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臘莊儺戲

簡介

木臘莊儺戲是長江三峽地區巫文化的延續,是中國儺戲文化的組成部分,是烏江流域古代人類生活習俗的再現,為“黔中文化”重要的內容之一。它包含了軍隊、鬼蜮、市民等生活的內容,表演耍神戲時生、旦、淨、末、醜各角皆有,並配以民間傳統打擊樂,表演者邊歌邊舞,動作詼諧有趣,為人民大眾喜聞樂見,受到彭水各族人民的歡迎。

歷史淵源

彭水巫醫活動起源甚早,春秋戰國時期已具規模。《太平寰宇記》載,彭水地區“其風淫祀”,居住在這裡的廩君部落“俗尚巫鬼”,僚人“性尤畏鬼”。木臘莊儺戲就是這一習俗的“活化石”。大埡鄉的木臘村,位於兩省(市)4縣交界處,處於渝黔交界邊緣地帶,屬於少數民族聚居區。這裡交通不便,信息閉塞,文化生活貧瘠,醫療條件很差,幾乎偏居一隅、與世隔絕。生活在這裡的各族人民在與大自然的抗爭中他們敬重祖先,敬畏鬼神,用槓神等形式驅鬼避邪,以歌舞愉悅祖先和鬼神,形成了原始獨特的木臘莊儺戲。據當地藝人介紹,木臘莊儺戲屬於巫教活動,起源甚早,始於春秋戰國時期以前,盛於明清。20世紀80年代以來,木臘莊儺戲在貴州省的分支相繼被道真、務川兩縣挖掘整理,對外公布表演,引起了外界廣泛關注。

基本內容

木臘莊儺戲以驅鬼避邪、延生接壽為目的,兼及愉悅民眾,濃重熱烈,生動活潑。木臘莊儺戲儀式嚴格,一般要舉行起鑼焰火、立樓紮寨、開壇持席、申文奏疏、搭橋迎賓、拋儺上轉、合彯祭壇、開洞盤洞、祭兵領牲、勾怨還願和撤樓造船等儀式,再根據主人辦壇的目的的不同,進行上刀山、破域(端紅火盆)、下油鍋、煞鏵等驅鬼神避邪怪的活動。所有法事活動都驚心動魄,神秘莫測。在主要法事活動的間隙,要“出戲”跳耍神,愉悅鬼神和前來參加祭祀的賓客。這是整個活動中及其精彩的部分。掌壇師帶領法師、學徒身穿袍帽冠服,扮演生旦淨末醜,演唱《伏羲姊妹治人煙》《興周滅紂》《出二郎》《出靈官》《出土地》歷史劇目,還演出一些如《太子送子》《歪嘴婆娘》等俚俗“花戲”,運用歌謠、俚語引人發笑。

基本特徵

儺戲是歷史、民俗、民間宗教和原始戲劇的綜合體。廣泛流行於安徽、湖北、湖南、四川、貴州、陝西、重慶等地。儺戲在不同民族和地區,名稱不一,如儺堂戲、端公戲、僮子戲等。重慶木蠟莊儺戲起源於湖南常德地區,屬於武陵儺派。木蠟莊儺戲既保存了儺戲驅鬼避邪的固有功用,也體現了本地區各族人民,特別是廩君部落對待生死的樂觀態度,是古代彭水及其周邊地區“俗尚巫鬼”的原始再現,因其悠久的歷史而被譽為“戲劇活化石”。木蠟莊儺戲以驅鬼逐疫、酬神納吉為目的,以巫術活動為中心,娛神娛鬼娛人,宗教色彩濃烈,是生活在彭水地區的廩君等部落對待生死的樂觀態度的延續,也是古代彭水及其周邊地區“俗尚巫鬼”的原始再現。它主要用於清宅、祛病及驅災的“沖儺”和“還願”兩個方面。服裝道具也極具特色。表演者身著武將盔甲、靈官、判官、功曹、雜役、婦女、太婆、和尚、道士、小生、龍袍等裝束,色彩斑斕。同時,各種法器甚至民間生活所用的竹蓆、背篼等也充當道具,參與表演。面具、道具和服飾以紅色為主,鮮艷奪目。

主要價值

木蠟莊儺戲的文化價值和作用是多樣性的,其獨特價值在於它的不可取代性、文化傳承久遠和神秘文化魅力諸方面。

1.木蠟莊儺堂戲可算是多元文化混合的結晶,既有民間傳統的祖宗神靈與巫教的崇拜,又雜糅道教、儒教、佛教的一些信仰,神譜顯得龐雜、紊亂,並逐漸成為與民間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娛神、娛人的信仰活動。它與人類學、民族學、宗教學、考古學、語言學、民俗學、美學都有著交叉聯繫,具有很高的學術研究價值。

2.木蠟莊儺戲是長江三峽地區巫文化的延續,是中國儺戲文化的組成部分,是烏江流域古代人類生活習俗的再現。它以神秘的面孔保存了驅鬼避邪的固有功用的同時,也體現了本地區各族人民對待生死鬼神的樂觀態度,一定程度上再現了古代彭水及其周邊地區“俗尚巫鬼”的原始面貌。在漫長的生產生活進程中,木蠟莊各代法師不斷繼承、創新和豐富了儺戲的內容和表現形式,為人民大眾喜聞樂見,受到彭水各族人民的歡迎。正因為有民間如此豐厚的信仰沃壤,所以木蠟莊儺堂戲才世代流傳不衰,成為最具生命力的民間劇種之一。

3.木蠟莊儺戲具有彭水地域特色,是比較原始的儺文化,它豐富了重慶市民族文化的內容。是今天我們研究古代文化,特別是研究渝東南民族地區習俗文化,弘揚民族文化傳統,進行民族文藝創作的極好素材。經過一定的加工後,可以成為重慶地區,尤其是“烏江畫廊”民族文化旅遊的一張名片,推動渝東南旅遊業的快速發展。

瀕危狀況

木臘莊儺戲基本靠民眾自由傳承,由於現代生產生活方式的變革和受到外來強勢文化的衝擊,特別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年輕人大量外出務工,以致木臘莊儺戲逐漸步入瀕危的險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