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羅伊·莫特森

本·羅伊·莫特森

本·羅伊·莫特森(Ben Roy Mottelson,1926.07.09 - ),丹麥-美國核物理學家,因發展了原子核內部結構的非球形理論,與阿格·玻爾 和詹姆斯·雷恩瓦特一起獲得1975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

基本信息

簡介

本·羅伊·莫特森(Ben Roy Mottelson,1926年7月9日芝加哥),美國-丹麥物理學家,1975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因發展了原子核內部結構的非球形理論,本·羅伊·莫特森與阿格·玻爾和詹姆斯·雷恩瓦特一起分享了1975年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生平

本·羅伊·莫特森於1926年出生在芝加哥的一個丹麥裔美國人家庭,是家中三個孩子中的第二個。

本·羅伊·莫特森靠美國海軍的V12計畫進入了普渡大學。1947年他獲得理學學士學位。在哈佛大學攻讀研究生期間,他在許溫格的指導下研究核物理問題,

1950年他獲得哲學博士學位。然後,他去哥本哈根繼續工作,他先後獲得哈佛大學的出國獎學金和美國原子能委員會的獎學金,以及西歐核子研究中心的研究職位。

從1957年開始,他一直擔任北歐理論原子物理研究所教授。1957年在新建的諾迪奇理論物理研究所擔任教授,1971年成為丹麥的自然公民。

科學貢獻

大約在1950年,在調和原子核的兩種互相矛盾的圖像出現了一種進退兩難的困境,1936年發展起來的液滴模型把原子核描述為一種帶電液滴,並能在它的球形基礎上作振動。這種圖像得到1939年發現的裂變過程的強有力的支持。在這種裂變過程中,原子核形變得如此厲害,以致破裂成兩塊。這種液滴模型比較簡單,而且無內部結構。而1949年發展起來的核的殼層模型,用質子和中子的獨立運動來看待核結構。它認為質子和中子都在繞質心的軌道上運動,這種模型在解
釋可與單個粒子的軌道運動相聯繫的大量核性質中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1950-51年詹姆斯·雷恩沃特與阿格·玻爾發展了幾個原子核模型來研究單個原子的運動,新的原子核模型第一次使科學家們確切地描述某些原子特徵,包括一些原子核中的非球形電荷分布。

從1957開始莫特森與阿格·玻爾合作,他們將理論模型與實驗數據相對照,在1952至1953年發表的三篇論文中,玻爾與莫特森給出了大量的實驗數據,分析了它們提供的關於單個核子的運動與核形變之間相互影響的信息,闡述了理論與實驗結果的一致性。在此工作的基礎上,在其後數十年內,他們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來發展一種對原子核綜合且自洽的描述。

這一發展的最主要部分是:弄清如何從單個粒子的運動形成振動和轉動,肯定核中粒子成對結合所起的重要作用(這種成對結合非常類似於金屬中產生超導性的電子對),以及核中大量新型振動的發現,其中有一些振動類似於液滴的振動,而另一些則涉及到核的一些量子特徵(不屬於經典圖像之列)。在這一發展過程中,許多不同國家的物理學家進行了非常活躍的通力合作,哥本哈根的尼爾斯·玻爾研究所為這個建立在由其奠基人創立的傳統基礎之上的國際合作提供了獨一無二的機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