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珍烈士

李國珍烈士,男,中共黨員,1930年2月25日,在廈門召開的中共福建省第二次黨代表會議上,被選為省委委員,不久擔任宣傳部部長,奔波於泉州莆田、福州一帶巡視工作。1931年3月25日,設在鼓浪嶼的省委機關遭敵破壞時被捕。5月1日,被敵殺害於廈門禾山。

小資產階級家庭出身。1918年初,懷著強兵救國的願望,考入陳炯明在海豐開辦的短期陸軍講習所。結業後,被派到駐汕頭粵軍部隊當見習排長。因不滿軍閥敲詐、勒索行為,憤然棄職回到海豐縣北笏鄉國民國小任教。“五四”運動後,參加彭湃在海豐組織的社會主義研究社,並和彭湃一起籌辦、出版《新海豐》刊物,宣傳新思想。1921年以後,在日本東京成城中學、慶應大學醫科和東京第一高等學校求學。留學期間,閱讀大量馬列經典著作,經常和中國留學生一起討論挽救中國的真理,積極參加中國留學生的反帝愛國運動。1924年7月,回到海豐,在進步學生中組織演劇隊,在海豐等地演出田漢的《田阿梅》等進步劇目,宣傳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思想。1925年2月,廣東革命政府東征東江、潮汕。根據彭湃的意見,取消返回“日本學習的計畫,留在海豐參加策應東征部隊的工作。東征勝利後,被選為海豐縣農民協會宣傳部主任,並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海豐農民運動講習所任教員,主講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剩餘價值”。創辦了《農工周刊》,並親任主編,替黨組織起草檔案、報告、宣言、傳單;組織演劇隊到各地巡迴演出《山河淚》、《朝鮮亡國恨》等進步話劇。1926年,調任中共海陸豐地委宣傳部部長。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任中共東江特委委員、陸豐縣委書記,領導了海陸豐第一次武裝起義。隨後,參加了“八一”南昌起義。9月,起義軍攻占潮州,被任命為潮安縣公安局長。幾天后,在與敵人激戰中腿部負傷,與部隊失去聯繫,在當地民眾掩護、幫助下,經廈門到上海,後又轉日本治療。1928年初,獲知海陸豐舉行了第二次武裝起義,立即從日本歸國。到汕頭後,得知起義失敗,折回廈門,相機尋找黨組織。先在島美碼頭當搬運工,後經同學介紹到廈門禾山中學任教,不久提升為教導主任代理校長。一面任教、一面繼續寫作,以“陳極”筆名在上海的進步刊物《創造月刊》上連續發表文章。1928年七、八月間,通過在上海工作的留日同學的幫助,和惲代英取得聯繫。翌年春,陶鑄從上海到中共福建省委工作時,接上組織關係,1930年2月25日,在廈門召開的中共福建省第二次黨代表會議上,被選為省委委員,不久擔任宣傳部部長,奔波於泉州莆田、福州一帶巡視工作。1931年3月25日,設在鼓浪嶼的省委機關遭敵破壞時被捕。5月1日,被敵殺害於廈門禾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