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建房子的老匠人

會建房子的老匠人

《會建房子的老匠人》是山東建築大學口述史影像作品,作品涉及土坯房、海草房、石頭房等特色山東民居建築,團隊利用四個多月的時間,遍訪紮根在土地的老匠人,用心聆聽老匠人們的緘默過往和隱秘心聲,並試圖通過影像口述史的方式,記錄下老匠人們平凡卻不平淡的一生。

播放連結

《會建房子的老匠人》點讚網連結 《會建房子的老匠人》優酷連結 《會建房子的老匠人》新浪新聞連結 《會建房子的老匠人》騰訊視頻 《會建房子的老匠人》鳳凰視頻 《會建房子的老匠人》愛奇藝

土坯房

朱崇祖老工匠

朱繼會老工匠

朱繼波老工匠

海草房

楊振友苫匠

楊承書苫匠

楊承智苫匠

石頭房

孫樹保石匠

孫書漢石匠

拍攝手記

當故鄉有了細節

——“老匠人”口述歷史手記之二

文/老於

口述時間:2015年8月

口述對象:

苫匠 楊承書73歲 楊承智70歲楊振友54歲 榮城俚島鎮

泥瓦匠 朱繼波87歲 章丘朱家峪

石匠 孫書漢68歲 淄博南裕村

口述手記節選片斷:

孫書漢東北討飯回鄉後,正趕上“農業學大寨”運動風潮,62年下學(綴學)後,他為了謀生,開始學習石匠手藝。開始做小工、後來做匠工,先後有6位老師分別教授不同技術,他掌握了石匠基本技藝。幾年後,回到村里,成為一名工匠。1978年至1982年期間,每天可掙1.25元,全部上交隊里,隊里換算為10分或12分的工分。

因南峪周邊全都是山,貧困的山民,靠山吃山,就地取材,故房屋的主要材料是石頭。建新房是每戶家庭頭等大事,是家庭支出的最大份額。建房至少需請4個石匠,或加工石料,或壘砌石材,才不耽誤整體進度。孫成漢的採石、加工、凹槽、壘砌、割縫的技術在周圍十里八村有名望,是當時最好的石匠之一。菸酒不斷。

1974年以來,南峪村開始出現磚石結合型房屋,此後建房用磚的比例越來越多。1986年,村里建了最後一批石頭房,此後再無……

1994年,孫成漢老人“失業”,改放羊為生。

“故鄉”與“鄉愁”,或被消費主義簡化成精緻的人文情懷,或被精英主義抽象為晦澀的學理研究,因此,關於故鄉的敘事,日漸少了細節,少了人,少了故事。沒有細節、人和故事的故鄉,如同福馬林泡過的標本,抽離了血肉,還是真正的故鄉嗎?

帶著強烈的情感驅動,暑假裡帶著由三名校報記者團學生組成的團隊,分別在章丘市朱家峪村、淄博市南峪村、榮城市俚島鎮做了老工匠口述影像訪談。老房子,以最具象的存在,保留了故鄉的地理風貌、文化記憶、鄉土人情、習俗慣例。然而,在城鎮化的歷史車輪下,村莊的形態正日漸消失在人們的視野里,隨之一起消失的,是千百年來口授心傳、代代傳承的建造“技藝”和作為文化記錄本體的匠人“記憶”。

搶救即將逝去的“技藝”與“記憶”,口述影像或許是我們能找到的最為得當的研究方法和表達方式之一。“口述”,即通過口述史的方式,讓我們跳出精英、廟堂之上的俯視視角,去記錄、傾聽、分析被社會和傳統史學忽略、遺忘以至於邊緣化的社會弱勢群體及底層勞眾的真實感受。將建造“技藝”與“記憶”的闡述權、言說權、表達權和傳承權交還予匠人,讓他們以自我的主體身份來承擔敘事,而不是由早已成為異鄉人的“我們”,按照“他者”的身份——“故鄉”的入侵者,所需要的邏輯來進行闡釋並建構意義。這,是我們對匠人及匠人精神給予的最大的尊重。而影像本身,又讓我們在硬梆梆的文字之外,產生一種令人興奮地可以觸摸到過去的溫暖的“在場感”,在拍攝過程中,始終告誡自己跟團隊,要時時提防、反思、克制內心中自以為是的悲天憫人,冷靜、客觀地用鏡頭去呈現作為個性化表達的文化記憶和集體記憶。

小小短片,背後有誤解、非難、艱辛,但更多的是理解與幫助。感謝“崔永元口述歷史中心”和第二屆“家春秋”大學生口述歷史影像記錄計畫,不僅提供公益項目啟動資金,並且在口述影像歷史的實踐方法、學理層面給予啟蒙、指導。團隊的學生收穫不止於短片本身,而是傾聽的習慣、研究方法的訓練、視野格局的開闊、甚至歷史史觀的改變。

這,只是個開始。但慶幸的是,我們已在路上。

榮譽

獲得崔永元口述歷史研究中心啟動資金

獲得追夢網獎金

獲得710位眾籌支持

獲鳳凰視頻-90後的鄉愁 三等獎

劇照

會建房子的老匠人·劇照 會建房子的老匠人·劇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