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荃

李成荃

女,李成荃 農業部水稻專家顧問、研究員。所學專業:作物育種學與育種繁育學。主要學術成就:長期主持參加國家、省雜交稻育種攻關開發課題,育成粳型光敏核不育系7001S和70優04、70優9號、當優C堡等新組合(品種)29個,累計推廣3645萬畝,增產稻穀17.6億公斤,特別是兩系粳雜組合率先完成工程化配套,實現產業化,推廣面積1996年已占全國41.3%,為我國我省雜交稻科研和生產做出了突出貢獻,受省政府通令嘉獎。

個人簡介

1929年3月10日出生於吉林長春市。

1948—1951年在安徽蕪湖市原安徽大學農學院園藝系學習。

1951—1952年任蕪湖市學生聯合會主席。

1952—1956年任共青團安徽省委學校工作部秘書及蕪湖地工委辦公室副主任。

1956—1959年任原安徽省科研所(原中科院安徽分院)農業生物室水稻技術員。

1959—1977年任安徽省農業科學院作物所水稻研究室主任。

1978—1983年任安徽省農業科學院作物所副所長,1979晉升助理研究員、主持省雜交稻育種攻關項目。

1983—1986年任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副研究員,繼續主持省上述攻關項目。

1986—1993年任安徽省農業科學院院長、黨組副書記,1987晉升研究員,繼續主持省上述攻關項目。

1987—承擔國家863高技術計畫兩系法雜交稻育種及成果套用開發研究。

1994—任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名譽院長、水稻所研究員。

主要成就

出版學術專著4本,發表論文50餘篇,率先用多元分析法測定親本遺傳距離預測雜種優勢,提高雜交組合選配的預見性,填補了國內外空白,在水稻品質性狀遺傳規律研究方面有新建樹。學術思想敏銳,學風正派,治學嚴謹,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為人師表,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作出突出貢獻,培養了一批跨世紀的學科帶頭人。獲安徽省雜交秈稻研究推廣,省政府1979年二等成果獎;水稻數量性狀的遺傳距離測定及在預測雜種優勢上的套用,農業部1981年技術改進一等獎。雜交粳稻新組合當優C堡,省1986年科技進步二等獎);農業現代科技從書《作物育種》,省農科院1989年科技進步一等獎;粳型光敏不育系7001S的選育與利用,省1994年科技進步一等獎。

所學專業

作物育種學與育種繁育學。

主要學術成就

長期主持參加國家、省雜交稻育種攻關開發課題,育成粳型光敏核不育系7001S和70優04、70優9號、當優C堡等新組合(品種)29個,累計推廣3645萬畝,增產稻穀17.6億公斤,特別是兩系粳雜組合率先完成工程化配套,實現產業化,推廣面積1996年已占全國41.3%, 為我國我省雜交稻科研和生產做出了突出貢獻,受省政府通令嘉獎。

主要論著

1李成荃,嚴企松.水稻高產、優質、多抗育種及雜種優勢利用.見:楊紀柯,趙倫一,李成荃等主編.作物育種.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 187–231.

2李成荃.雜交稻、淺水勤灌、間歇灌溉、稻作病害、稻作蟲害、稻田雜草、寒露風共7個條目.見:中國農業百科全書農作物卷(上)、(下).北京:農業出版社,1991: 792, 447,247,119,121,114,221.

3嚴企松,李成荃,蘇澤勝.安徽的水稻.見:熊振民,蔡洪法,閔紹楷等主編.中國水稻.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1992: 354–370.

4季烽主編,李成荃、吳家道,等副主編.生物工程進展.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4

5李成荃,湯述翥,周承恕等.雄性不育與雜種優勢利用概論、兩系雜交水稻的種子生產技術二章.盧興桂,顧銘洪,李成荃等編著.兩系雜交水稻理論與技術(863生物高技術叢書).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1: 1–18; 171–194.

6李成荃,劉垂瑜.粳稻數量性狀的遺傳距離測定及其在雜種優勢上的套用.湖南農業科學, 1981,(1):15–20.

7李成荃,昂盛福.粳稻的雜種優勢與遺傳距離研究.見:傅相全主編.雜交水稻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北京:學術期刊出版社, 1986: 379–384.

8Genetic Distance and Heterosis in JaponicaRice. In:Hybrid Rice,Manila, Philippines: 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1988:257.

9李成荃,孫明,許克農等.雜交粳稻品質性狀的遺傳研究:Ⅰ.碾米品質與籽粒外觀性狀的相關和通徑分析.雜交水稻,1988,(4):32–34.

10李成荃,袁勤,程岩等.雜交粳稻品質性狀的遺傳研究:Ⅱ.食味及營養品質的相關和通徑分析.雜交水稻, 1988,(6):32–35.

11李成荃,程岩,袁勤等.雜交粳稻品質性狀的遺傳研究:Ⅲ.主要品質性狀的配合力分析.雜交水稻, 1989,(1):35-39.

12李成荃,許克農,王守海等.水稻亞種間雜交組合的產量優勢和選育對策.見: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論文集.北京:農業出版社,1992: 809–818.

13程融,孫明,李成荃(執筆).雜交粳稻品質與產量性狀間的典範相關分析.生物數學學報, 1994, 9(5):44–48.

14李成荃,盧興桂,袁隆平等.兩系雜交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研究:十年攻關成效顯著.中國生物技術的崛起.北京:中國生物工程開發中心生物領域專家委員,1996: 24–43.

15李成荃,王守海,羅彥長等.兩系雜交粳稻育種及種子產業.中國農學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農業司,中國種子集團公司主編,種子工程與農業發展.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7: 231–236.

16Two-Line JaponicaHybrid Rice Breeding and Seed Industry.In:Chinese Associ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Societies and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P. R. China and China National Seed Group Corporation eds. Seed Industry and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Beijing: China Agriculture Press,1997: 491.

17李成荃.三系和兩系雜交水稻育種進展.作物雜誌,1998,(3): 3–6.(並在中國作物育種學術年會上宣讀).

18Li Chengquan, Wang Shouhai, Luo Yanchang et al. JaponicaPGMR 7001S and Its Hybrid Combinations Breeding.In: Luo Runliang,Cao Xiaobing, Liao Fuming et al. eds.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wo-line System Heterosis Breeding in Crops,Changsha: China National Hybrid Ric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1997: 170–175

19李成荃,楊贊林.作物遺傳育種研究回顧與展望.見:王秀智主編.世紀之交的安徽科技進步與學科發展.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0: 514–521.

20李成荃,羅彥長,杜士雲等.兩系雜交中秈華安3號的主要特性與高產栽培技術.雜交水稻, 2000,(3):31–33.

21李成荃,王守海,羅彥長等.安徽省兩系雜交水稻種子生產安全技術與套用研究(Ⅰ)——粳型光敏核不育系的育性研究.安徽農業科學, 2002, 30(1):1–3.

22羅彥長,王守海,李成荃等.套用分子標記輔助選擇培育抗稻白葉枯病光敏核不育系3418S.作物學報,2003,29(3): 402–407.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