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尼族

朝尼族是朝氏家族逐漸擴大而形成的家族。


1,朝尼(Chonian)族的由來。
東漢末,漢室微,天下群雄割據,大而諸侯,小則豪族,朝尼族就是當時華北一代為躲避戰亂而遷徙過去的王子朝後裔一支。自曹操滅袁氏一族統一北方後,北疆大定,朝尼一族得以修養生息,漸至繁衍,終成大族。
後司馬氏篡魏建晉,朝尼族亂中曾建一國,名為:神聖大朝尼亞帝國(the Holy Great Chonia Empire),後因族人擅養名駒草泥馬,匹夫無罪,懷璧其罪,被晉滅。
2,朝(Chon)姓始祖
朝[朝、晁,讀音作cháo(ㄔㄠˊ),不可讀作zhāo(ㄓㄠ)]
一.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上古周朝時期周景王的幼子子朝,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在周景王逝世後,幾位王子爭權奪位,子朝以失敗告終。此後子朝的後裔子孫就以朝為姓氏,稱朝氏。
在古代,“朝”和“晁”、“()”三字通用,“晁”即是“朝”的古字,因此朝氏又成為主要的晁姓支源
第二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衛國大夫史晁,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春秋時期,衛國有大夫史晁,為政卓著,他的後代就以先祖的名字作為姓氏,稱晁氏。
晁氏一族在西漢朝時期出了一位名臣晁錯(公元前200~前154年,潁川人即今河南禹州),他銳意大漢帝國的政治改革,在漢文帝時任太常掌故,奉命從伏生受今文《尚書》。後任博士、太子家令,深受太子劉啟的寵信,被稱為“智囊”。他主張重農,又力主削弱諸王勢力。劉啟即位為漢景帝以後,晁錯遷為內史,後升任御史大夫,位列三公。因他向漢景帝進《削藩策》而被諸藩王怨恨,是故以吳王劉濞為首的諸藩七國藉口“誅晁錯,清君側”,發動了大規模的叛亂。
在巨大內外壓力下,一批被吳王收買了的朝中大臣,包括丞相陶青、中尉陳嘉、廷尉張歐等“三公九卿”乘機彈劾晁錯,擬訂的罪名也很嚴重,是“亡臣子禮,大逆無道”;申請的處分,則是“錯(晁錯)當要斬(腰斬),父母妻子同產無少長皆棄市”,也就是將晁錯不分家族親人無論老幼統統砍頭。“棄市”是漢景帝時確定的一種死刑,意謂“刑人於市,與眾棄之”。陶青、陳嘉、張歐等還對漢景帝說:“只要答應七國的要求,殺了晁錯,免了諸侯起兵的罪,恢復他們原來的封地,他們就會撤兵回去了。”
漢景帝聽信了這番話,說:“如果他們真能夠撤兵,我又何必捨不得晁錯一個人呢。”為了緩解大漢王朝的內外矛盾,漢景帝對這個彈劾批示“制曰可”(同意)。
當即,派中尉陳嘉來到晁錯家,傳達皇帝的命令,要他上朝議事。晁錯還完全蒙在鼓裡,立刻穿上朝服,跟著陳嘉上車走了。車馬經過長安東市,陳嘉忽然拿出詔書,要晁錯下車聽詔。隨即陳嘉宣布了漢景帝的命令,後面一群武士就一擁而上把晁錯綁起來。這個一心想維護漢家天下的晁錯,竟這樣地含冤被腰斬了。
漢景帝殺了晁錯之後,派人下詔書要七國退兵。這時候吳王濞已經打了幾個勝仗,奪得了不少地盤。當他聽說要拜受漢景帝的詔書,冷笑說:“現在我也是個皇帝,為什麼要下拜?”
大漢軍營里有個將領鄧公,當時到長安向漢景帝報告軍事情況。漢景帝便問他:“你從軍營里來,知不知道晁錯已經死了?吳、楚等諸王願不願意退兵?”
鄧公憤憤地說:“吳王為了造反已經準備了十幾年了,這次只是借削地的因頭髮兵,哪裡是為了晁錯呢?陛下把晁錯錯殺了,恐怕以後誰也不敢替朝廷出主意了。”
漢景帝這才知道自己做了大錯事,但後悔已來不及了。
虧得親信大將周亞夫頗能用兵,他先不跟吳、楚等藩國的叛軍正面作戰,卻派一大隊輕騎兵抄了他們的後路,斷絕了叛軍的糧道。吳、楚兩國軍隊沒有糧食,自己先亂起來。然後,周亞夫才發動精兵一鼓出擊,把吳、楚兩藩國的兵馬打得一敗塗地。
吳、楚兩藩國是帶頭叛亂的,兩國一敗,其餘五個藩國也很快就紛紛垮了。不到三個月時間,漢朝廷軍隊就把七國的叛亂平定了。
漢景帝平定了叛亂後,雖然仍舊封了七國的後代繼承藩王位,但是從那以後,諸侯王就只能在自己的封國里徵收租稅,但不許干預地方的行政,權力大大削弱,漢朝的中央政權才鞏固下來。只是冤死了一個晁錯。
當時,晁錯的許多後代子孫家人為避此冤禍而改為朝氏,而漢景帝派去搜殺其家族人等的執行人陳嘉,其手下的領兵校尉根本就不懂得“晁”和“朝”實際上是同一個字,因而稀里糊塗地放過了晁錯的這批子侄後代,該支朝氏一直流傳至今。
第三個淵源:源於各民族改姓,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蒙古族有朝魯圖德氏(意為“永恆的岩石”),其漢化姓氏中有朝氏,另外也有以晁氏、曹氏、喬氏為姓氏者,均為朝魯圖德氏漢化之姓氏,屬於以首音的諧音漢字為氏。另外,也有以石氏為漢姓者,因蒙語“朝魯”即為“石頭”、“岩石”之意,屬於以漢化譯義為氏。
回族的源本姓氏中原無“朝”氏,應為蒙古族人入籍回族後方有該朝氏。蒙古族人融於回回民族之中,從元朝中期就開始了,據史籍《多桑蒙古史》引古波斯學者《史集》所記載:“安西王阿難答所率十五萬蒙古兵大半信仰伊斯蘭教,變成了回回人”。到了明朝初期,禁胡語、胡服、胡姓,使部分蒙古人加入到回回行列,還有明朝時期歸附的蒙古人也有些成了回族人。在今西北回族聚居區仍然有脫、妥、鐵、帖、達、朵、火、貼、燕、何、塔、忽、薩、合、和等姓氏,對這些姓氏考察,其幾乎都來源於蒙古族人的姓氏。此說有待進一步考證。回族朝氏如今主要分布在中國西北地區。
得姓始祖:王子朝。
從歷史文獻上考證,在中國古代,晁、鼌(鼂)、朝三字的讀音完全相同,所以,經常被通用。依照典籍《風俗通》上的記載,晁氏是衛國大夫史晁之後。而在史籍《史記•晁錯傳•索隱》上記載說:“晁氏出南陽,今西鄂晁氏之後也。”史籍《通志•氏族略》一書則指出,這個家族的始祖,是周景王的兒子王子朝,或是衛國大夫史晁(又作史鼌)。據典籍《鼠璞》上的記載,晁氏是由朝氏而改的。這樣推算起來,朝氏、晁氏的得姓至少已經有兩千五百年左右的歷史。追本求源,他們都是周文王姬姓後裔。故朝氏後人奉王子朝為得姓始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