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敬仁

朱敬仁

朱敬仁,1915年10月19日出生於浙江省吳興縣菱湖鎮。祖母管教兒孫很嚴,希望兒孫有出息。父親秉性忠厚敬業,對兒女管教也很嚴,在一家保險公司任會計終其一生。朱敬仁15歲時,父親去世,家庭遺產所剩無幾,全家靠自食其力生活。飛彈與航天慣性技術專家,中國飛彈與航天型號慣性器件的主要開拓者之一。早年從事材料強度研究與有線傳真電報的技術工作。20世紀50年代起從事飛彈與航天型號陀螺儀的研製工作。他主持我國自行設計的第一代陀螺儀促進了飛彈制導系統向全慣性制導系統的轉變。

基本信息

人物概述

朱敬仁,他在慣性平台、速率捷聯繫統的預先研究上也有重大貢獻。在擔任全國慣性器件情報網領導工作期間,推動了技術合作與學術交流。他積極參加培養中、高級專業技術人才和研究生工作,1989年被評為部級優秀研究生導師。

人物生平

母親是一位舊式婦女,善理家務,不喜歡坐享其成,她的希望和責任就是教育兒女成人。這些對朱敬仁立志攻讀、養成刻苦鑽研精神都產生了影響。

1921年,朱敬仁進私塾,兩年後轉入國小。1928年考入中學,先後就讀於上海華東、青年、青年會和澄衷中學以及光華大學附中。由於聰穎和強烈的求知慾望,國中只念了一年就跳級升人高中,念了兩年感到學校質量太差,為了打好基礎,寧願退級進入上海澄衷中學高中一年級下學期學習(即退回去一年半)。但在該校只念了半年,高中部停辦,只得又轉學,於1934年畢業於上海光華大學附中。這樣反覆上中學使朱敬仁的基礎知識特別是數學基礎比較紮實。

在澄衷中學時正趕上“九一八”事變,因戰事關係,朱敬仁休學半年,他第一次親身感受到國土淪喪的痛苦滋味。學校停課,他參加了學生們搞起的宣傳活動。曾隨請願隊伍到南京,往返四五天,天寒地凍,他病倒了。這充分表現了一個知識青年的愛國熱忱。

1935年,他考入上海滬江大學物理系學習,為了學好本領,刻苦攻讀。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大舉進攻中國,上海“八一三”戰事爆發,他停學半年到鄉下居住,曾和同學一起搞抗日宣傳活動,編壁報、唱抗日歌曲和演抗日戲劇。他曾在《抗戰三部曲》一劇中飾演老農,由於真正進入角色,他哭得很傷心,感動得觀眾也流下了眼淚。1940年以優異成績通過考試畢業,獲理學學士學位。

大學畢業後,朱敬仁於當年9月到華東基督教聯合大學任助教,在物理實驗室工作,從此步入社會。他先後在浙江省立第一臨時中學任教、福建沙縣省立初級工業職業學校紡織科任主任、重慶兵工署材料試驗處任助理研究員。日本投降後,1946年8月又回到上海,先後在美安公司任職員,中光化工廠任工程師。

1949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即將誕生之前,他轉到鐵道部唐山鐵道學院任副教授,後又到北京鐵道研究所任副研究員。這期間曾負責有線傳真電報的研製課題,通過幾年的研製,已達到可以在當地進行收報、發報和清楚記錄5號字的水平。此項研究使他經歷了一個研製課題的完整過程,培養了把書本知識變成實際產品的能力。

為了發展我國的航天事業,中央決定成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從祖國四面八方選調一批技術專家到研究院創業。1956年底,朱敬仁被調到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控制元件研究室任副主任,開始了他航天慣性器件的創業之路。歷任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第四設計部陀螺儀研究室主任、第四設計部副主任和第七機械工業部(含航天部)一院慣性器件研究所(13所)副所長,1986年被聘任為研究員。

在抓研究所技術管理工作的同時,還兼任許多社會工作。1964 年擔任國防科委17專業組副組長;1977年任慣性器件情報網副網長;1983年任國防科工委慣性器件專業組成員;1990年任慣性技術學會榮譽理事。

1986年9月,朱敬仁加入中國共產黨。在幾十年的型號研製工作中,他為航天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多次受到表彰嘉獎。1984 年10月因在發展國防科研事業中成績優異榮立二等功;1987年5月擔任情報網副網長,成績卓著受表彰;1989年9月被評為航天部優秀研究生導師;1991年被評為航空航天部有突出貢獻老專家。

1989年12月,因年老體弱退休。

1992年8月,因病逝世,終年77歲。

技術成就

1956年底,朱敬仁調入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後,他主動選擇從未接觸過的慣性器件專業技術,邊學習邊研究,組織大家測繪“P-1”陀螺。蘇聯“P-2”圖紙資料到後,立即和大家一起整理資料。為了儘快掌握陀螺的設計知識,他組織技術人員進行反設計,他說:“只有深入理解才能為仿製出產品創造條件,才能為今後我們進行改進設計邁出第一步。”仿製設計圖紙出來後,交生產廠生產。按協定蘇聯應提供我國必需的配件,但蘇方破壞協定不肯提供,給我們的陀螺生產帶來了很大困難。為了配合工廠完成生產任務,朱敬仁參加下廠工作組,擔任212廠陀螺仿製生產中的設計方代表,配合工廠解決生產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在學習蘇聯資料、進行反設計和參加生產的基礎上,他在慣性器件的理論和實踐能力上得到了很大提高。他曾藉助蘇聯資料整理出關於搖擺軸承原理技術報告,並在科技人員中宣講,深入淺出地說明問題,受到好評。

1961年,他組織部分技術人員研究討論陀螺發展的途徑,比較分析各種陀螺的優缺點。這對以後制定慣性器件發展規划起到了重要作用。

“1059”慣性器件仿製完成後,他又負責中近程和中程飛彈慣性器件及其測試設備的研製和技術管理工作,解決設計、生產、試驗和飛行試驗以及定型工作中的一些技術關鍵問題。1965年參加工廠慣性儀表生產,解決生產中出現的各種問題。1966年參加“兩彈結合”飛行試驗,取得圓滿成功。在研製中,他主持了過載和振動對陀螺精度影響的研究;組織分析了各種陀螺性能特點的研究,為我國自行設計第一代慣性器件的研製成功作出了重要貢獻。

在研製中近程飛彈時,他參與制定並主持了3個六分陀螺儀的研製工作。六分陀螺儀指的是漂移精度為6角分/分鐘、零位精度和程式精度也是6角分的陀螺儀。其漂移精度比“1059”陀螺儀高出一倍,在結構上採用了雙定子馬達、軟導線輸出裝置,改進了角度感測器和懸掛裝置。六分陀螺儀的研製成功,為我國自行研製慣性器件邁出了第一步。

朱敬仁到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後,一直在慣性器件研究所工作,他參加組建我國慣性器件第一個研究室和慣性器件研究所。從人員編制、培訓到配置研製設備,從仿製到自行研製,從單一品種到多品種慣性器件研製,無不傾注了他的心血。他多年擔任慣性器件研究所副所長,主管技術管理工作,深入科研生產第一線,保證了慣性器件各項科研任務的圓滿完成。他數學基礎好,1974年從國防科委得知數理統計的廣泛套用時,便反覆研究如何將此項知識套用到慣性器件上。他寫了有關報告並組織了數理統計和數據處理的講課。將數理統計原理第一次運用到慣性器件數據處理上,獲得較好效果。

在主持慣性器件設計中,他敢于堅持自己的意見,實踐證明他的許多觀點是正確的。如主持某項陀螺儀設計時,他堅持去掉陀螺上的擺,促進了制導系統向全慣性系統改變的進程;在主持中程飛彈陀螺儀的方案設計時,他堅持將線繞電位計改變成微動同步器,促進了制導系統由直流系統向交流系統轉變。

在“文化大革命”中朱敬仁受到衝擊,對他的歷史問題進行審查,曾一度離開型號研製工作。1973年恢復工作後,他管過三線建設,參與過三線的工藝設計,主持制訂三線慣性器件研究所建設規劃。1974年起主管預先研究工作,多次強調要搞好型號研製,必須狠抓預先研究。他特彆強調慣性器件研製周期長,沒有預先研究做基礎,型號研製是不紮實的。

動壓陀螺儀是他主持研究的重要預研課題。此種陀螺去掉了氣瓶,靠自身氣泵產生懸浮力,對提高可靠性和簡化彈上設備大有好處。他深入到研究室課題組指導研究,還幫助課題組整理試驗中取得的數據。在實際工作中他發現動壓效應的研究當時尚屬空白,於是針對動壓效應和相關知識進行研究。通過一段時間的研究,他寫了兩篇有關動壓效應和陀螺常數關係的報告,並介紹給科技人員。他與課題組一同研究發現,動壓陀螺的動壓氣膜支承力大小,對動壓陀螺的精度和可靠性具有較大作用。為此,他對動壓氣膜支承力進行分析研究,並將研究成果套用到動壓陀螺的研製中。還對動壓陀螺跟蹤力矩進行分析研究,對具體指導動壓陀螺的研製起到重要作用。動壓陀螺研究成果獲國防科委科技成果三等獎。研究所曾將該陀螺運用到“大慶一號平台”上,取得良好成績。“大慶一號平台”是一種小型多功能慣性平台。它採取小型化儀表和小型化技術,使平台體積大為縮小,只有戰略飛彈平台的三分之一,既有平台功能,又有精密傾斜台的作用,為分離誤差係數創造了有利條件。由於條件所限,“大慶一號平台”沒有用到型號研製上,但對推動慣性技術發展和培養慣性技術隊伍還是很有意義的。“大慶一號平台”於1980年獲國防科委科技成果三等獎。

飛彈的制導系統有慣性平台系統和捷聯繫統,而捷聯繫統又分位置捷聯繫統和速率捷聯繫統。朱敬仁主持開展速率捷聯慣性組合的研究工作,通過多年研究取得可喜成果,1986年獲部級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早在70年代末,一個近程戰術飛彈方案設計時,他帶隊去當時八機部看國外樣機。回所後他組織技術人員分析認為,國外樣機技術比較落後,仿製它不如自行設計,他極力推出速率捷聯方案。由於他的大力推動,該近程飛彈最終採用了速率捷聯方案。13所承擔速率捷聯慣性組合的研製。從此開始了速率捷聯套用到型號的先例,為以後廣泛套用到多個型號邁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速率捷聯慣性組合研究成果獲航天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動力調諧陀螺(又稱撓性陀螺)和撓性加速度計是速率捷聯慣性組合的重要儀表,他均親自領導,主持研究,具體解決研究中的技術問題,很快取得技術成果,並套用到型號研製上。

朱敬仁長期主管預先研究工作,對預研工作的規律性有比較深刻的認識,並總結出一些管理經驗。

個人簡歷

1915年10月19日 生於浙江省吳興縣(今湖州市)。

1935~1940年 滬江大學學習,獲理學學士學位。

1940~1942年 浙江省立第一臨時中學高中教員。

1942~1943年 福建沙縣省立初級工業職業學校紡織科主任、福建省立科學館物理部主任、福建省立醫學院物理講師。

1943~1946年 重慶兵工署材料試驗處物理研究員。

1946~1947年 上海市美安公司職員。

1947~1949年 上海市中光化工廠工程師。

1949~1951年 鐵道部唐山鐵道學院副教授。

1951~1956年 北京鐵道研究所副研究員(三級)。

1956~1964年 國防部第五研究院陀螺研究室副主任、主任,慣性器件設計部副主任。

1964~1982年 第七機械工業部(航天工業部)一院慣性器件研究所副所長。

1982~1989年 一院科技委委員。

1989年 退休。

1992年8月 病逝於北京。

主要論著

1 朱敬仁(副主編).飛彈與航天叢書:慣性器件(上、下冊).北京:宇航出版社,1990

2 朱敬仁,陳建民譯.陀螺儀理論和設計.北京:1976

3 朱敬仁.動壓陀螺球軸承徑向支承力與電容感測器極板間氣動力矩的分析.慣性導航與器件,1979

4 朱敬仁.慣性器件的熱設計.中國慣性技術學會報,1989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