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希真體

朱希真體

“朱希真體“又稱”樵歌體”,是指宋代詞人朱敦儒的作品。因其詞自成一家,故名曰"樵歌體",又因朱敦儒,字希真,故今又稱"朱希真體".其詞作以風格清麗超曠,慷慨悲涼為特徵。

簡介

“朱希真體“又稱”樵歌體”,是指宋代詞人朱敦儒的作品。因其詞自成一家,
故名曰"樵歌體"。(詳見詞條”樵歌體“)

主要特徵

主要特徵是南渡前風格清麗超曠,近似蘇軾,有不食人間煙火之風.南渡後身經國難,則有不少慷慨悲涼、憂時傷世的愛國名篇傳世。
朱敦儒(1081-1159),洛陽人,字希真,號岩壑,又稱伊水老人、洛川先生、少室山人等。黃升《花菴詞選》評價:"希真東都名士,詞章擅名,天資曠遠,有神仙風致"。?

形成過程

朱敦儒在北宋生活了四十五年(1081—1126),其間詞作可考者二十餘首,主要是寫男歡女愛、傷離恨別的傳統題材,也有寫逍遙林下狂逸的心懷與風調的作品。
南渡以後,他過了七年的漂泊生活,寫了不少憂國事、嘆飄零的詞,如《朝中措》頗多家國的感慨和身世的悲哀,情調是比較沉鬱蒼涼的。在被迫隱居的晚年,朱敦儒寓居嘉禾,常放浪煙霞間,寫了大量的隱逸詞,約占《樵歌》總數二百四十餘首詞的五分之三。其詞曠逸俊邁,多歌唱看透塵世後的隨緣自適,逍遙行樂,但又深藏憂怨,有不少虛無思想色彩比較濃厚的篇章。其《念奴嬌》云:“老來可喜,是歷偏人間,諳知物外,看透虛空。將恨海愁山,一時碎。”詞中實隱含著對現實社會的憤慨。在《念奴嬌·垂虹亭》中他說“洗盡凡心,相忘塵世,夢想都銷歇。胸中雲海,浩然猶浸明月。”頗有些曠達疏放的情懷,格調飄逸閒放,進而表達樂天自適的情懷,又如《驀山溪》:“何須趨老,浩蕩心常醉。唱個快活歌,更說甚、黃粱夢裡。蒼顏華發,只是舊時人,不動步,卻還家,處處新桃李。”再如《好事近》超然物外,自得其樂,於淡而靜的空曠境界中,透出的灑脫的情調,加之語言淺白如話,開朗、單純、明淨,風格自然飄逸,在詞中能自成一格,遂開成了“朱希真體”或“樵歌體”。
朱敦儒是南渡前後頗有影響的一位詞人。他的詞雖追步蘇軾,但沒有蘇軾那種有浩然正氣支撐的曠達,豪放不起來,而流於閒懶頹放。他用詞來歌詠隱逸,表達“看透”思想,其曠放詞風帶有頹廢色彩。但從他的《樵歌》開始,南宋詞壇上謳歌隱逸生活和出世思想的詞作就大為盛行起來,在傳統艷詞和新興愛國詞之外,幾構成一多塵外之想的隱逸詞派。在這方面,朱敦儒的影響是不可低估的。

代表作品

鷓鴣天·西都作

我是清都山水郎⑴,天教分付與疏狂。曾批給雨支風券,累上留雲借月章⑵。
詩萬首,酒千觴⑶。幾曾著眼看侯王。玉樓金闕慵歸去⑷,且插梅花醉洛陽。
⑴清都:道家傳謂紫薇天帝的居所,《列子·周穆王》:“王實以為清都紫薇,均天廣樂,帝之所居”。山水郎:作者虛構出來管理山水的神官。
⑵券、章:均指公文。
⑶觴:酒杯。
⑷玉樓金闕:指神仙居住的樓閣宮殿。
評點
此篇是朱敦儒前半生生活理想和自我形象的寫照。朱氏在詞中將自己塑造成一位管理天下妙水清山的神官,由上天賦予了狂放不羈的特權,不問人間俗務,只管風月雨雲,成日價過著清詩萬首、美酒千杯的灑脫生活。對於俗世間的候王將相自然不屑一顧,就算是天上的神仙府邸也懶得歸去,只願頭上閒插著梅花,醉倒在繁華的西都洛陽城中。此詞塑造的藝術形象,與李白的“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杜甫《飲中八仙歌》)頗有幾分異曲同工之妙,讀之直覺曠達灑脫,正可見其“有神仙風致”處。只可惜,朱氏年輕時代這種傲視候門、縱情山水的理想生活,卻不為現實所容。秦檜當權時,朱氏被迫出仕“久廢之官”鴻臚少卿,可謂是晚節未終,招致不少非議。《二老堂詩話》載:“蜀人武橫作詩譏之:‘少室山人久掛冠,不知何事到長安。如何縱插梅花醉,未必王侯著眼看。’”曾經的山水仙人,如此遭人奚落,真正令人扼腕。

好事近·漁父詞

搖首出紅塵,醒醉更無時節。活計綠蓑青笠⑴,慣披霜沖雪⑵。
晚來風定釣絲閒 ,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鴻明滅。
⑴蓑:蓑衣,以草或棕毛編成的雨衣。笠:斗笠,用竹片等編制的遮陽擋雨的帽子。二者均為漁夫常備之物,張志和《漁歌子》:“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需歸。”
⑵意即在風霜雪雨中垂釣,語出柳宗元《江雪》:“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評點
秦檜死後,朱敦儒罷官重歸山林,過著全然的世外桃源生活,並創作了六首調寄《好事近》的漁父詞來記載這個時期的生活感受,本篇即是其中之一。開篇“搖首”二字,即形象地表現了棄紅塵而去的決心。離開官場後,不必再遵守行動起居的諸般規矩,一句“醒醉更無時節”,傳達出脫離束縛後的輕快喜悅之情。承下兩句描繪垂釣隱居的生活,並不全是“桃花流水”、“斜風細雨”式的閒逸,也不盡若“獨釣寒江雪”般的苦寒,而是二者兼具。下片由對漁父生活概況的描寫,轉入一個垂釣的單獨畫面。晚來風定、上下新月、水天一色,構成一幅空闊幽美的淡墨靜景,亦映照出作者寧靜的心境。而在這一派靜景中,作者又著意置上了一處動態,即一隻若隱若現的孤鴻,也即作者幽人形象的自我寫照。全篇由情入景,由靜入動,由整體描寫入細節刻劃,在藝術上頗有精到之處。

相見歡·金陵城上西樓

金陵城上西樓。倚清秋。萬里夕陽垂地、大江流。
中原亂。簪纓散。幾時收?試倩悲風吹淚、過揚州。
評點 
宋欽宗靖康末年(公元1127年)四月,金兵南犯汴京,徽、欽二帝被擄北上,北宋滅亡,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靖康之恥”。同年,趙構率眾南渡,在南京稱帝,號建炎,是為南宋高宗。朱氏此詞即作於是年秋天到達南京時,詞中傷世念亂、慷慨無限,被陳廷焯《詞則》譽為“筆力雄大,氣韻蒼涼”。上片寫登金陵城樓所見之景,清秋蕭瑟、夕陽西垂,均寓悲涼無力之慨;“大江流”三字,則暗用謝眺《暫使下都夜發新林至京邑贈西府同僚》“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成句,寄託故園之思。下片由景入事,直指時局,以“幾時收”之問傳達無限悲憤及憂慮。收篇欲請悲風吹淚到前線揚州,則逗露親身赴戰、收復北地的願望。

文學評價

宋室南渡後,因時勢關係,詞壇的風氣發生了變化。南宋初期的詞人作詞,多接受蘇式“以詩為詞”的影響,以詞言志抒懷,藉以激勵人心,恢宏士氣,這方面以辛棄疾成就最大。此外,李清照強調“詞別是一家”,以女性詞人特有的細膩纖巧寫閨情詞而有丈夫氣,創立獨具一格的“易安體”。
朱敦儒承蘇軾詞風而走向放曠閒適,在曠放的基礎上形成了看破紅塵的隱逸風調,有“朱希真體”,分別代表了當時宋詞發展的兩種不同走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