄壯,堅不可摧!

副總裁

李永忠先生,1970年2月出生。上海對外貿易學院夜大學國際金融本科學歷,中歐國際工商學院EMBA碩士。藥師。現任上海市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曾任上海市醫藥股份有限公司新藥分公司副經理,醫藥分銷事業部副總經理、總經理,上海市醫藥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等職。2005年任上海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2010年任新上海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

科研工作者

男,1956年6月生。1974年畢業於成都市文化宮中學。1974-1976年下鄉在邛崍縣高何公社;1976-1978年,在北京52832部隊91分部任戰士;1978-1983年在四川鏈條廠任工人;1983-1988年從事照像行業並成功製造出有機,總結出精放彩色照片的公式;1988-1999年從事保健科研工作,並成突出人體翻新技術。研製項目有“自製彩擴機”、“精放彩優選法”、“車高速公路收費站”、“用電子元件做成插接件,照圖組裝以開發兒童智力”、“運用多點,多組電子脈衝製成一向自動按摩器”、“不安定片可使精神病患者順利入睡”、“抑制細增生術--癌症與‘精蟲’的關係”。

書法家李永忠

主要經歷

李永忠,1990年畢業於北京理工大學,獲工學學士學位。1993年考入首都師範大學,攻讀美術學專業碩士學位研究

書法家李永忠書法家李永忠

生,研究方向為書法藝術,導師為歐陽中石教授。1996年畢業,獲文學碩士學位。2000年考入首都師範大學中國書法文化研究所,攻讀美術學專業博士學位研究生,研究方向及指導教師同前。2003年畢業,獲文學博士學位。現主要從事書法、篆刻的教學、創作與研究,系中國勞動關係學院副教授。主要社會職務有北京書法院研究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及北京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等。

主要著作

王羲之行書聖教序解析字帖,1997年,新時代出版社

書法與中國文化(參撰),2000年,人民出版社

書法天地(參撰),2001年,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書法創作大典(參撰),2001年,新時代出版社

書法字海(修訂版,副主編),2003年新時代出版社

草書流變研究,2009年,南方出版社

永忠書作,2010年,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

書法雅言,2010年,中華書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