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時空觀

"""手工會計系統的仿真\\ ""、\\ ""會計頻道\\"

在我們跨入21世紀之際,由現代信息技術,特別是網路技術引發的全球信息化浪潮衝擊著傳統社會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網路化、數據化、知識化已成為時代的主鏇律。網路時代改變了整個社會經濟的生產結構和勞動結構,打破了傳統的企業管理模式和會計模式,由此,也動搖了傳統會計理論的框架,其中,首當其衝的是改變了會計的時空觀。

一、網路經濟與會計

現代社會經歷的信息革命是人類歷史上文明發展的嶄新階段。隨著20世紀40年代末資訊理論、系統論、控制論的產生,經典理論中關於宇宙\"實體\"和能量要素的觀念被物質、能、信息三要素理論所取代。從信息角度對事物客體加以新的描述,已成為現代人的認識和思維方式。[1]目前,微電子技術、現代通訊技術、生物工程、人工智慧、CI設計等知識密集型產業的迅速倔起,形成了繼第一產業(農業)、第二產業(工業)、第三產業(商業)之後的第四產業,從而將人類社會從\"工業文明\"推進到\"信息文明\".在現代信息技術的催化下,全球的網路經濟已具雛形,網路己不僅僅是信息傳遞的媒介,更為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提供了新的場所,開創出一些全新的經濟組織(如虛擬企業)和經營方式(如電子商務)。網際網路給世界經濟上足了發條:以往建立一個公司直到其上市,通常需要幾年甚至十幾年時間,可是今天的網路公司,從幾個人的小作坊搖身一變成為幾億美元的上市公司,只需十個月;電子計算機從50年代開始發展,40多年間,從286到386……到奔騰,晶片的發展速度呈現出每18個月翻一番,同時保持成本基本不變的趨勢,這就是著名的\"摩爾定律\".網際網路驅趕著IT業一路狂奔,加緊工作,不斷創新,因為18個月後\"不成功便成仁\".可以說,網際網路己滲透到整個世界的每一角落,正深刻改變著經濟社會的\"遊戲規則\".[2]會計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產物,\"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會計作為社會經濟計量的支柱,從內容到形式總是體現著各個時代經濟發展的主要風貌,它的不斷發展標誌著社會文明和經濟管理的進步。就信息文明對會計學科的影響而言,它便會計發展史經歷了由會計電算化到會計信息化兩次重大變革。

會計電算化是以電子計算機替代人工記賬、算賬、報賬的過程,它的出現是會計技術手段上的一次\"革命\".會計電算化的到來,把廣大會計工作人員從那種日夜埋頭於抄寫、計算、整理、匯總、核對等繁重的手工作業中解放出來,使他們得以騰出精力,逐漸由\"核算型\"轉向\"管理型\",從而提高了會計工作的效率,促進了會計工作的規範化,為整個管理規則的信息化和現代化奠定了基礎。值得注意的是,儘管手工會計系統的紙張、筆墨、算盤己被電子計算機所替代,但會計規則(如會計假設、會計原則)並沒有因使用計算機而改變。因此,有人將此時的電算化會計系統稱之為\"手工會計系統的仿真\".[3]近期來,現代信息技術、尤其是網路技術在會計領域的套用和發展,預示著會計技術手段由會計電算化進一步跨越到會計信息化階段。會計信息化的目標是通過將會計與現代信息技術(主要是網路技術)的有機結合,對會計基本理論與方法、會計實務工作、會計教育等多方面均進行全面發展,進而據以建立滿足現代企業管理要求的會計信息系統。因此,會計信息化的本質是會計與現代信息技術相融合的一個發展過程。作為會計發展史上的又一個里程碑,會計信息化是一次\"質\"的飛躍,其意義在於:它不再是會計技術手段的簡單替代,或電子計算機的延伸,而是由此引發的對現行會計規則的挑戰,以及對傳統會計理論與方法的整合。對此,一些有識之士,適時提出\"網路財務\"[4]或《網路會計\"的全新概念。

二、從網路經濟角度重新審視會計的時空觀

康德哲學認為,宇宙本體之下,最基本的範疇是時間和空間。經濟學意義上的時空觀意味著滿足人類需求的衡量:農業文明,產品生產者就是自身產品的需求者,沒有商品交換,沒有產品的社會性,不需要也不可能跨越時間和空間去滿足他人需要;工業文明,產品變成商品,擴大了人們的經濟交往範圍。商品生產者投人資本進行商品生產,資本是一種時間的等待,就是犧牲當前的消費,投資於長遠的利益。此外,為實現商品價值,需要通過動力型的生產力,也就是蒸汽機來跨越商品生產者與商品消費者之間的空間距離;信息文明,由於網際網路,世界變成了一個地球村,此刻,時間和空間的距離又變小了。只要線上,發個E@M隊IL,瞬間即可溝通信息,與地球另一邊的企業距離變得很近。如不上網,與隔壁企業的距離卻很遠,這完全是另外一種意義上的時空概念。網際網路的本質就在於使時間和空間的距離為零,或近似於零,也就是便距離帶來的磨擦係數降低,減少科斯所說的交易成本,加速度地實現商品流通。[5]目前,隨著信息文明的到來,會計所面臨的社會環境和經濟環境與工業時代相比,發生了巨大變化。但現行的會計理論與方法仍局限於工業文明的層次,這種過時的思維模式如同機器上的固定齒輪,僵化呆板而又缺乏大局觀。如果從網路經濟的角度重新審視,展示在我們面前的將是一片會計時空的新視野。

(一)網路會計的空間觀對會計主體假設的影響

空間,是指運動著的物質的伸張性和廣延性,一定的空間範圍對物質運動的發展有制約和影響作用。傳統會計的主體假設從空間上限定了會計工作的具體範圍,在這一假設基礎上,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利潤等基本要素才有空間的歸屬。[6]在網路經濟時代,企業作為會計主體,其外延不斷變化,至少表現在兩個方面:

1.模糊性。例如,已構成母、子公司關係的企業集團出現後,會計為之服務的主體已具有雙重性;再如,基於網路的一種臨時性結盟組織(VIRTUALFIRMS虛擬公司)已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企業組織,它藉助於計算機網路根據工作任務或市場變化的需要,可以迅速地進行分合、重組,即其\"主體\"可能時而膨脹、時而縮小、甚至解散;[7]以及近期出現並快速發展的基金項目。如此,便會計核算的空間範圍處於一種模糊狀況。對於會計主體的這種模糊性,需要重新認識和拓展會計主體假設的空間界限。

2.整合性。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國際資木流動的加劇,企業間不斷進行分化、重組、兼併,跨地區、跨行業、強弱聯合、強強聯合,成立企業集團,乃至跨國集團公司,會計主體呈不斷整合之勢。以往由於受傳統方式的空間局限,集團型企業(總公司)對異地機構(子公司、分公司)的會計核算和財務管理,在技術難度和管理成本上都是高昂的。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資本的流動和企業的整合。基於網際網路的會計系統突破了這一空間局限,無需遠行,通過遠程報表、遠程監控,使物理距離變成滑鼠距離,使其管理能力能夠輕易地延伸到全球的任何一個結點。從而,也使得\"大企業變小\"、\"複雜機構變得簡單明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又縮小了會計為之服務的空間範圍。

(二)網路會計的時間觀對持續經營、會計分期假設的影響

時間,是指事物運動的持續性和順序性,是運動著的物質存在的形式。時間是無限的,但具體事物運動的時間是有限的,它是一種不可再生的資源。持續經營假設和會計分期假設確立了會計工作的時間範疇,前者設定會計主體是一個\"健康肌體\",後者的設定是為了便於對會計主體\"健康狀況\"的定期診斷。網路會計對持續經營、會計分期假設的突破表現在:

1.即時性。持續經營假設設定了企業在未來的一定期間內不會發生解體清算的前提條件,這是進行資產計價和收入配比、費用分配的基礎。但現代經濟中的不確定因素不斷增加,隨時都可能導致企業解體,比如,按照\"摩爾定律\"IT業企業的生命周朔只有18個月;而短期的基金項目、網路會計的虛擬公司是一種臨時性組織,從事的多是一次性交易,完成後即告解散,生命周期極短,顯示出即合即分的\"即時性\"特徵。因此而引發對持續經營假設的否定,縮短了會計的時間界限。

2.實時性。會計分期假設為定期報告企業財務狀況,確定經營損益提供了前提,同時,它也是權責發生制、會計要素確認與計量的依據。在網路環境下,計算機強大的運算和傳輸功能,使手工處理信息高成本的障礙被掃除。如果說PC時代的會計系統主要解決工作量問題,那么網路會計將在此基礎上重點突破速度問題。時間上便會計核算從事後達到實時,財務管理從靜態走向動態,只要需要,無需顧及和等待會計期末,擊點滑鼠即可生成所需的會計信息,豐富了會計信息的內容,提高了信息的質量和價值。由此,可以滿足期貨業務、衍生金融工具的特殊需求,滿足廣大投資者(股民)的投資需求,去年11月,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就發布了\"網際網路上的會計報告\"的檔案。網路會計的實時性便會計分期假設消除了時間的斷點。

三、穿越網路時空隧道的會計反思

會計的時空觀是構架會計理論與方法的哲學。網路環境下,它的重大改變必將引起會計系統的一系列變化:

l.集成化。會計信息是對企業經濟活動的反映,其數據源於業務部門(如,人、財、物、供、產、銷)。基於網際網路的企業管理信息系統,將企業整個生產經營活動的每個信息採集點都納入企業信息網之中,大量的數據通過網路從企業各個管理子系統(如生產管理系統、庫存管理系統、人事管理系統)直接採集,並通過公共接口,與有關外部系統(如銀行、稅務、經銷商等)相聯結,便會計系統不再是信息的\"孤島\",絕大部分的業務信息能夠實時轉化,直接生成會計信息,會計數據處理呈集成化之勢。

2.簡捷化。由於電子計算機具有強大的運算功能,系統由計算機來執行從會計憑證到財務報告全過程的信息處理,人工干預大大減少,客觀上消除了手工方式下信息處理過程的諸多技術環節,如平行登記、錯帳更正、過帳、結帳、對帳、試算平衡等。[8]再者,計算機又承擔起存貨計價、成本計算和計提折舊等繁雜的核算工作。因此,相對於手工會計而言,會計電算化的技術性及其複雜程度也大幅度降低,傳統的手工會計處理將逐漸退出歷史舞台。

3.多元化。即:(1)收集與提供信息多元化。在經濟社會一體化、數位化、網路化的基礎上,會計系統通過對企業內外各個機構、部門的信息接口轉換、接收貨幣形態的信息,同時亦可接收非貨幣形態的相關信息,其信息渠道更加寬敞;隨著多媒體技術的採用,電算系統除了提供數位化信息,也可提供圖形化信息(如財務分析、預測的直方圖、折線圖)以及語音化信息(如有聲財務分析報告);(2)處理信息方法多元化。電算化條件下,會計系統在主體認定的計算方法(如固定資產折舊的直線法)的同時,如果需要亦可選用其他備選方法(如雙倍餘額遞減法、年數總和法)進行計算,比較差異。為加強管理與考核,甚至可以啟用手工方式下所不得不放棄的核算方法,例如,零售企業的\"售價數量金額核算法\"、工業企業的\"作業成本法\"等全新的核算方法;此外,由於系統可以接收(或調用)大量非貨幣形態的相關信息,便於系統運用有關數學模型,進行財務分析、預測和決策;(3)提供信息空間多元化。藉助於信息處理方法多元化的結果,會計系統提供信息的空間非常廣闊,根據需要,有貨幣形態的信息,亦有非貨幣形態的相關信息(如職工的招聘與下崗、社會公益事項),既有歷史信息(歷史成本),也有現在信息(重置成本、公允價值)和未來信息(預定成本、目標利潤),最終的會計信息將擺脫現有模式,能夠滿足不同用戶的個性需要,用戶可以通過\"選單\"或\"會計頻道\",[9]選擇搭配會計信息的\"套餐\"或\"節目\".

4.電子化。我國會計電算化的初級階段便會計手段由算盤到鍵盤,從賬本到磁碟。而網路會計將便會計介質繼續變化,迅速走向電子化,如各種發票、結算單據均以電子化的形式出現,會計數據流動過程中的簽字蓋章等傳統確認手段失去意義。此外,隨著電子商務的興起,貨幣的\"質地\"也將變化,不再是原來的紙幣或硬幣。網路會計環境是一個集供應商、生產商、經銷商、用戶、銀行等機構為一體的網路體系,巴不存在貨款的直接交易,而代之以電子貨幣進行網上結算。計算機信息處理的集中性、自動性,使傳統職權分割的控制作用近於消失,信息載體的改變及其共享程度的提高,又使手工系統以記賬規則為核心的控制體系失效。[10]對此,現代信息技術給企業的內部控制賦予了新的內涵:如口令控制、數據加密、職能許可權管理、訪問時間許可權管理、操作日誌管理等。

5.開放化。基於網際網路的會計系統,大量的數據通過網路是從企業內外有關係統(如證監會、銀行、企業的生產部廣]、人事部門等)直接採集。特別是企業外部的各個機構、部門(如會計師事務所、財政、審計、稅務、銀行、證券監管、保險監管等)可根據授權,線上訪問,通過Intemet進入企業內部,直接調閱會計信息。瞬間溝通便會計信息系統由封閉走向開放,由數據的微觀處理逐步登上巨觀數據運作的殿堂。對此,企業會計信息系統必須注意系統的安全性,加強回叫設備(C/L「一BM旺DEVIC磅)以及防火牆(FI旺WM」L)等技術,防止網上泄密和惡意攻擊。[11]會計信息透明度的增強,有效地避免會計處理的\"黑箱\"操作,有利於對企業會計信息系統的社會監督和政府監督。

6.智慧型化。電算化會計系統可以理解為一個由人、電子計算機系統、網路系統、數據及程式等有機結合的套用系統。它不僅具有核算功能,而且更具控制功能和管理功能,因此,它離不開與人的相互作用,尤其是預測與輔助決策的功能必須在管理人員的參與下才能完成。所以,會計信息化不再是一個簡單的模擬手工方式的\"仿真型\"或\"傻瓜型\"系統,而是一個人機互動作用的\"智慧型型\"系統。目前,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面對已經來臨的全球化知識經濟的浪潮,會計工作加快了由核算型向管理型的重心轉移。由此,要求會計系統必須放大功能,而網路會計所表現出來的集成性、簡捷性、開放性、多元性、實時性等技術特徵,為此提供了堅實的技術基礎。並且,在這種戰略性轉移的過程中又不斷推陳出新,例如,建立以會計為核心的\"企業管理信息系統(EIP)\"[lz]、\"智慧型型會計專家系統\"等,從而,又推動會計職能向更深的層次延伸。

綜上所述,在網路經濟環境下,會計系統以計算機、網路技術等新型的信息處理工具置換了傳統的紙張、筆墨和算盤。而這種置換不僅僅是簡單的工具改變,也不再是手工會計的簡單模擬,更重要的是它所帶來的對傳統會計理念、理論與方法前所未有的、強烈的衝擊與反思,如果我們能夠認識到這一點,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潛能,將會引發又一場會計發展史上的大革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