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象棋

朝鮮象棋

朝鮮象棋又名高麗象棋,與中國象棋近似,相傳由中國象棋演變而成。在韓國設有專業的朝鮮象棋比賽。在中國,主要流行於朝鮮族中,在吉林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經常進行正式比賽。

歷史

朝鮮象棋 朝鮮象棋

韓國將棋產生於漢武帝時代。當時漢武帝征服朝鮮後,設立四郡,將朝鮮納入中國郡縣之內,大量漢人進入朝鮮半島,他們帶來了象棋。朝鮮將棋中雙方最重要的棋子,分別是“楚”和“漢”,而不是“將”和“帥”,這是因為韓國將棋保持了中國象棋的原來面貌。

關於朝鮮將棋的記載,最早出現在韓國古代史書《三國史記》(金富軾著)中。在《三國史記》中,第一次記錄了朝鮮將棋:在朝鮮半島的三國時代,百濟蓋鹵王和僧人道琳下圍棋時,被殺得大敗,蓋鹵王不服氣,提到自己擅長將棋。蓋鹵王(455-475在位)生活五世紀中期,年代相當於中國的南北朝前期。

朝鮮史上著名學者徐居正在著作《筆苑雜記》中記載,朝鮮世宗時的大臣石亭和禮蒙,為“象戲”對局的高手。因此可以推測得出,朝鮮將棋在朝鮮時代,都是在兩班貴族層或官僚層中流行。另外,根據其它記載可知,它又叫象棋、象戲。

《世祖實錄》中以“象戲”這一名稱介紹了將棋比賽。1560年,朝鮮中宗時代的大臣三道御察使守慶的《遺閒雜錄》中談到將棋,說象棋“用車、包(炮)、馬、象、士、卒,以木磨造而刻字浸彩……皆是消日之戲也”。張惟著《象戲志》,就將棋的棋盤、棋子功能、棋子的位置、棋子的走法、勝負和平局進行了詳細的說明。

行棋規則

棋盤

韓國象棋的棋盤與中國象棋的棋盤一樣,是9X10的長方形。但它由於整體畫成正方形,因此每一個方格看上去就是長方形。韓國象棋的棋盤上沒有楚河漢界

棋子

分紅綠兩色,每方16子,分別為楚(漢)、車(2個)、馬(2個)、象(2個)、士(2個)、包(2個)、兵(5個)。
紅方最高統帥是“漢”,綠方最高統帥是“楚”。“漢”和“楚”這兩枚棋子相當於中國象棋的“帥”和“將”,稱作“王將”,或“將”、“王”。
棋子大小不一,其中楚和漢為最大,表示它的重要性;然後為車、包、馬、象第二大;士、卒(兵)為最小。
每個棋子一般是八角型,而不是圓形。

擺放

“漢”和“楚”開始時放在九宮中央,其他與中國象棋相同。

走法

漢和楚:開始時放在九宮中央,始終不能離開九宮,不但能沿九宮的直線行走,而且能沿九宮中的斜線行走。
士:走法同王將,也不能出九宮。
車:與中國象棋的“車”相同的是:橫直均可,格數不限;不同的是:還可以沿九宮的斜線行走,格數不限。
包:棋子名為“包”,其實相當於中國象棋的“炮”,但走法不同。中國炮不吃子時走直線多格,吃子時必須跳躍過直線上前面一子,而韓國包無論吃子還是不吃子的時候都必須跳躍一子。但是非常特殊的是:第一,包不可吃包;第二,包本身不能做炮架,不能相互跳躍,這樣就沒有“重炮將”;另外,包還可以沿九宮的斜線行走(走法仍需越過一子)。
馬:走法完全等同於中國象棋,行日字,受絆馬腿的限制。
象:象的走法為‘用’字,不受河界限制,可以走到棋盤中的任意位置。和中國象棋一樣,也有絆腿(別象眼)限制。
兵和卒:因為沒有河界限制,卒和兵一開始就可以橫走。走法為直進或橫走一步,不能後退。另外還可以沿九宮的斜線斜進一步,而且只有此時兵才可以沿斜線退後。

特殊規則:馬象易位

西洋棋有車王易位,韓國象棋也有馬象易位,不同的是,西洋棋一般是在對局中途進行易位,韓國象棋的馬象易位是在對局之前就要決定是否易位,易位可以是左右兩邊一齊進行或是只進行一邊的易位,而在對局開始後就不能再易位了。

行棋

由漢方先行擺棋,確認馬和象的位置;然後楚方擺棋,確認馬和象的位置。完成之後,由楚方先走第一步,這一點中國象棋“紅先黑後”走法不同。

待機

可以放棄移動棋子的權利,讓給對方下。雙放均“待機”則為和棋。

對將

中國象棋又稱“明將”,當雙方的王/將對面時,為和棋。

和棋

重複局面出現三次作和。這一點,讓中國象棋和韓國將棋戰法有了相當不同。

記譜

不同於中國象棋的中式記譜法,也不同於西洋棋的座標法,朝鮮將棋是標號法。是將由紅方來看的左上角為起點編為1,從上往下編號到底後,換至右行繼續從上到下編號,直到右下角的90。如楚在標號42;漢在標號49。

記譜時,先寫移動前的編號,再寫棋子名,最末寫移動到的標號。如87兵77,即是紅方最右邊的兵往左移到包的前面。

規則變異

韓國將棋協會出於減少和棋等目的,對傳統規則做了一些改變,主要有:

在局面重複時,計算己方所剩棋子的分數總和,並且後手方加分,多分為勝。
算法:
後手方:1.5分
車:13分
包:7分
馬:5分
象:3分
士:3分
兵:2分

將棋協會東京支部為減少和棋,規定兵卒到底線後,升變為除士、楚、漢以外被吃掉的己棋。

象棋協會

韓國的將棋(象棋)協會成立於1956年。當時以首爾著名棋手尹應植為中心,集中了代表韓國八道的高手8名,成立了將棋協會,並起名為“韓國棋道院”,開始以民間團體的形式出現。第二年在“首爾新聞社”舉辦了第一屆國手戰,暨職業入段大會。

第一屆將棋國手戰,釜山高手安盛興四段打破了眾人的預測,力壓林在民五段,成為韓國將棋第一代國手。將棋協會在1967年正式改名為“韓國將棋院”,1973年又改名為“韓國將棋協會”。近20年來以民間團體的形式,維持了將棋的傳統。1986年6月23日,韓國將棋協會被政府認定為公認社會團體(社團法人),劉奎尚九段成為第一任理事長,但是不久之後辭職,第二任理事長是李日勛九段,並領導協會長達八年之久。在1993年8月,被文化體育部取消了社團執照,又成為民間團體。此後協會分裂為兩個協會,並維持運營。1994年,以金應述九段為主成立了“大韓將棋協會”,被文化體育部承認為社團法人,得到運營執照。一個月之後,“民俗將棋協會”也得到了法人許可,從此韓國將棋協會分裂為兩個。

之後5年的1999年5月,在文化觀光部的勸告下,兩大協會理事長金應述和崔士正進行談判,同意將兩個團體合二為一,命名為“韓國將棋協會(社)”。崔士正成為第一任會長,2002年5月金應述成為第二任會長,併到今天。

現代比賽

當前,韓國將棋比賽“將棋超級聯賽”為主。個人賽有國手戰(新大邱高速路杯)、王位戰、帝王戰(仁川杯)、最強者戰(總裁杯)、職業十傑戰、名人戰、將棋王戰、將棋天下戰、業餘國手戰等。

將棋超級聯賽是這樣的:韓國將棋協會下設的12個分會各有一個隊,每隊有3名隊員,先是兩輪淘汰賽,最後剩下的3個隊以循環賽形式決出季後賽冠軍。

著名選手

歷史上,朝鮮將棋高手有金剛山白田庵的智岩大師和宗室貴族西川令。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