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依依

張秀亞的散文也有生動的意象,清麗的文筆,意境幽遠且不乏淡淡感傷。 1937年出版第一本小說集《大龍河畔》。 1948年到台灣,1952年出版到台後第一本散文集《三色堇》。

內容介紹

本書為張秀亞的散文集。其散文色彩繽紛,詩情濃郁,筆致秀逸。她的散文多擷取身邊的物事人情和個人經歷,或寫景詠物,或描人情世態,或緣事寫情,看似小事一樁,寫來又各有情致。寫日月山川,花島蟲魚,則文字優美,筆調輕鬆,情景交融,充滿詩情畫意;寫對世界和人生的宗教情懷,則溫暖如炬,仁愛虔誠,悲天憫人而又積極入世;寫個人心境,則緣事而發,觸景生情,喟嘆感慨,都有較強的詩情,這使她的散文自成一派,獨具特色。如《種花記》、《杏黃月》、《秋日小札》等,都是睹物興情,移情於物的佳作,那空 的山景,綺麗的城市風光,溫馨繾綣的情意,一一躍然紙上。她的散文敏感多思,洞微悉幽,純真雋永。她能捕捉生活中種種動人的“真趣”,善於激發想像和聯想,從平凡中發掘出純真不凡的美來,如《髻》回憶了慈母一生的磨難,讚頌了母親淳厚和仁愛的心懷,音樂味幽美,感人至深,是她的代表性作品,文中也可看出她長於刻畫人物的優勢。張秀亞的散文也有生動的意象,清麗的文筆,意境幽遠且不乏淡淡感傷。她能靈活處理敘事、抒情、寫景和議論等技巧因素,做到虛實結合,反覆渲染,組織意象,營造意境。如《沒有荷葉》寫雨中的山城,夾敘夾議,寫景抒情,虛實相映,意境幽遠,詩情盎然。張秀亞的散文很講究語言的錘鍊和修辭手法,用詞生動準確,散文呈現詩意美和韻律美。

作者介紹

張秀亞((1919—)女,作家。河北滄縣人,筆名陳藍、張亞藍。幼年時全家遷居天津。1932年入省立第一女師。1935年開始在《益世報文學周刊》、《國聞周報》發表作品。第一首詩作《夜歸》現收入詩集《秋池畔》。1937年出版第一本小說集《大龍河畔》。
1938年考入北平鋪仁大學中國文學系,次年轉入西洋文學系,畢業後入本校研究所史學組,後任助教。1943年到四川重慶任《益世報》副刊編輯。1946年回輔仁大學任教。1948年到台灣,1952年出版到台後第一本散文集《三色堇》。1958年任台中靜宜英專教授。1965年輔仁在台復校,回輔仁任中文系和研究所教授。1973年赴美考察,並在西東大學進修。創作風格新穎清麗,意境深遠。作品以散文著稱。
著作有短篇小說集《大龍河畔》、《皈依》、《幸福的泉源》、《珂羅佐女神》、《尋夢草》、《感情的花朵》、《七弦琴》、《那飄去的雲》、《藝術與愛情》、《張秀亞自選集》;散文集《少女的書》、《三色堇》、《牧羊女》、《凡妮的手冊》、《懷念》、《湖上》、《愛琳日記》、《兩個聖誕節》、《北窗下》、《曼陀羅》、《我與文學》、《心寄何處》、《書房一角》、《水仙辭》、《天香庭院》、《人生小景》、《我的水墨小品》、《石竹花的沉思》、《白鴿.紫丁花》、《海棠樹下小窗前》、《愛的輕歌》、《杏黃月》、《湖水秋燈》;詩集《水上琴聲》、《愛的又一日》、《秋池畔》;其他還有《詩人的小木屋》、《寫作是藝術》、《張秀亞選集》、《張秀亞散文集》;另有與法國Lefeuvre合著的《西洋藝術史》著作11冊,翻譯著作10餘種。

作品目錄

目 錄
我為什麼要寫作(代序) 張秀亞
你 去 問 雨 吧
春天三章
生命的頌歌
色彩?音響的世界
秋 日 小 札
你去問雨吧
杏黃月
黎明

長天
黃昏
落日
今天的月亮
梵谷的星夜
星的故事
月依依

日晷儀
新 日
水之湄
湖畔
――尋夢草的故事

曲澗
水之湄
山與水
水草

水鴣鴣
月?小 白鴿
鷹的夢
蝶與理想
琉璃鴿
在康乃馨的芬芳里
油燈碗與花
在康乃馨的芬芳里

鶴頂紅


龍膽花
玉簪花,多么鮮潔!
我愛那荷葉
葉?花?母愛
石竹花的沉思
白楊樹?蛇皮

玫瑰園
種花記
四葉草
蘆葦
一支新綠
荷葉
瓶花
―支迷迭香
母親篇(之一)
母親篇(之一)
千里姻緣
遷居
苦奈樹
――我的生活及文藝道路
一支迷迭香
―――懷念
雯娜的悲劇
遺珠
旅程
愉 快 的 晚 餐
老屋與貓
“芳”鄰
生活漫筆
愉快的晚餐
音 樂
買書
讀書―――美容術
指環
貝殼


迴廊

燈前

石屋

詩人的小木屋
淺藍的郵簡
――寄沉櫻
聲音的節奏
寫作?寫作
談散文
詩和我
白色之愛
靈感之來
古老的壁畫
卡纓與王維
詩人的小木屋
看花觀畫記
藝術的尺子
靈魂之約(編後記) 何香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