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誦腔

朗誦腔

朗誦腔,又稱中國式朗誦腔,是指一種固定的、程式化的、模式化的朗誦樣式。具體來說,就是說話的時候用一種公共的情感代替私人的情感,公共的聲音代替個性的聲音,努力莊嚴,努力宏大,努力煽情。它對情感的處理是機械化的,每種情感的表達都被拆解成一招一式,供人套用。不論什麼樣式的詩歌、散文或其他文體,從朗誦者的嘴裡朗誦出來都一個味。尤其是經過所謂的專業訓練過的人,朗誦腔就更加的濃烈。

基本信息

簡介

朗誦腔朗誦腔
所謂“朗誦腔”,就是一種朗誦的腔調,一種只有形式不見內容的腔調,或者說,即使你講究了內容,分析了作品,在最後朗誦的時候,你的內容,你的思想感情被一種固定的節奏掩蓋了、模糊了、消解了。這是一種最常見的朗誦狀態,也是觀眾為什麼會在一台民眾文藝演出中感覺所有的朗誦節目都是千篇一律、沒有個性的重要原因。

表現

朗誦腔不僅僅存在於朗讀中,學校里它幾乎無處不在。比如發言,正式的場合往往充斥著朗誦腔。稚嫩的童音努力配合著宏大場面,以一種不真實的激情,說一種與童真不相襯的話語。比如作文教學,它似乎一直在致力於讓人寫一種不可理喻的文章。那種文章既不建立在知識的基礎上,也不建立在真實感覺的基礎上;既不需要你自己的觀點,也不需要引入別人的有價值的觀點。它就是用一些華麗的辭藻,一味地鋪陳開來。

學校里的上課。被老師點起來發言的同學,無一例外操著朗誦腔,那一本正經、努力要好的小模樣,看著讓人心疼。越是好學生,對朗誦腔操持得越好。反過來,對朗誦腔操持得越好,就越容易被關注被讚揚,被塑造成好學生。這兩者相輔相成。

孩子們很容易被環境塑造,他們的心靈恰好處於具有強大吸納能力的階段。越要好的孩子越容易被塑造,因為他們努力地想用自己那點能力去滿足大人的要求。當你把朗誦腔教給孩子們,也就把一種廉價和虛浮的表達感情的方式教給了他們。說話的方式其實就是思維的方式。小孩子從小就被要求這么說話,小孩子逐漸變成大人,於是整個社會都這么說話,都認同這種審美觀。這就是為什麼,有的文學作品是朗誦腔,有的音樂是朗誦腔,有的電影是朗誦腔,有的人也數十年如一日地保持了朗誦腔。

成因

語文教學

朗誦腔朗誦腔
究其根源,這是由學校語文課堂上的朗讀形式衍生而來的。在上國小的時候,老師經常要學生朗讀課文,通過朗讀強化記憶,理解課文。為了能讓全班同學朗讀得十分整齊,老師通常是用一種固定的節奏領著學生朗讀的。後來,凡學校舉行文藝活動,朗誦節目往往又是語文老師輔導的。老師考慮到舞台很大,觀眾很多,又離學生這么遠,必須放大音量才行,於是,放大的音量,加上固定的節奏,便有了“朗誦腔”。久而久之,人們就把這種習慣帶到了民眾文藝活動的“朗誦表演”中了。

應該說,運用固定節奏進行朗讀訓練,讓朗讀整齊劃一,作為一種國小語文教學方式,無可厚非。但是,作為一種藝術的朗誦,這種固定節奏的“朗誦腔”是要堅決克服的。

刻意模仿

還有一種情況,那就是一些朗誦愛好者在學習和模仿朗誦藝術家朗誦經典作品的時候,不加分析地模仿了他們的朗誦形式,忽略了要“將詩人的思想情感變成朗誦者的心裡話”,或者,他們並不懂得,正確的朗誦,應該“像歌唱一樣說話”。歌唱,要有好的聲音;說話,應該是自然而真實的。

歌唱沒有固定的節奏,更沒有什麼“歌唱腔”。進行曲、小夜曲、民歌民謠、抒情歌曲,各有各的節奏,各有各的風格,不像常見的朗誦那樣千篇一律。因此,朗誦,要像歌唱一樣說話,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經過長期的訓練才能達到理想的狀態。

區別

梁逸峰的港台腔朗誦梁逸峰的港台腔朗誦
世界各地都有朗誦傳統,例如莎士比亞經典戲劇的演員,說台詞也是清一色朗誦腔。香港學生梁逸峰朗誦唐詩的視頻也曾在網上廣為傳播。偏偏中國國小生和央視主持人的朗誦腔招人煩。

綜藝節目的“港台腔”,表情、語氣往往同樣誇張,但看慣港台綜藝節目的80、90後多半不會反感。不過,見怪不怪的港台腔一度也曾遭中國人民堅決抵制。討厭港台腔的老幹部,並不反感中國式朗誦腔,他們“十分想見趙忠祥”、“夢中情人是倪萍”,對於嘴巴動輒張成“O”型、表情過度早熟的兩道槓、三道槓,多半也會頷首讚許。

不同人群對港台腔、朗誦腔截然相反的態度,說明“矯情做作”是個高度主觀的判斷,而且是以自己最熟悉和習慣的表達模式作為判斷的坐標原點。只要是自己熟悉和習慣的,便是自然的,而偏離的,則是虛偽和矯情的。

朗誦腔和港台腔某種程度上是坐標的兩極。朗誦腔指向的是神聖、莊嚴、崇高、深沉、壯麗、宏大,是遠離日常生活的接近宗教體驗的審美,而港台腔則指向親昵、歡快、溫情、柔軟、市民,它是日常生活的戲劇化誇張。

年輕人反感中國式朗誦腔,除了它遠離生活外,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搭載的內容幾乎全部與意識形態相關,而“後三十年”意識形態急速淡化,導致人們一提到朗誦腔,就會聯想到假大空、偽崇高,是虛假的極致。這和今天的中國人看到新聞中的朝鮮人會無比尷尬一樣。

但是,同樣的意識形態內容,改用《那年那兔那些事兒》這種萌化模式,90後就非常樂於接受。當然,千萬不能讓經歷過激情歲月的老幹部們看到《那年那兔那些事兒》——如果他們能看得懂的話。

糾正方法

談談朗誦的重音與停頓,這既是一種朗誦的基本功,又是克服“朗誦腔”的一個好辦法,也是變朗誦為“像歌唱一樣說話”的主要技巧。

說話的節奏支架,主要依靠語言的重音與停頓,如同歌唱中的調式主音、小節與休止。我們說話,當一句話一句話連成了一個複句的時候,其中會有好幾個重音,這幾個重音便自然形成了說話的主要節奏,於是,句子在變,重音跟著在變,節奏自然也會變,那種固定節奏的“朗誦腔”也便自然消失了。

重音

舉個例子:

1、我們去散步。

2、我們去散步,因為今天天氣好。

第一句的重音可以是“我們”,我們去散步,不是你們去散步;也可以是“散步”,我們去散步,不是去打球。

第二句的重音是“天氣好”,因為天氣好,才去散步;“散步”這個詞在這裡成了“次重音”,也叫“補充重音”,是用來支持重音的。

停頓

詩文中有標點符號的地方,自然會是一個停頓,停頓得長與短,則要看作品的意思和朗誦者獨具匠心的藝術處理了。但是,一個完整的句子是一個詞一個詞組連線起來的,有了邏輯重音的重讀,就有了詞與詞之間的停頓,雖然這個停頓也許很短很短的,但是,停頓是必須的。

舉個“停頓”的例子:投降不得舉起你的槍

由於停頓運用得不同,這個句子的意思就完全改變了。

1、投降不得∨舉起你的槍

2、投降∨不得舉起你的槍

特別是在朗誦文學作品,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句子,因此一定要細細分析作品的意思,然後尋找“停頓”的位置。

停頓,在朗誦表演中會經常遇到的,除了邏輯停頓,還有句與句之間的停頓、段與段之間的停頓、節與節之間的停頓,除此之外,如果要“像歌唱一樣說話”,心理停頓和交流停頓就更具有朗誦的表現力了。所謂心理停頓,是集中了邏輯停頓與情感停頓的最大優勢,是朗誦者與觀眾之間達到非常默契、非常共鳴時候的心理停頓。這樣的心理停頓是因為朗誦者難以言表,觀眾則需要接受與思考。有經驗的朗誦者會在邏輯停頓與情感停頓的關鍵位置,用這種心理停頓讓觀眾思考,向觀眾發問,向觀眾傳遞一種耐人尋味的朗誦意韻。當然,這不是一般朗誦愛好者所能掌握的“雄辯的停頓”。

雖然,重音與停頓在朗誦藝術當中非常重要,我們可以用來克服“朗誦腔”,使朗誦更加接近“說話”,但是,真正要想達到“像歌唱一樣說話”,還必須如前文所說,朗誦者要有一副能唱歌的好嗓子,要有一口如播音員一般標準的國語,要有準確生動的重音與停頓的藝術處理,要有如說話一樣的自然和真實,更要有一種屬於自己的朗誦風格與韻味。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