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水

福建茶葉在新中國成立後取得了可喜的發展,茶類較齊全,品質不斷提升,面積不斷擴大,產量連年增加,充分顯示了福建茶葉的新優勢。這些方方面面的進步,這些新優勢的形成,離不開廣大茶農的辛勤耕耘,更離不開作為生產主管部門農業廳和有關技術人員的熱心奉獻。在這裡,筆者要讚揚的是一位數十年默默奉獻的老茶人。他,閩茶慶功少見他,閩茶的發展沒少他,遍山閩茶留有他的足跡,無數次茶事留有他的身影。他,便是廣大茶農熟知的現年八十四歲高齡的老茶人李冬水高級農藝師。要說李冬水,並不見得高大威武,也不見得文質彬彬,或者是多年農村工作生涯的原因,或者是個人誠實厚道的緣故,倒似一個和謁可親的農民,農民般的膚色,農民一樣的地熱心茶業。正因這樣,福建茶葉界無人不熟悉他,無人不尊重他,人們多稱他李老。他正是憑著那顆對茶業的熱心和執著,投身茶業一乾就是數十年,把自己的青春,把自己的比重精力默默地奉獻給福建茶業。這容易嗎?在許多人看來,是不容易的,但從李老的實踐看來,卻似乎很容易。這不,在工作崗位的三十多年一晃就過去了。其實,對李老來說,也並不容易,幾十多年來經歷了多少辛酸?迎送了多少困難?這當中,只有他自己最清楚。這裡,筆者尊重李老個人的意見,不讚揚、不宣揚,只是從李老投身茶業事業的務實工作中介紹李老,讓我們新一代茶業工作者學之所優,取之所長。
投身祖國意志堅
李冬水先生系福建安溪縣人,出生於1925年,幼年時隨父到馬來西亞。抗日戰爭暴發後,尚在少年時期的小李冬水一身熱血,雖然身在異國,但他深知自己是龍的傳人,身上流著的是中華民族相同的血液。國家有難,匹夫有責,強烈的愛國心促使他毅然告別父親歸國讀書參與救國運動,在中學讀書期間,他積極參加各種類型的抗日救國運動,進入省農學院,與農學院中共黨員積極參與革命活動,期間曾擔任廈門大學閩西南黨委駐福州的聯絡員。1949年6月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便捨生忘死地投身革命工作。曾先後任區工委組織委員,安溪太安鄉部長、縣農協會青年委員,城廂工作組組長,安溪西坪區區長兼中隊長等職。要說李冬水讀大學,讀什麼大學?關係到個人今後的工作和前途。或者他受父母祖輩的農業傳統影響,或者受當時祖國需要及農村農業發展工作的影響,但更主要的還是他個人幼年在農村對農民農業的深情意原,出於他對祖國建設的滿腔熱情,出於他理解新中國建設對農業技術人員的迫切需要,更出於他認識到農業是祖國的最艱苦的行業,他毅然選擇進入省農學院學農,決心把自己的畢業精力獻給他從政府的行政工作回到農業技術戰線,開始實踐他“功名利祿寄茶中”的畢生茶葉技術推廣工作生涯,先後在省農業廳、漳州農學院從事茶葉生產、科研和教學工作,1970-1972年,還因下放寧德,協助寧德罷區茶廠發展,1973年後又回到農業廳,擔任茶葉科長,經作處副處長等職。
探索科技創新路
提到福建茶葉,在宋代曾有過龍鳳餅盛世的輝煌歷史,在明代又創造了紅茶和烏龍茶等茶類,影響著中國茶葉和東南亞地區的茶葉市場,然而,到新中國成立時,宋明代的輝煌歷史己屬過去,茶葉產量甚少,所產的茶葉品質也平平,如何使福建茶葉登上新台階,再創輝煌?這使身處農業廳茶葉改進處從事技術抗議和生產管理:工作的李冬水等為數不多的茶葉工作者感到責任重大。要使福建茶葉上新台階,需要獲得高產優質,如何能獲得高產優質?抗議良種是李冬水等想到和要做地的第—件事。如保推廣良種?傳統的種子播種法無法提高良種純度,建成的茶園象傳統老茶園”—樣低產低質,而當時所用的無性繁殖方法,是用10多厘米的枝條扦插和壓條繁殖,不僅成活率不高,而且最要害的是繁殖係數低,無法滿足生產發展用苗需要。:正在著急的時候,1952年冬,農業廳召開全省農業勞模大會,暨農業展覽會,李冬水在安溪了解勞模王文章的茶的豐富經驗時,發現王文章一片茶樹短穗扦插苗囚。李冬水見後如獲至寶,馬上向茶改處領導人匯報,然後組織人員到現場總結茶樹短穗扦插技術經驗,向全省推廣。為此,他親自參與抓好三方面工作;—是編印茶樹短穗扦插技術資料發至全省有關單位;二是在安溪、福鼎、政和等縣組織開展規劃化的短穗扦插試驗;三是在以上三個縣建立規模化短穗扦插育苗基地。正是由於有了李冬水等一批茶葉工作者的努力實踐,人員到位,技術措施到位,規模化短穗扦插技術一炮打響,使該項發明於安溪茶農的茶樹短穗扦插技術,理論上完善於農業廳,推廣套用廠農業廳,不僅解決了省內新茶園建設的種苗問題,還推向全國,成為新中國茶恢復和發展的首項重要科學技術。 茶樹短穗扦插技術的推廣,解決了新茶園建設的大批量良種苗木需求,然而,處在50年代的經濟恢復時期,如何開展技術改革,降低生產成本是推動新茶園建設的重要議題。當時的李冬水雖然尚年輕,但他心裡裝著的是廣大茶農利益,日夜思考著的是如何幫助他們節省生產開發展茶葉生產。1956年,當他在平和縣發現茶農用鐵芒萁遮蔭扦插苗方法時,即覺察到這是—項既省遮光材料成本,又省管理人工的好辦法,隨即把此方法總結為完善的技術措施,在《福建農業》刊登推廣,被全省廣泛採用,僅此項技術推廣估計節省成本億元以上。在李冬水的獻身茶葉事業道路上,問題總是在不斷地被他發現,又被他—個又一個地解決,1959年,他在發現茶園上質差肥力低,保水保肥能力弱的問題時,首先在安溪松岩村大面積試用什草覆蓋茶行間技術。實踐表明,該技術對改良茶園土質、提高有機質含量以及保肥保水能力、掏雜草生長等有顯著作用。該技術在《福建農業》刊登後,在全省全面推廣套用。在改造低產茶園和開闢新茶園建設中取得顯著成效。1963年,李冬水親自在崇安茶場抓低產茶園改造,僅用兩年時間就促使樹勢巨變,取得了總產量翻一翻的好成績,成為農墾部現場會1965年的參觀學習典型。1964—1966年,李冬水又到浦城縣仙陽茶場主抓建場規劃設計工作,參與建成全省規模最大、標準最高的現代化式茶場。在此同時,利用在該茶場的條件創建200畝茶梨(茶果)套種的立體生態結構茶園,取得可喜成效。結果表明,茶梨套種可有效地改良茶園中的光照、濕度等生態因子,明顯地提高茶葉品質,套種的產值比單一茶葉生產高一倍。該技術由於能獲取較高經濟效益,引起有關各界的重視,多個地方推廣,還被引用推廣到膠茶套種等方面,全省茶果、膠茶推廣面積達10萬畝以上。為了探索茶園高產經驗,李冬水於1965年特向福安五加茶場提供資金,茶苗(梅占)及技術措施,實現畝產千斤茶。為全省首創“千斤畝”典型。李冬水就是這樣一股勁地工作,不斷地發現問題,改革技術、創新技術、推廣技術,從實踐到理論,又從理論回到實踐,始終深入在生產第一線,正是他的這種實踐向理論的不斷提升,實踐和理論的結合,使他不斷開創新局面,他提出的茶樹低位修剪、培養矮而寬樹冠的技術理論,創出了畝產千斤的高產典型。 功夫不負有心人,李冬水從事茶葉生產技術推廣工作轉眼30多年過去了,在此期間,他推廣樹良種數十億株,使全省茶園良種面積比例躍居全國首位,撰寫論文20多篇,1983年獲農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由於歷史時期的原因,李冬水直到變成李老冬水時,即1983年恢復職稱評定時才獲評為高級農藝師,雖然來得太遲了,但也總算是離休前夕的安慰。
功名利祿寄茶中
李冬水從事茶葉工作,從小李冬水到李老冬水,—乾就三十多年,直至1987年離休,回顧他所走過的歷程,他始終都在為茶葉的發展默默地奉獻。在他工作的年代,待遇不高,但他從不提這方面要求,艱苦樸素是他—貫的生活作風。在工作上,他始終堅持深入生產第—線,在他的三十多年茶葉工作中,帶頭下鄉了解情況或長期蹲點,和廣大茶農、茶廠職工生活在—起,工作實踐在—起,技術改造創新在一起。在個人榮譽上,他從不計較,早年參加學生救亡運動,1949年加入共產黨,1950年任區長兼中隊長,後又經省幹校培訓,這些資歷,可以說為人鋪平了從政道路,造就了大好從政前景,但他寧可放棄回到所學的農業本行從事茶葉技術推廣工作,跋山涉水一乾就是三十多年,他圖的是什麼?為的又是什麼?從現代工作生活的觀點,不容易理解,但在李老冬水看來卻很簡單,—切為了茶的發展,一切為了茶的事業,讓功名利祿寄茶中。的確,這句話似乎很簡單,但一輩子的努力奉獻卻不簡單,三十多年如一日地艱苦創業工作卻不簡單,然而,這就是李老冬水的作風。正是憑著他的那股儉樸的作風和執著的創業精神,1985年他被農業廳選舉廣大黨員提名直接選舉為省直機關黨代表,福建省第四屆黨代會代表,在同一年,又被選為古樓區人民代表和省直機關優秀共產黨員。三種榮譽盡為他人,說明他在黨內外享有很高聲望。現在,他為離休幹部,享受住房、醫療、交通等正廳級待遇,但他仍然保持當年的朴儉作風。這些,才是他最可貴的地方,最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是我們晚輩最值得認識李老冬水的地方。永不休止 李老冬水離休了,他已從行政的崗位上退下來,但他為茶葉事業奉獻的精神沒有變,工作幹勁也沒有變。離休後,他先後擔任省茶葉學會常務理事、秘書長,中華茶人聯誼會名譽理事,安溪縣茶葉學會名譽理事長等職,更重要的是他始終把茶葉的發展放在心上,近10年,他推廣茶果共香的生產模式,任安溪縣果樹基地建設顧問,利用了與印尼華商李尚大的親密關係,引進資金為民眾種果解決種苗等問題,墾植良種龍眼果樹2萬畝,造福於民,為創安溪的茶果綠色生態環境,開發綠色食品的基礎工作又作出了較大的貢獻。現在,年逾七十八歲(今年八十四歲)的李老仍在事事處處為茶葉的發展獻計獻策,一生為茶作貢獻,這才是李老的人生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