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性人

木頭就有多種,粗細堅柔皆不同,木性人也有種種不同。 五味中,木屬酸性,因此陰木人說話有酸味。 陽木主仁德,這個「仁」,是天地之樞機,陰陽之道氣。

外形

木性人的外表,面長瘦而露骨,上寬下窄,色偏青,身材細高,肩背聳直,腳步高壓有聲,語音直而短,齒音重,氣度軒昂,生氣時面帶凶氣,多現青色。木性分陽木陰木,形同,而氣質清濁隨心性變化。

陰木性情

粗暴,出言撞人,好陰沉,因小失大,以私害公,以情悖理,性多偏激,執拗頑梗,高傲自大,不易接近。不服人,好毀謗,掘人隱私,好抗上,寧折不彎,不愛接受意見,做事不許人反駁,器量窄小,不耐激觸,難成事功。在家庭多虧孝道。平生遇事多難,常不如意,因之怒氣填胸,愈形乖戾。
陰木好怒,怒的表現:
1. 受人壓制,到在忍無可忍的時候,竟氣得渾身發抖,一旦暴發,便燃起怒火,甚至一試決鬥,後悔莫及。
2. 人之所為,違背己意,大發脾氣。
3. 見事不合理,出於氣憤,打抱不平。
4. 不滿情感,發泄於外,有時火冒三丈,暴跳如雷,不考慮後果。
5. 怒的特點:以愚蠢開始,以後悔告終,往往乾出無法挽回的蠢事。
陰木記憶體,好怒傷肝,肝氣不舒,胸肋疼痛,肚腹膨脹,頭迷眼花,兩臂麻木,四肢無力,耳鳴牙痛以及中風等。這便是受陰木之害。
要想愈病,必須撥陰反陽,化陰木為陽木,生出仁德、愛人愛物之心。

陽木

即是真木,是木之本性,主仁德,正直有主意,有擔當力,敢做敢當,好生惡殺,公而無私,心口如一。遇事不盲從,有定見。處事不諂諛,行為端正,能忍辱。所以先生說:“木是能立的”。常存悲天憫人之心,化俗救世之願,捨己為人,古往今來,凡成大業者,皆俱陽木之性。
陽木的核心是一個“仁”字,它體現了天地的好生之德,正如果木核中之“仁”,具有生生不息之機。“仁者愛人”一個人常存仁德之心,便可心性清明,身體安和,少私寡慾,常樂無憂,既無嗔怒之侵,又無物慾之累。因為仁者不看他人過錯,他人有過錯,則發出憐憫心,他人有優點則生出讚美心。孔子說:“仁者壽”,正是指此類人而言。所以先生說:“有真木才能有真仁德,才能成道。”
陰木性的根子是“不服人”。在家庭里常存不服之心,好說過頭話,則家庭很難和睦,易形成夫妻反目,父子不和。在群體裡,互不服氣,則必然有失團結,嚴重時可引起毆鬥,甚至兇殺。家庭內,鄰裡間,以及社會上,此種慘狀,並不少見。其實原本可以避免的現象,卻不時發生。歸根結底,無不是由於一念“不服”所引起,由於不服,引動暴怒,發展到毆打,最終導致兇殺。由此看來,一念不服,卻含藏著可怕的殺機,所以陰木性人一生多難。
王鳳儀先生說:“不服人的人,他的心境,好像被人綁著似的,能服人,就鬆開了。”殊不知這種“被綁著”的不服心理,一旦把勁憋足了,必然沖斷繩索,其“爆破力”足以釀成一場大禍。所以必須用陽木的仁德來照化粗暴的陰木。俗語云:「誰能誰不能?能者在五行。五行推不轉,能者也不能。」人有什麼性,就有什麼命,就遭遇到什麼環境。人個個稟賦五行,這是五種氣,由道德會的王鳳儀老先生(王善人)深發明之。
人的性命都離不開五行。你能認識五行,知道自己以什麼為主?犯什麼毛病?五行中缺什麼?應補什麼?才能五行圓轉,進而改造自己性格,改變命運,超出氣數。
性乃人的根本,懂得運用五行,才能變化性質。即是「去習性,化稟性,圓滿天性。」若不懂五行,被習性、稟性所拘,則死在五行中,故人必要死心化性,然後立身行道。

論述2

木性研究五行性,先從人的體質、形狀、面色、行態上去領會。木性人身材細高,長臉,上寬下窄(瓜子臉)。生氣時,面呈青色而帶殺氣。
東方屬木,有甲(陽)木及乙(陰木)。五行業中屬工,五常中屬「仁」,五元中屬「元性」,五戒中屬「殺戒」。好怒傷肝,膽相連,故有肝炎,肝癌、膽囊炎、膽結石、膽浮水,腹部腫脹等病,先把木性病說出來,若想病好,要撥陰取陽,病情亦可轉危為安。

陽木性人

仁德,正直,有擔當力,有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的精神,立木頂千斤,木橫能擔,豎能立,做事做得漂亮,且真的愛人愛物。陽木的仁德,發於萌芽之處。
譬如,你見到有人即將要掉於井裡,不管你是好人壞人,都會立刻伸出手來救他,此即惻隱之心。所謂「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是天然的本性,乃仁之端。若把這個仁德放大,處處能仁人愛物,則可以支撐天地。所以在佛戒里仁是戒殺。

陰木

有一股硬勁,能把硬東西折斷,陽木則保護生靈,故要戒殺。戒殺便能保持元性,達到真仁。陰木性人,好抗上,多不孝,不服人,覺得人不如己:「他有什麼了不起?」好專權,所謂「倔、強、硬、頂、碰」。
木頭就有多種,粗細堅柔皆不同,木性人也有種種不同。陽木是好材料,木紋順生,用斧頭容易劈開,木一磨自然有光澤,堪為棟樑。陰木則不然。有些木頭扭勁,利斧也劈不開,磨它也無光滑,只足以投入火堆當柴燒,或者做凳子。
大家想一想:我是那一種木?是筆直聳立的陽木,則做事圓融,有光彩,人人敬愛。若是陰木,則又僵又硬又彆扭,與人無緣。
五味中,木屬酸性,因此陰木人說話有酸味。譬如有些寒酸書生,雖家貧然高傲不可侵犯。這種木性人臉發沉悶,威嚴可畏,令人不敢親近,能夠翻臉無情。他像孤樹一般,樹下陰風肅肅,堅硬且脆,這種人「難」大。
陰木性人太直硬,喜犯上,自古以來很多名臣就犯這個毛病,恃仗才氣,自視不凡,諫上時語氣尖酸刻薄。
如蘇東坡本為翰林院大學士,但他諫主上時,話裡帶諷刺性,喜頂撞,直言不諱,不夠婉轉圓滑,故神宗不悅,把他貶到黃州。東坡一生被貶多次,後流放到海南,正因為他犯了陰木,性高傲,發酸,抗上,不服氣。
論語云:「事君諫斯辱矣,事朋友諫斯疏矣」,是木性人之良訓。陰木人性情孤僻,獨斷獨行,非學柔軟不可,否則到處碰壁。一碰壁便生怒氣,怒氣傷肝,導致肝癌等疾。
怒,「奴」字安在「心」字上面,不是大吵大鬧的發脾氣,而是在肚子裡蘊藏一股憤憤不平之氣,能傷真仁,損害元性,故陰木人一生遭難。

另有一種陰木:

本身軟弱無力,不結實,所謂「朽木不可雕也」,經不起刀子的刻鑿。既不能擔當,又要擔當。把事情辦不好,又將過錯推到旁人身上。這種人乍眼看去好像很平和,到處事時則優柔寡斷,瞻前顧後,軟弱無能。

又有一種人,

做事不爽快,若令他閒著,他又作怪,比喻木板,勢力薄弱不能負重擔,擺在那兒它卻翹起來。
因此大家可以自我省察:自己是那一種木性?對照一下便知道自己是陽木居多?還是陰木居多?進一步便要撥陰取陽,變化性質。
木的性質有千差萬別。人人所稟賦的木性都不同。就算是雙胞胎,性質也不是完全一樣的。能將父母遺傳的本性,撥陰取陽,就能變化性質,擴而充之,將陽木之「仁」德發展到極點,就能利萬物。你看,松柏耐寒,天氣愈冷它愈青翠,松柏能傲霜雪,此是它出貴處。

三國的關羽

面棗紅色,他是木生火的典型,若往陽方面圓轉,五行能相輔相成而不相剋。關羽有陽金性,故大義參天;又有陽木性,故勇猛果斷,有主宰,寧死不屈,有大犧牲精神也有陽火性,故明理,守禮守分。
關帝廟上有對聯曰:赤面秉赤心,騎赤兔追風馬,無忘赤帝。青燈觀青史,仗青龍偃月刀,不愧青天。
當劉備要西征時,諸葛亮就將荊州咐托關羽,命作荊州吏。荊州的地勢及重要關鍵,四邊受敵。孔明教關羽,北拒曹操,東和東吳,保持三國鼎立,臨走時授以印綬,咐以荊州百萬民眾。東吳見荊州不能要回,遂派魯肅做媒,提議關羽之女嫁給孫權之子,以成秦晉之好。
怎知關羽木性有傲氣,叱曰:「虎女焉嫁犬子乎?」從此與東吳結了仇。後來東吳與曹操結盟攻打荊州,以致關羽敗走麥城。最後關羽被東吳所害,斬了頭,皆因他的陰木作怪而終於吃了虧,這樣大仁大義的人,就因為一點酸性而遭殺身之禍。
關羽被殺後,英靈不散,在空中騎赤兔馬,高聲喚「還我頭來!」當經過荊州玉泉寺時,遇僧普靜,便對他說:「將軍要頭,你從前斬了五關六將等眾人之頭,他們又向誰要頭呢?」關羽言下覺悟,當下見性,即皈依佛法,故現在寺廟都供奉之為伽藍菩薩,保護道場真宰。
關公是真陽木,故仁中有智。孫權曾請他赴宴,預備會中把他暗殺。然關羽膽略過人,毫不畏懼,單刀赴會,能履險如夷,這是從仁德里生出智慧來。

陽木主仁德,

這個「仁」,是天地之樞機,陰陽之道氣。杏仁、核桃、稻米、水果等都有一個「仁」包含在內,這個「仁」傷了,便傷元性,不能發育萬物。
顏淵某次問仁,孔子曰:「克己復禮為仁」。
這個「仁」,像杏仁、核桃仁,起先要埋到地里,即是「克己」,克制自己私慾,才能歸復天理。若予以適當的耕耘、灌溉、陽光、肥料,久而久之便會發芽,發揮「仁」的作用,這個「仁」若能發展到極點,能利益萬物。
顏淵再追問下去:「請問其目」,欲知仁的條目。孔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果然能按照這些條例修行,故孔子讚揚他謂:「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就在微細處。顏回能心不動,不離仁德,因此能成為「復聖」。
在五倫里,兄弟屬仁。伯夷叔齊,是孤竹君之二子,周武王滅紂,二人恥食周粟,隱居首陽山,卒餓死。孔子說他們兄弟倆是聖之清者。
曾有弟子問:「伯夷、叔齊,他們遜國讓位,心裡會悔恨嗎?」孔子答:「求仁而得仁,又何怨?」他們讓位是想求仁德,而終於得到了,還有什麼悔恨呢?
真欲修仁者,到必要時能殺身成仁,捨生取義。孟子曾說:「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大家看看:那有現成的佛?釋迦牟尼佛在雪山六年苦行,日餐一麻一麥,後到菩提樹下靜坐四十九天,夜睹明星而悟道。孔子周遊列國,十四年飽受坎坷,在陳蔡絕糧,樂天知命,不畏不懼。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這都是仁德之至高表率。聖賢不是坐享其成的,靡不經過千鍾百鍊,動心忍性,到最後才成就仁德。天降福是逆來的,若無逆境之磨練,你也不會成道。這等於給你加肥料,令你的苗芽長得更茁壯。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