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州

後讀《文藝·李頻傳》,懿宗時,頻為建州刺史,以禮法治下。 ⑥審:考證,查究。 書上說,李頻擔任建州太守,死在任上。

簡介

李建州,男,壯族,1978年09月生,專科學歷,中共黨員,1997年12月參加工作,現任縣委辦綜合科副科長。
經研究,該同志擬任者臘鄉黨委委員,武裝部長。

主要實績

近年來,先後組織完成檔案整理300餘件、檔案20000餘份,為縣委辦檔案管理達到省三級標準並獲記集體三等功做出了積極貢獻;擔任縣委辦綜合科副科長後,參與各種大中小型會議及開工儀式會場布置500餘次;製作和草擬檔案、材料100餘件。

李建州

【原文】
建安城東二十里,有梨山廟,相傳為唐刺史李公祠,予守郡日①,因作祝文曰:“亟回哀眷。”書吏持白回字犯相公名②,請改之,蓋以為李回也。後讀《文藝·李頻傳》,懿宗時,頻為建州刺史,以禮法治下。時朝政亂,盜興相椎,而建賴頻以安。卒官下③,州為立廟梨山,歲祠之④,乃證其為頻。繼往禱而祝之雲,俟獲感應,則當刻石紀實。已而得雨,遂為作碑。偶閱唐末人石文德所著《唐朝新纂》一書,正紀頻事,雲除建州牧,卒於郡。曹松有詩悼之曰:“出旌臨建水,謝世在公堂。苦集休藏篋⑤,清資罷轉郎。瘴中無子奠,嶺外一妻孀。恐是浮吟骨,東歸就故鄉。”其身後事落拓如此。《傳》又云:“頻喪歸壽昌,父老相與扶柩葬之。天下亂,盜發其冢,縣人隨加封掩。”則無後可見雲。《稽神錄》載一事,亦以為回,徐鉉失於不審⑥也。
【注釋】
①予守郡日:我在這裡擔任太守的時候。
②犯相公名:和相公(李刺史)的名字相同,犯了忌諱。
③卒官下:死在任上。
④歲祠之:每年都去祭拜他。
⑤篋:箱子。
⑥審:考證,查究。

譯文

福建建安郡城東二十里,有座梨山廟,相傳是唐代一個姓李的刺史的祠廟。我在這裡擔任太守的時候,曾寫了祝文去祭祀他。文中有“亟回哀眷”一句,辦事的書吏說這個“回”字犯了李刺史的諱,請我改一下,這是因為他以為李刺史就是李回。後來,我讀了《唐書》中的《文藝·李頻傳》,其中記有唐懿宗時李頻擔任建州刺史,用禮法治理地方的事情。當時朝政混亂,到處有盜賊殺人搶劫,建州獨因有李頻在而十分安定。後來李頻死在任上,建州百姓為紀念他建廟於梨山,每年都要去祭祀。這就證明了是李頻的祭廟。以後我又再次去祀禱並許願說,如果能得到靈驗,一定要刻塊石碑把他的事跡記下來。不久,果然下了一場雨,遂給他立了一塊碑。後來偶然看到唐末人石文德所著《唐朝新纂》一書,正好記載有李頻的事。書上說,李頻擔任建州太守,死在任上。曹松曾經寫了一首詩悼念他說:“擺著儀仗到建水做官,卻死在任上。辛苦吟成的詩集不要埋沒在篋中,清貧無錢從此不必再為升遷發愁。在這煙瘴的地方竟沒有一個兒子送終,遙遠的嶺外只留下一個可憐的遺孀。恐怕你只能懷著苦吟的靈魂,往東去飛回故鄉。”他死後的事竟然窮困潦倒到這種地步。他的傳記里又說:“李頻去世後送回故鄉壽昌(今浙江建德南)時,是由故鄉父老鄉親把他的靈柩安葬入土的。後來天下大亂,有盜墓的把他的墳挖了,縣裡人又幫助封掩起來。”這樣,可見李頻確是沒有後代的。宋朝的《稽神錄》也載了這件事,亦當成了李回,是因其作者徐鉉沒有很好地考證而造成的錯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