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夫

"11歲那年

人物簡介

李昌夫(1909—1989),原名唐幫號一。連南三排人。1948年在連州九陂加入“農民秘密協會”,從此走上革命道路。在1949年解放連南活捉敵匪李楚瀛時,立下功勞。解放後先後任連南一區區長、縣民政科長,1954年起連續被選為第一、二、三、四、五屆縣人民政府副縣長,時間長達24年;195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被選為省第二、三屆人民代表,被任命為第二、三屆省民委委員。1989年因病去世,享年81歲。

人物生平

幼年被賣成“長工”因遭人陷害,父親唐幫號二只得把11歲的李昌夫賣給連州九陂的李佳龍作養子,換來12塊大洋,結束這場橫禍
清宣統元年(1909年),李昌夫出生在連南三排瑤寨一個貧困家庭,原名唐幫號一,有一弟弟唐幫號貴,父親名唐幫號二。“幫號”是唐氏家族的一個小房支,該支因人稀勢薄而不斷向外遷徙。離開了宗族的庇護,“幫號支”變得異常貧困。
李昌夫一家4口住在極其破舊的小屋裡,依靠耕山度日。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童年時期,身為長子的李昌夫就懂得為家裡乾農活,10歲時已成為家中的主要勞動力。
11歲那年,李昌夫遭遇了人生的最大一場變故。當年,一個懶漢(瑤族人稱為“搞家比”)把一隻母雞偷偷放到李昌夫家裡,便聲稱自己不見了母雞。待得人們傍晚收工回來,懶漢便帶人去搜查,誣衊李昌夫一家偷雞。
蒙此冤屈,唐幫號二自然不肯承認,但此時被人抓了個贓證俱在,真是有口難辯。懶漢叫來瑤族“頭目公”(瑤族人的管事者之一)和一眾親友來到家門口,要求請“酒水”和賠償。原來,瑤族有約定成俗的規矩,但凡偷東西的人被人發現,就要請人喝酒並賠償,以示懲罰。不然,“頭目公”就要把他捆綁起來丟入山谷。
在此情況下,老實巴交的唐幫號二根本沒有辯白的機會,可謂哭天喊地求救無門。因為沒有田地家無餘財,唐幫號二只得把李昌夫賣給連州九陂的李佳龍作養子,換來12塊大洋,了卻這場橫禍。
賣給李佳龍後,李昌夫的名字也因此由“唐幫號一”變為李昌夫。李昌夫在李家雖為養子,但實際是個長工。在李家讀了半年書後,李昌夫開始幫忙放牛餵豬,耕田種地,無所不乾。後來在九陂娶鄧氏為妻,因家貧所生幾女都餓死病死。
為了生存,李昌夫只好常年外出打工,因為懂瑤話,他常常來往瑤山之間,釀酒、做豆腐、燒磚瓦。由於經營不善,李昌夫在一次燒壞了一窖磚瓦虧本後,再無法做下去,年近四十的他只好又回到九陂,務農為生。
做嚮導立功解放連南李昌夫常以收購禾麥為名,每天往來瑤寨之間,與瑤族民眾結下友誼,並宣傳我黨政策方針,在瑤區取得較好的知名度和民眾基礎。
1947年至1949年間,粵、桂、湘邊區游擊縱隊連江支隊的一部分武裝力量經常活躍在連州和連南寨崗地區,在農民中組織地下農會和發展黨員。
1948年冬,經連江支隊領導下的地下黨員陳佐唐介紹,李昌夫在連州九陂加入“農民秘密協會”,從此走上革命道路。為了做好解放連南的準備,組織派李昌夫深入瑤山了解情況。因此,李昌夫常以收購禾麥為名,每天往來於三排、南崗、連水、油嶺之間刺探敵情,同時以交朋友、結“同年”(意即結拜兄弟)等形式,與瑤族民眾結下了友誼之情,並宣傳我黨的政策方針,在瑤區取得了較好的知名度和民眾基礎。
1949年10月,解放大軍挺進連州,國民黨偽第九軍長李楚瀛聞風而逃,竄上連南瑤山藏匿。懂瑤話、熟悉瑤山情況的李昌夫作為嚮導之一,隨軍隊開赴連南瑤寨追剿李楚瀛餘部。李昌夫因此成為瑤山人民最早加入解放軍的有志之士之一。
在三排瑤寨,瑤族民眾堵塞寨門不給進入,經過李昌夫的聯繫和宣傳,瑤族民眾打開了寨門迎接我軍,並告知李楚瀛餘部已向南崗、油嶺方向逃去,隨即我軍兵分兩路進發。搜山圍剿期間,李昌夫英勇地走在前面,高喊“解放軍優待俘虜”等口號,協助我軍俘虜了敵兵10人,而他也幾乎負傷,一口牙齒被炮火熏成黑牙。
瑤山地形複雜,李昌夫不顧個人安危前往瑤寨打探訊息,憑著他之前在瑤山打下的民眾基礎,獲知李楚瀛餘部可能藏匿在南崗豬屎洞內,並成功說服了為李楚瀛餘部送飯的房大豬六,讓其帶路前往豬屎洞。隨即李昌夫向我軍匯報,展開了圍剿,一舉將李楚瀛餘部擒獲,為解放連陽地區掃清了障礙。
廢寢忘食修公路為了節約時間和經費,李昌夫親自取檢驗單,然後到倉庫點齊炸藥、雷管等,裝成一擔就親自挑往幾十公里外的工地。
解放後,李昌夫先後任連南一區區長、縣民政科長,1954年4月被選送到中南民族學院學習,當年被選為連南瑤族自治縣副縣長,主管農林水。
千百年來,居住在崇山峻岭的瑤胞們交通不便,出行困難。特別是各瑤寨只有上山下圩的山間小道,寨與寨之間並沒有連線的通道,甚或沒有路。為了幫助瑤族民眾發展生產,提高生活水平,國家撥出專款修築瑤山交通要道,總指揮的擔子便落在李昌夫肩上。
在這項工作中,李昌夫是總指揮,又是後勤保障員,更是採購員,為了修好道路可謂嘔心瀝血。修公路要勘察路線,這本來不是李昌夫的工作,但他深知路線對瑤族同胞生活生產的重要性。每每勘察選線,年近半百的李昌夫總是一馬當先,攀懸崖,走峭壁,露宿風餐無所畏懼。
修路也遇到很多波折。有些民眾認為修路會破壞“風水”,特別還擔心修好路後容易被人進入村寨攻打,因此有部分民眾極力阻礙施工。對此情況,李昌夫又好氣又好笑,他找來瑤族頭目公說:“共產黨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現在幫助瑤區修路,是為了瑤族民眾好,不然瑤寨趕圩難、買賣難、行路難,你們還想這樣過下去嗎?”李昌夫一番耐心解釋和宣傳,解除了瑤族民眾的顧慮,使得修路暢順起來。
當時修路,大多是民辦公助,國家給予一定的補貼,經費緊張,如何做到“少花錢、多辦事;花小錢,辦大事”是李昌夫考慮的首要問題。因此他精打細算,全方為推進工程進度,大小事親力親為,以至常年累月不在家。
修路要炸藥開山,為了節約時間和經費,他常常親自取檢驗單,然後到倉庫點齊炸藥、雷管等,裝成一擔就親自挑往幾十公里外的工地。瑤族民眾見他這么大的領導挑擔為村民修路,主動要幫忙,但被拒絕。
在任副縣長期間,李昌夫克服重重困難,先後開通了260多公里的瑤山大道和50多公里的村道,為後來建設瑤山林區公里奠定了基礎。因此當地有民謠曰:耕田莫忘開圳人,行路莫忘李昌夫。
興修水利惠及民眾時值冷冬,陂頭施工需要下水作業。李昌夫身先士卒,帶頭跳入水中幹活,讓民眾們深受感動,紛紛跳下水中施工。
水利是農業生產的命脈,因此興修水利建設,又是李昌夫的另一個主戰場。
出身農村的李昌夫,親身體驗過農民沒有水田耕旱地的艱難苦辛。他在興修水利期間,帶領民眾對解放前原有的水利設施進行全面維修加固,採取“小型為主,引蓄結合,民辦公助”的方針,共修復了160多宗水利工程,促進了農民水稻作業的穩產、高產。
1957年冬,總長30公里的鹿鳴關水利動工修建,限定要在來年3月底前完工,不然的話將影響10000多畝農田的春耕播種。如此工程浩大、時間緊迫,作為工程總指揮的李昌夫一副心思撲在了工程建設上,除了每天睡幾小時,其餘都在工地上度過,因此工程上的上千民眾沒有人不認識他。
他常常背個軍用水壺,在30公里長的水圳上巡查,與民眾們一起幹活,沒有絲毫架子。時值冷冬,陂頭施工需要下水作業,不少民眾都畏寒不敢下水,延緩了進度。李昌夫身先士卒,帶頭跳入水中幹活,讓民眾們深受感動,紛紛跳下水中施工。
當時這條水利系分配到各單位和村包幹完成,民眾大都自帶番薯芋頭做午餐。雖為副縣長,但李昌夫沒有搞特殊,同在工地上和民眾一起吃番薯充飢,足足吃了幾個月。因此後來有人稱,鹿鳴關水圳是條“番薯圳”。
有了李昌夫的榜樣作用,鹿鳴關水利成功在次年3月前完工,還省下了5萬元的費用。隨即,李昌夫又把這5萬元拿去修建塘沖水利,惠及民眾6000多畝田地。
僅僅在1954到1958年間,李昌夫主持修建了110多公里水利,大大解決了連南大片土地有史以來未能解決的灌溉乾旱問題,大批民眾受到實惠。
兩袖清風熱心助人瑤漢人民把李昌夫稱為“瑤山公爹”。在李昌夫出殯之日,大批民眾自發趕來送別,送別隊伍排了2公里長龍。
李昌夫任職縣官20餘年,他一直以來勤政為民、兩袖清風,被當地乾群稱為“建設連南的老黃牛”。
任副縣長期間,李昌夫的居住條件窘迫,住的是泥磚房,當時建造這間泥磚房時,清貧的李昌夫連打磚人工費都付不起,幸得縣長邵良礎“資助”了50元。一家8口住在這座3間室一廳的泥磚房後,如果有客人來便無處下榻,晚上則是幾個兒子擠在一堆,幾個女兒睡在一起。後來大兒子成家了,連個新房都難騰空出來。
李昌夫上下班沒有專車,特別是下鄉愛用步行。他認為下鄉走路,一能鍛鍊身體,二可磨鍊意志。因此在他的影響下,許多年輕幹部都愛跟他走路下鄉,“跟副縣長走路下鄉”因此在當時成為美談。
雖然生活艱苦,但李昌夫關心民眾疾苦,常常熱心幫助民眾。一次他下鄉遇到盤三貴公,見到他帶著兒子在斬芒桿,得悉他正在為兒子讀大學的費用煩憂。李昌夫二話不說,掏出錢包僅有10元錢給了盤三貴公,不久盤三貴公的兒子果然考上了大學。10元錢雖不多,但當時卻是李昌夫工資的十分之一,而且其實他生活也很艱辛。
1979年,在渦聯公路工地,一名民工的腳被壓傷,流血不止,而工地又沒有醫生。在場的李昌夫立即冒著風雨,連夜趕到公社帶來醫生,為民工療傷。李昌夫的仁心為民可見一斑。因此,連南瑤漢人民把李昌夫稱為“瑤山公爹”,以表尊敬和愛戴。
李昌夫從1954年起,連續被選為第一、二、三、四、五屆連南縣人民政府副縣長,時間長達24年;曾被選為省第二、三屆人民代表,被任命為第二、三屆省民委委員。
1989年3月6日,李昌夫因病去世,享年81歲。訊息傳出,連南很多瑤漢民眾流淚痛惜。在李昌夫出殯之日,大批民眾自發趕來送別,送別隊伍排了2公里長龍。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