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薯普通花葉病毒

木薯普通花葉病毒是一種常見病毒,常病發於馬鈴薯,在哥倫比亞波哥大對木薯植株檢疫時發現。

學名 cassava common mosaic virus

異名 Brazilian common cassava mosaic virus

英文名 Cassava common mosaic virus (CsCMV)

分類地位 馬鈴薯X病毒屬

分布

巴西栽培木薯的地區。在哥倫比亞波哥大對木薯植株檢疫時發現,從秘魯引進木薯插條也帶這種病毒(E.W.Kitajima,未發表)

寄主植物

寄主範圍和症狀:
至少能夠侵染雙子葉植物中6個科的一些種;這6個科是:莧科、藜科、菊科、大戟科、錦葵科和茄科。易藉機械方式傳播。
診斷寄主:
黎(Chenopodium album)、莧色藜(C.amaranticolor)、牆生藜(C.murale)和昆諾黎(C.quinoa),形成小型褪綠或壞死局斑,但無系統感染。
陸地棉(Gossypium hirsutum),形成大型不規則局斑和系統明脈,但接著就復元。
千日紅(GomPhrena slobosa), 形成局部壞死斑,這種壞死斑比馬鈴薯X病毒所引起壞死斑來得大,但數量比較少;無系統感染。
蓖麻(Ricinus communis), 侵染早期顯示系統斑駁,但到植株成熟就隱退了。
繁殖寄主:
木薯(Manlkot esculenta),插條為病毒繁殖的良好植物。李葉大戟(Euphorbia prunifolia)為無症狀的寄主,但其體內病毒含量甚高,故為提純病毒的良好材料。
測定寄主:
藜屬植物為良好的局斑鑑別寄主。

危害情況

在所有供試木薯(Manihot esculenta)品種上都發生典型的花葉病,伴有或不伴有葉片畸形。症狀與非洲木薯花葉症狀相似,但後者是由另一種病毒引起的。雖然病毒的侵染可能減產30%甚至更嚴重,但該病毒仍然不甚重要,因為不難通過選擇健全插枝和去除感病插枝而加以控制。

形態特徵

RNA病毒。病毒質粒呈曲線狀,長約49 5毫微米,直徑約15毫微米。完整或破裂的病毒質粒,用 1%磷鎢酸鹽染色後,未見其內部空心。

生物學

血清學:
給兔子靜脈注射李葉大戟的澄清液後,得到了低效價的抗血清(1/64,沉澱試驗Silva,1962)。用木薯病株內的部分純化的病毒,加上福氏不完全佐劑,得到了試管沉澱試驗效價達到1/4096的抗血清。
親緣關係 :
在物理學和形態學特性方面,木薯普通花葉病毒與屬於馬鈴薯x病毒群的病毒相類似,但其外觀長度卻比馬鈴薯X病毒短 17毫微米。這兩種病毒之間並無血清學的交叉反應。
汁液穩定性:
木薯或李葉大戟病株的汁液經650C 加熱10分鐘後,即喪失其侵染性的大半;經70℃加熱10分鐘後仍能測出有侵染性,但溫度再高就全部鈍化。在李葉大戟的汁液中,稀釋10-5到10-6後侵染性即喪失,但在室溫下貯藏
128天后仍然有侵染性。
純化
李葉大戟病株汁液加入8%的(v/v)正丁醇,低速離心,經脫脂棉過濾後再經2~4次高低速交差離心使汁液澄清。或取木薯汁液,加乙醚一四氯化碳混合物,經一次高低速交差離心後汁液澄清,即可得到部分純化的樣品。
質粒組成 病毒純化製劑經光密度測定表明,該病毒是核蛋白;通過5一甲基間苯二芬(orcinol)和二苯胺(diphenylamine)試驗,表明其核酸為RNA。260/280比值表明RNA 約占病毒質粒重的 5%。
與細胞和組織的關係:
除管胞和篩管外,木薯病葉所有組織的細胞質內部都可見到病毒內含體。內含體具有纖維狀的結構,內有長度不等而直徑為10~15毫微米的纖維狀質粒;纖維狀質粒的排列或多或少有些平行,但排列並不是很有規則的。病毒內含體的大小不等,一般在切片中可長達15~20微米,寬達3~5微米。葉片的黃化部分更容易見到內含體。病毒侵染後的細胞組分並無重大變化,只是葉綠體內的澱粉有反常的積累。

傳播途徑

株系:
已分離到一些對於木薯毒力不同的毒株,但是未作詳細研究。
機械傳播:
病毒長期保存在感病的插條內,並易經機械方式傳播,這被認為是其自然傳播方式。發現於巴西和秘魯。
介體傳播:
棉蚜(aphis gossypii)、桃蚜(Myzus persicae)、 煙粉虱(Bemisia tabaci)、薊馬(Scirtothrips manihoti)和蟎(Mononychus bondari)經試驗,均不傳毒。
種子傳播:
木薯花葉病株的種子所長出的100多株薯苗中,均未測出帶有病毒。

檢疫與防治

檢疫方法:
(一) 播種或扦條,長出苗或新葉觀察症狀。
(二) 鑑別寄主反應: 以上所述,此病毒在不同的寄主上所所表現的症狀不一樣。
(三) 電鏡觀察:負染色法制樣,電鏡觀察病毒粒體的形態,測量粒體大小。
(四) 血清學檢測:微量沉澱法,瓊脂免疫雙擴散,酶聯法(ELISA)和免疫電鏡法測定。
檢疫措施:
(一) 禁止從疫區引進藜(Chenopodium album)、莧色藜(C.amaramticolor)、牆生藜(C.murale)、茴藜(C.quinoa)、陸地棉(Gossypium hirsutum)、千日紅(Gomphrena globosa)、篦麻(Ricinus communis)、木薯(Manihot esculenta)、李葉大戟( Euhorbia prunifolia)。
(二) 特殊需要者,需經指定機構審批同意,在指定港口進口,並有出口國檢疫證書,證明種、苗不帶CsCMV者,再行隔離試種等檢疫措施。
(三) 限制進口數量,建議藜類限制在1克/品種,陸地棉限制在幾十粒,苗和鱗莖、球莖限於5-10頭/品種。
(四) 隔離試種、檢疫。凡上述種苗引進後,送隔離圃隔離試種1-2年,經檢驗確證不傳帶本病毒者出證放行。發現病株者消毀,從健株留種或病株作脫毒處理後獲得健苗或健種,歸還引進單位。
防治方法:
此病毒草主要是通過機械傳播,因此比較容易防治。
(一) 對於無CsCMV發生的國家一般採取檢驗的方法,禁止或限制可能傳帶CsCMV的種子、苗木和繁殖材料進口。在進口的一些材料中一旦發現CsCMV,植株全部銷毀,以防蔓延。
(二) 對於已經發生的國家,採用的辦法主要有:
1、 選擇健全插枝和去除感病插枝而加以控制。
2、 篩選、培育、利用抗CsCMV的植物種質源。
3、 組培脫毒生產無毒苗,種植無毒苗。

主要參考文獻

Costa,Jorn.Agron.3:239,1940.
Costa & Kitajima,Bragantia 29:li,1970.
Kitajima& Costa,E.Afr.agric.For.J.30:28,1964.
Kitajima & Costa,Brangantia 25:ssiii,1966.
Kitajima,Wetter,Oliveira,Silva & Costa,Bragantia 24:247,1965.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