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掩行星

月掩行星

月掩行星:同日食原理相似,值得是行星、月球、地球排列在一條直線時,行星被月球掩蓋的自然現象。同日食和月食一樣,此類現象並不容易觀察,多在白天發生。

簡介

月掩金星月掩金星

月球行星皆在黃道上運行,因此月球偶然會遮掩行星,相當於行星的“食”, 造成漂亮的月掩行星現象。全球每年平均會發生約兩次月掩金星現象,但每次都只有地球上少部分地區能夠看見,金星是顆內行星,經常徘徊在太陽附近,因此大部分月掩金星皆發生在日間,不易觀測 。

發生日期

日期時間(世界時) 被月球掩的行星
2010年5月16日 金星
2011年6月30日 火星
2011年10月28日 水星
2012年6月17日 木星
2013年12月1日 土星
2014年8月14日 天王星
2016年6月25日 海王星

相關知識

月掩金星

月掩金星月掩金星

當金星、月球和地球排成一條直線時,就有可能出現月掩金星的天象,它發生的原理與日食相似。日全食發生時,全世界只有小部分地區可看到;月掩金星時,全球也只有極少人可看到。因此,公眾可看到月亮吞食金星的機會可能比日全食還少。日落之後,天頂附近娥眉月東面,單憑肉眼就能發現一顆銀白色的光點,那就是金星,且亮度比月亮更明亮。隨著月球自西向東運行,金星首先在月球的東面消失(暗面進),隨後,金星再從月球的西面復現(亮面出)。

月掩木星

月掩星月掩星

月掩木星指地球、月球、木星在一條直線上,從地球上看去月亮把木星掩蓋的天象。月掩木星時,肉眼可見月亮慢慢將木星蓋掉,一段時間(幾分鐘到一小時)後木星重新從月亮背後鑽出的奇觀。藉助望遠鏡觀測時,可以欣賞到木星與其四大衛星依序從月球暗緣出現的奇觀。
月亮在天空中每月移動一周(360度),每小時約向東移動半度,相當於月亮的視直徑。月亮在天空移動時,經常把天空背景上的行星或恆星遮擋起來,從而形成“月掩星”的天象。
通常人們只關注月掩四顆亮行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和月掩四顆亮恆星(角宿一、心宿二畢宿五軒轅十四)。觀測月掩星可以測定觀測者的地理坐標、研究雙星、測定太陽視差及月亮位置等 。

特點

月亮是個直徑約半度的天體,在天上自西向東運動,平均以每天13度的速率在星空穿行,用27天多的時間周天1圈。因為月亮上沒有大氣,月掩星時被掩的星是瞬息即逝地立即消失,而後又乾淨利落地復現。而不是被掩的星星的亮度會逐漸減弱,接著再消失在亮東邊緣;過一會兒,被掩的星隱約從西邊邊緣探出頭來,一點點變亮。

研究意義

由於月球沒有大氣,恆星的視面積又非常微小,因此,

月掩星的研究月掩星的研究

被掩恆星會近乎一瞬間的消失或重現於月面邊緣。大多數觀測者都會選擇在月球暗面邊緣發生的掩星現象來觀測,因為月球的光芒不會影響觀測與計時。

人類對月亮的運動規律,已有了很好的了解:月亮和地球在相互引力作用下,繞地球公轉。然而,月亮在天上的視軌跡卻是一幅十分複雜的圖象,時快時慢,左搖右擺。造成這一事實的原因,除了太陽和行星都對月亮施加引力影響外,地球和月亮本身結構並不是那么簡單的、均勻的,也是一個重要原因。所以,仔細地觀測月掩星,精確地記錄掩星從開始(稱為掩始)到結束(稱為掩終)的時刻和方位,對比理論計算和實測的差異,找出根源所在,就能夠進而改善月亮運動理論和地球物質分布理論。

觀測方法

目視觀測

用望遠鏡找到目標行星,再將收音機調至香港電台※的頻道,在現象發生前收聽每小時由香港天文台提供的六下標準報時訊號,待第六下響起按動秒表(第六下的響聲代表該小時的0分0秒),當掩星發生時便立刻按停,那麼掩星時刻便是報時訊號的時刻加上秒表顯示的時間。要進行有科學意義的觀測,計時必需準確至0.1秒或更佳,而觀測地點的經緯度及海拔高度也要求準確至30米以內。以往這些地理資料要從測繪處出版1/20000地圖自行量度出來,現在有了GPS則方便得多了。

錄像觀測

錄像觀測能夠免除人為誤差,是最理想的觀測方式。但一般家用攝錄機的感光度不足,故此最好購置高感度CCTV攝影機(0.01Lux以下,以黑白的感光度較佳)連線望遠鏡。此外,具1-pps時間輸出的GPS能提供準確至0.001秒或更佳的時間,不過由於使用的PAL影像制式所限,實際觀測精確度為0.04秒。整個掩星現象透過影像插入器加上時間數據再輸入DV攝錄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