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哥莊

1984年5月,沽河人民公社改建為李哥莊鎮至今。 1978年為319萬元,2000年為11億元。 全鎮轄41個行政村、3個居委會,總人口54236人。

基本信息

基本內容

李哥莊鎮位於膠州市最東部,距膠州市政府16公里。東南瀕桃源河與城陽區接壤,東北與即墨市毗鄰,西側以大沽河為界與膠東鎮相鄰,北段與北王珠鎮、即墨市張院鎮相連。總面積75平方公里。2005年,工業 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94.71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87.64億元,限額以下7.08億元;產品銷售收入79.63億元,利稅總額8.97億元,利潤總額3.8億元。

全鎮形成毛髮製品、建材、木製品、食品加工等四大主導產業。限額以下工業企業426家,外資企業128家。全年引進外資項目22個,契約利用外資8884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3494萬美元。引進內資項目58個,契約利用內資13.5億元,實際利用內資2.78億元。海源實業和西樹木業公司被確定為青島市重點建設項目,雨虹塑膠、美茹服裝等4個項目被確定為膠州市重點建設項目。新發展工商業戶466戶、私營企業58家。新發展外向型私營企業43家、科技型私營企業12家、自營進出口私營企業3家、青島市高新技術企業2家,5家私營企業通過ISO9001系列質量認證,聯誼木業成為山東省名牌產品和山東省著名商標,稅收過50萬元的有16家,過100萬元的有9家。全年利用民資1.65億元,上繳稅金6145萬元。個私稅收占全鎮稅收總額的近二分之一,個私經濟成為全鎮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84億元,四大產業的產值占全鎮工業總產值的比例繼續提高,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9家,其中銷售收入過5000萬元的2家,過億元的1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產值77億元,占全部工業總產值的82.8%。

小城鎮建設 高標準編制新一輪城鎮發展規劃。突出李哥莊鎮中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和生態旅遊總體規劃兩個重點,環保規劃、消防規劃等專項規劃齊全到位。建設方面,新開工建設李魏屯小區、桃園住宅小區等8個住宅小區,新開發建設住宅樓13.3萬平方米、商業網點1.8萬平方米、工業廠房10.6萬平方米,用於城鎮建設的資金達到1.7億元。加強對住宅小區的建設與配套,迎賓小區、貴都花園、雍翠花園、世紀苑小區、李哥莊別墅區等10多個小區布局合理、環境優美、配套完善,物業管理規範到位。規劃桃園河原始生態濕地景區、植物園旅遊項目。植物園一期占地57公頃的香槐古園已初步建成,二期正在規劃論證。建成後,將形成以迎賓大道為軸線、兩面環綠、進鎮先進植物園的景觀。

社會事業 全鎮有國中1所,國小10所,在校學生6500名;幼稚園25所,入園兒童2400名。衛生院1所,醫療室127個。開展“創三戶”、“環境美星級村莊”及“文明一條街”創建等達標升級活動,實行創建與升級達標相結合,檢查與考核相統一,有14個村莊被評為“膠州市五星級村莊”。年內新創膠州市級文明單位6個。以鎮文化廣場、文化中心和村文化大院為依託,開展元宵文化活動、六一文化匯演、國慶文藝演出等多項活動,豐富全鎮人民的業餘文化生活。年內,解決鎮北部6個村莊的吃水難問題,全鎮所有村莊都通上自來水。另外,廣播電視、老幹部、民族宗教、統計、檔案、雙擁、民兵預備役等工作都取得一定成績。

沿革 解放前,以膠濟鐵路為界分為兩鄉,路南為沽麻鄉,路北為唐民鄉。1949年6月分為麻灣區、膠東區、沽河區3個區。1957年冬撤區並鄉,膠濟鐵路南四鄉並為李哥莊鄉;鐵路北兩區三鄉並為沽河鄉。1958年9月由兩鄉聯合成立了紅旗人民公社,1959年改名為沽河人民公社。1984年5月,沽河人民公社改建為李哥莊鎮至今。

地理位置 李哥莊鎮位於膠州市東北部,距膠州市政府16公里,東南瀕桃園河與城陽區接壤,東北與即墨毗鄰,西側以大沽河為界與膠東鎮相鄰,北段與膠州市北王珠鎮、即墨市張院鎮相連。

自然狀況 該鎮地處平原地帶, 地勢北高南低。東西最大距離5公里,南北最大距離26公里,全鎮占地面積7500公頃,其中耕地面積2333公頃。主要河流有大沽河、桃園河、小辛河,境內流長14公里,流域面積52平方公里。適合種植的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經濟作物主要有蘋果、蔬菜、大豆。

全鎮轄41個行政村, 4個居委會,總人口5.8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7.2‰。全鎮少數民族有蒙古族、 朝鮮族,人口總數為102人,占全鎮人口總數的0.18%。全鎮姓氏有張、劉、王等54個,其中張姓最多。

主要經濟狀況 建國初期, 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91萬元, 1978年為319萬元,2000年為11億元。第一、二、三產業所占GDP比重分別為8∶57∶35。2000年完成地方財政收入2214萬元,年末社會儲蓄各項存款餘額8.1億元。

強鎮由來 該鎮農村經濟總收入名列全市鄉鎮前茅,在國內外頗有影響。全鎮獲得的榮譽稱號主要有:全國小城鎮建設試點鎮、中國二十一世紀經濟發展豐碑單位、全國出口創匯十強鄉鎮、全國綜合經濟實力百強鎮、全國全民健身先進單位、山東省出口創匯狀元鎮、山東省明星鄉鎮、山東省村鎮建設新型鄉鎮、青島市對外開放先進單位、青島市經濟強鎮、青島市首批小康鎮、青島市文明單位、青島市鄉鎮企業明星鄉鎮、青島市黨建工作先進單位、青島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青島市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青島市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先進單位等。全鎮轄41個行政村、3個居委會,總人口54236人。2005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33.79億元。農業、工業以及城鎮建設迅速。文教科技、社會事業相對完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