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易知錄

《本草綱目易知錄》,8卷,清代戴葆元(心田)撰於光緒十一年(1885)。共載藥1208種,仿《本草綱目》,仍分16部。各藥以大字述其性味功治,小字列舉附方,乃《本草綱目》之節略書。然若干藥物之下,仍夾有作者個人注說(註明“葆按”)。書末附《萬方針線易知錄》。

成書背景

《本草綱目易知錄》以《本草綱目》《本草備要》兩書為本,增刪而成。

流傳版本

現存光緒十三年丁亥婺源思補山房刻本及一種清代抄本。

作者簡介

新安醫家戴葆元(1818-?),字心田,又字或號守愚,古徽州婺源縣(今屬江西省)桂岩人。戴氏著有《本草綱目易知錄》、《家傳課讀》兩部著作。

內容簡介

該書共8卷,載藥1205種,前7卷為該書正文,分別為卷一草部;卷二草部、谷部;卷三菜部、果部;卷四木部、服器部、虫部;卷五虫部、鱗部、介部、禽部;卷六獸部;卷七人部、水部、火部、土部、金部和石部。此7卷主要記載各類藥物的性味、功用、主治等,雖以複述《本草綱目》內容為主,但將《本草綱目》綜合凝練,選取其中較為常用、實用的部分收進書中,擯棄了在臨床上實際意義不大的藥品,藥名也採用當時比較常見的名稱,並以“葆按”、“葆驗”等按語形式表達個人見解。

卷八為作者仿《本草萬方針線》(該書為蔡烈先為《本草綱目》所作的索引,共8卷,刊刻時間為康熙五十一年壬辰,即1712年)體例而作該書的索引,名為《萬方針線易知錄》。戴氏在該卷序言中,就編撰該索引的意圖作了交代。其本著“其間方不甚驗及藥難猝辦者概不編入”的原則,以達到“由是翻而閱之,雖不習醫者,遇病叩方首查門類,再核卷篇,擇妥而用,如針引線之易,急病緩病頃刻可治,使人人盡知醫”的目的,將前七卷中“風寒暑濕諸證”列為“通治部”;將“頭面腰腹足脛二陰”列為“上中下”三部;將“癰疽金瘡等證”列為“外科部”;對婦科兒科等採用的是“女科主治,俱同男子,其不同者,列調經崩帶,前陰乳病,胎產產後俱部;而小兒科,列初生嬰孩,驚癇諸疳;雜病中,亦分上中下部”等體例。“俱注某病列某卷第幾篇,俾未見者易尋,已見者易記”,體現了其注重實用的精神和以臨床為本的指導思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