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茄子

有機茄子

有機茄子,江浙人稱為六蔬,廣東人稱為矮瓜,是茄科茄屬一年生草本植物,熱帶為多年生。其結出的果實可食用,顏色多為紫色或紫黑色,也有淡綠色或白色品種,形狀上也有圓形,橢圓,梨形等各種。茄子是一種典型的蔬菜,根據品種的不同,用法多樣。

概念

有機茄子 有機茄子

有機茄子,江浙人稱為六蔬,廣東人稱為矮瓜,是茄科茄屬一年生草本植物,熱帶為多年生。其結出的果實可食用,顏色多為紫色或紫黑色,也有淡綠色或白色品種,形狀上也有圓形,橢圓,梨形等各種。茄子是一種典型的蔬菜,根據品種的不同,用法多樣。根據營養專家黎黍勻分析,茄子的預防疾病指數為26.29,生命力指數為9.7142,證明對疾病的康復具有相當高的價值,而對生命力的提高屬於有效範圍。

營養價值

有機茄子 有機茄子

②茄子抗癌性能是其它有同樣作用的蔬菜的好幾 倍,是抗癌強手;

③茄子還有清退癌熱的作用。茄子還含磷、鈣、鉀等微量元素和膽鹼、胡蘆巴鹼、水蘇鹼、龍葵鹼等多種生物鹼。尤其是紫色茄子中維生素含量更高。

④抗衰老:茄子含有維生素E,有防止出血和抗衰老功能,常吃茄子,可使血液中膽固醇水平不致增高,對延緩人體衰老具有積極的意義。

功效

⑴具有清熱止血,消腫止痛的功效

⑵用於熱毒癰瘡、皮膚潰瘍、口舌生瘡、痔瘡下血、便血、衄血等。

⑶治療凍瘡——取冬天地里的茄子秧(連根)兩三棵用水煎,水開之後再煮20分鐘,用此水泡洗凍瘡患處,同時用茄子秧擦洗患處,二至三次可治癒。

⑷茄子有良好降低高血脂,高血壓功效;

⑸保護心血管、抗壞血酸:茄子還有防治壞血病及促進傷口癒合的功效。

⑹防治胃癌:茄子還有清退癌熱的作用。

保鮮方法

茄子的表皮覆蓋著一層蠟質,它不僅使茄子發出光澤,而且具有保護茄子的作用,一旦蠟質層被沖刷掉或受機械損害,就容易受微生物侵害而腐爛變質。因此,要保存的茄子絕對不能用水沖洗,還要防雨淋,防磕碰,防受熱,並存放在陰涼通風處。

質量鑑別

茄子以果形均勻周正,老嫩適度,無裂口、腐爛、銹皮、斑點。皮薄、子少、肉厚、細嫩的為佳品。嫩茄子顏色發烏暗,皮薄肉鬆,重量少,子嫩味甜,子肉不易分離,花萼下部有一片綠白色的皮。老茄子顏色光亮發光滑,皮厚而緊,肉堅子實,肉子容易分離,子黃硬,重量大,有的帶苦味。

營養吃法

茄子是我們平時吃得比較多的一種蔬菜,茄子營養豐富,含有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以及鈣、磷、鐵等多種營養成分。特別是維生素P的含量很高。每100克中即含維生素P750毫克,這是許多蔬菜水果望塵莫及的。維生素P能使血管壁保持彈性和生理功能,防止硬化和破裂,所以經常吃些茄子,有助於防治高血壓、冠心病、動脈硬化和出血性紫癜。

有機茄子 有機茄子

茄子的吃法有很多,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副教授范志紅提醒,做茄子時只要不用大火油炸,降低烹調溫度,減少吸油量,就可以有效地保持茄子的營養保健價值,如土豆燉茄子。另外,加入醋和番茄有利於保持其中的維生素C和多酚類。

推薦以下兩種烹調茄子的方法:

1.涼拌茄條:長茄子切成條,盛放碗中,置蒸鍋里蒸10分鐘。取出控去水分,加鹽、醋、蒜泥、芝麻醬、香菜葉等涼拌。注意,不要把茄子的汁都擠去,以免損失養分。芝麻醬稠一點就可以彌補多餘的水分。

2.番茄炒茄丁:大圓茄子半個切丁,蒜切成米。鍋中放2湯匙油,放蒜米,加茄子煸炒,放1勺醋。改小火加蓋燜兩分鐘,茄子變軟時加鹽,加少許番茄丁,翻幾下,放少許味素或雞精,裝盤。注意盛菜的時候控去余油。

這兩種烹調方法的溫度不超過120℃,吃油量少,維生素和類黃酮等物質損失相對較少。

食療作用

1.保護心血管、抗壞血酸:茄子含豐富的維生素P,這種物質能增強人體細胞間的粘著力,增強毛細血管的彈性,減低毛細血管的脆性及滲透性,防止微血管破裂出血,使心血管保持正常的功能。此外,茄子還有防治壞血病及促進傷品癒合的功效。

2. 防治胃癌:茄子含有龍葵鹼,能抑制消化系統腫瘤的增殖,對於防治胃癌有一定效果。此外,茄子還有清退癌熱的作用。

相關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1.可清熱解暑,對於容易長痱子、生瘡癤的人,尤為適宜
2.但脾胃虛寒、哮喘者不宜多吃。且茄子秋後其味偏苦,性涼,脾胃虛寒、體弱、便溏者不宜多食;手術前吃茄子,麻醉劑可能無法被正常地分解,會拖延病人甦醒時間,影響病人康復速度。

育苗技術

茄子幼苗牛長較緩慢,特別是在溫度不足條件下,苗齡不足,難以培育出早熟的大苗,其苗齡一般需85-90天。

為了防止苗期猝倒病廈立枯病,除注意維持適宜的夜間土溫外,也可用“五代台劑”(即五氯硝基苯及代森鋅等量混合)進行土壤消毒,每平方米苗床用消毒土8-9g,與床土拌均,用藥後應適當增加灌水量,防止藥害,床土應肥沃,不宜過乾。

播種

茄果類的育苗基本相同,育苗的方式都是採用溫室、溫床或陽畦育苗。但茄子催芽比較困難,對溫度的要求較高,播種前用55-60℃的溫水燙種,邊倒邊攪拌,溫度下降到20℃左右時停止攪動,浸泡一晝夜撈出,搓掉種子上的粘液,再用清水沖洗乾淨,並放在25-30℃的地方催芽,催芽期間應維持85%的環境濕度,有30%-500%種子露白即可播種。播種時,苗床先用溫水灑透,然後將種子均勻撒到床內,覆細土0.8-1cm厚。播後立即扣上拱棚,夜晚加蓋草苫保溫,出苗前白天床溫保持在26-28℃,夜晚20℃左右,約4-5天即可出苗50%-60%,出苗後及時降溫,白天25℃左右,夜晚15-17℃,陰天可稍低些。

分苗

當幼苗有2~3片真葉時,可以分苗。分苗主要是分到陽畦或塑膠拱棚中。床土要肥沃,尤其要保持一定量的速效性氮肥。另外,分苗單株要保留一定數量的營養面積,以10cm×10cm為宜。分苗後要立即覆蓋塑膠拱棚,夜晚必須加蓋草苫封嚴,並保持一定的高溫(達20-25℃)。緩苗後,開始通風降溫,白天25℃,夜晚15℃,特別要注意防止晴天中午高溫“燒苗”。如果苗床肥力不足,要結合澆水進行追肥。苗床板結可用小齒耙鬆土,定植前10天通風煉苗,但也要防止凍害,壯苗標準以苗高16-23cm,葉片5~7葉,莖粗0.5-0.7cm為宜。

病害防治

茄子黃萎病

發病特徵:

茄子黃萎病,定植後不久即會發病,遇低溫定植,發病早且重,但以坐果後發病面積最大,病情最重。發病初期植株半邊下部葉片近葉柄的葉緣及葉脈間發黃,後漸漸發展為半邊葉或整葉,葉緣稍向上捲曲,有時病斑僅限於半邊葉,引起葉片歪曲。早期發病茄株呈萎蔫狀,早晚或雨後可恢復,後葉片變為褐色,全株萎蔫,葉片脫光,整株死亡。嚴重時,往往全葉黃萎,變褐枯死。該病多數為全株發病,少數仍有部分無病健枝。發病時:多由植株下部向上逐漸發展,嚴重時全株葉片脫落。發病株矮小,株形不舒展、果小,長形果有時彎曲。縱切根莖部可見到木質部維管束變色,呈黃褐色或棕褐色。

發病規律:

茄子的黃萎病是真菌浸染引起。病菌以休眠菌絲、厚垣孢子和微菌核隨病殘體在土壤越冬,成為翌年的初浸染源。病菌通過混有病殘體的肥料、帶菌土壤和茄科雜草,借風、雨,人、畜及農具傳到無病田。第二年病菌從根部的傷口或直接從幼根表皮、根毛侵入,後在維管束繁殖,並擴展到枝葉,該病在當年不進行重複浸染。發病最適溫度為19℃~24℃,菌絲、菌核在6℃時10分鐘後致死。一般氣溫低,定植時根部傷口癒合慢,利於病菌侵入;地勢低洼,施用未腐熟的有機肥,灌水不本當及連作地發病重。

防治方法:

1.與非茄科或瓜類作物輪作3~4年;

2.選用無病種子和抗病品種;施足腐熟有機肥;

3.及時拔除病株深埋或燒毀,並在根際土壤中灌注藥液消毒殺菌。

4.種子消毒處理,種子先用冷水預浸3~4小時,再用55℃溫水浸種15分鐘,陰乾備用。

5.藥劑防治方法,定植時施藥:茄苗定植時用1菌根消1000倍液浸苗根部,定植後並用此藥液灌根,每株灌藥液250毫升。70%敵克松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每株500毫升每10~15天一次,連灌2~3次。

茄子細菌性葉斑病

發病特徵:

該病主要危害葉片,病斑多從葉緣開始,從葉緣向內沿葉脈擴展,病斑形狀不規則,有的外觀似閃電狀或近似河流的分支,淡褐色至褐色。患部病徵不明顯,露水乾前,手摸斑面有質粘感。

發病規律:

該病病菌以菌絲體隨病殘體遺落在土中存活越冬,依靠雨水濺射而傳播,從水孔或傷口侵入致病,溫暖多濕的天氣及通風不暢有利於感病。

防治方法:

1.與茄科蔬菜實行3年以上輪作。並對種子採用78-85 ℃的熱水處理。

2.精選 無菌良種,並進行消毒。

3.對大棚和土壤進行殺菌消毒。

4.實行全方位地膜覆蓋,防止澆水過大,並及時通風排濕。

5.藥劑防治。發病初期,可噴施葉葉青可濕性粉劑50%1000倍液,每隔7-10天噴1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