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口起義

1930年7月20日,中共淮鹽行委和泗陽縣委在江蘇省泗陽縣的李口地區組織發動了一次農民武裝起義。 會後,起義隊伍浩浩蕩蕩向李口進發,一路高呼口號。 起義失敗後,國民黨縣政府把第二區劃為赤化區,派軍警對東河灘進行“圍剿”。

1930年7月20日,中共淮鹽行委和泗陽縣委在江蘇省泗陽縣的李口地區組織發動了一次農民武裝起義。這次起義,也是淮鹽總起義的重要組成部分。
江蘇淮鹽地區的中共黨組織創建於1927年秋,經過近3年的艱苦鬥爭,到1930年上半年,已有較大發展。1930年7月中旬,淮鹽區行動委員會(簡稱淮鹽行委)在淮陰成立,萬金培任行委書記,下轄淮陰、淮安、漣水、泗陽、鹽城、阜寧6個縣。接著,淮鹽行委在漣水西鄉六塘河畔的金莊召開6縣負責人會議(也稱金莊會議),決定在全區發動武裝起義,並確定泗陽李口、漣水金城庵、五港等地為主要起義地區,漣水為起義重點。全區起義日期統一為8月1日
1930年春,國民黨泗陽縣政府決定開闢泗陽至新袁的公路,因無償占用農民土地,並沿路征工而不給報酬,從而引起農民的強烈不滿。中共泗陽縣委抓住這個機會,發動民眾遊行示威,反對征工築路。國民黨泗陽縣政府為了緩和矛盾,決定公路改道,沿廢黃河南堤築路。為此,影響河灘排水,莊稼被淹。縣委再次發動農民遊行示威。惡霸地主、國民黨二區“游擊隊”隊長沈志高和縣公安局接報後,蓄謀鎮壓。加上國民黨縣政府的苛捐雜稅,農民苦不堪言,鬥爭情緒日益高漲。對此,中共泗陽縣委分析了當時形勢,並徵得中共淮鹽行委同意後,決定抓住這一契機提前於7月20日舉行起義,以揭開淮鹽總起義的序幕。淮鹽行委派來了2名幹部加強領導。7月19日,連夜作了布置。7月20日晨,王沛、李成英、楊叔賢(縣委委員)、楊富田等10多人,帶領各地起義民眾1000多人,扛著鋼槍、土炮,拿著大刀、長矛等武器在翟碼頭南、川形莊北地點集合,進行動員。王沛、楊叔賢和淮鹽行委派來的幹部講了話。會後,起義隊伍浩浩蕩蕩向李口進發,一路高呼口號。
沈志高嚇得緊閉圩門,不敢露面。起義隊伍將李口圍得水泄不通。下午3時左右,沈志高施用詭計,要起義隊伍派出代表談判,以便拖延時間,等待泗陽城援兵。起義領導人未料到沈的緩兵之計,遂派王沛、楊叔賢等5人為代表,前往談判。當談判代表從李口出來後,沈志高估計援兵將到,即令區“游擊隊”向起義隊伍進攻。交火不久,國民黨縣政府派來的步兵、騎兵300餘人趕到李口。起義隊伍英勇抵抗,戰鬥到晚上7時,孟繼揚帶領100多名起義民眾從李口南面趕來支援。南北兩路隊伍會合後,又和敵人惡戰一場。因敵強我弱,行委決定將起義隊伍中的民眾遣散回家,領導成員和暴露身份的黨員轉移到荒柴地里。
起義失敗後,國民黨縣政府把第二區劃為赤化區,派軍警對東河灘進行“圍剿”。王沛等7人因暴露身份被迫隱蔽,中共淮鹽行委派潘鴻烈任中共泗陽縣委書記,繼續領導武裝鬥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