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無生機的王朝

最無生機的王朝

《最無生機的王朝》是2009年長春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最無生機的王朝 最無生機的王朝

《最無生機的王朝》主要內容: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歷史意識強烈而又有大量史籍史跡遺存的國家,目前正處於一個振興的時代,歷史對國人的現實意義,自不待言。然而,浩如煙海而又書之以文言的正史、雜史、野史和史論著作,很少有人能夠通讀。於是便有了這套《二十五史通講》,《二十五史通講:最無生機的王朝》為元、明、後金篇——《最無生機的王朝》。

《最無生機的王朝》以正說歷史為宗旨,主要以《二十四史》為底本,輔以《資治通鑑》、《續資治通鑑》等系列史籍,參用歷代筆記野史,反覆對勘、比較、分析,然後將最接近史實的文字以現代漢語表述出來,並在“書”、“志”和其他相關人物傳記中鉤稽史料,加以充實。旨在還原一個真實的五千年滄桑之通史,講炎黃子孫一千餘瑰麗多姿之故事。

編輯推薦

《最無生機的王朝》通過一個個倚伏鉤連的故事,力圖還原元、明、後金時代的正史,讓讀者朋友們能夠真正了解中華五千年中的這一段《最無生機的王朝》。

元朝時期是中國疆域版圖最為寬廣的鼎盛時期,成吉思汗戎馬一生打回了元代江山,然而興亡轉變只經歷了短短白餘年。後朱元璋網路天下志士建立明王朝,並且勤治天下,但明晚期卻因宦官當道,名不聊生。就在明王朝不斷衰落的是偶,努爾哈赤在東北建立的後金成為它新的強敵,無奈明王朝無法抗金,使得明王朝衰敗趨勢日益嚴重。努爾哈赤雖以勇武立國,卻不及皇太極善用人心與文化謀略,最終清兵入關,明朝徹底覆滅。

目錄

遭遇慘敗的對外擴張

元王朝對中國的早期統治

從元仁宗到元寧宗

元朝覆滅與明朝立國

朱元璋勤勉治天下

特務統治與文字獄

大肆誅殺固皇權

叔侄相殘爭天下

明成祖的文治武功

從明仁宗到明宣宗

“土木堡之變”前後

無作為與有作為的兩位皇帝

明武宗與大太監劉瑾

嘉靖一朝四十五年

歷經三朝張居正

明神宗治下的大明王朝

努爾哈赤創建後金

宮廷疑案與魏忠賢亂政

明軍將士力抗後金

皇太極建立大清

加速明朝滅亡的大起義

大明王朝最後的日子

李自成與吳三桂

序言

歷史,是已經逝去的社會生活的總和,而逝去的、現在的和未來的社會生活又總是前後連續——的,不顧前便不能知今,更不能瞻前。所以,魯迅先生有言:“以過去和現在的鐵鑄一般的事實測將來,洞若觀火。”(《魯迅全集》第四卷)

歷史是有思想、有靈魂的人類的生活史、奮鬥史、發展史,就其本質的主導方面而言,“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柯林伍德《歷史的觀念》)從歷史哲學的層面來看,“歷史的價值就在於,它告訴我們人已經做過什麼,因此就告訴我們,人是什麼。”(柯林伍德((歷史的觀念》)如此認識,中國的古聖先賢早有濫觴,只要在古籍中稍加搜尋,就不難找到很多。“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論語》)“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易經》)“出乎史,入乎道;欲知大道,必先學史。”(龔自珍《尊史》)如此等等,讀來無不深受啟迪。而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之一恩格斯的表述則更為激昂和切當:“歷史就是我們的一切,我們比任何一個哲學學派,甚至比黑格爾都重視歷史,歷史不過是檢驗他的邏輯結構的工具。”(恩格斯《英國狀況》)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歷史意識強烈而又有大量史籍史跡遺存的國家,目前正處於一個振興的時代,歷史對國人的現實意義,自不待言。然而,浩如煙海而又書之以文言的正史、雜史、野史和史論著作,很少有人能夠通讀。僅以一部《二十四史》或《資治通鑑》,若無曠日持久之備,尋常人莫敢問津。半個多世紀以來,一些有見識的學者一直在積極地為廣大青少年編寫各種通俗歷史讀物,漸漸地蔚然成風,至今已有相當的積累,如(《上下五千年》等較為大型的歷史讀物也有多種問世。在這種背景下,一些電視台開辦的旨在滿足大眾趣味的歷史講座,還有一些歷史劇,都獲得了相當可觀的收視率。一時之間,興起了一個溫度不低的“歷史熱”。無疑,這對於普及歷史知識,提高歷史意識都大有裨益。

當然,如此規模宏大的文化活動不可能盡善盡美,一無疏漏,存在某些不足也在情理之中。眾所周知,“每個新的一代都必須以自己的方式重寫歷史”,每一次重寫歷史都是承續這篳路藍縷的一環,但是我們有責任盡全力跨越疏漏的草創階段,奉獻給炎黃子孫有關本民族發展脈絡的最好的讀物。

基於這樣的宗旨,我們首先將自己的敘說視為歷史的還原和本來面目的恢復,堅決屏棄“戲說”或“演說”式的眩惑。要做到這一點難度頗大。歷史不可能重演,記載史實的文獻零碎而各有其選擇性。為了把一件史實敘說得清楚而完備,我們往往不得不參閱多種史料,反覆對勘、比較、分析,然後將最接近史實的文字以現代漢語表述出來。在這部書的編寫過程中,我們主要以《二十四史》為底本,輔以《資治通鑑》、《續資治通鑑》等系列史籍,參用歷代筆記野史,擇善而從。即便是以某一人物傳記為主的故事,我們也沒有簡單地將史書中形成的傳記譯成白話充數、一般都要爬梳諸書,並在“書”、“志”和其他相關人物傳記中鉤稽史料,加以充實。

其次,我們深知,歷史是一個大的系統,人物與人物、事件與事件都不是孤立的,其間都存在著複雜而有機的聯繫。作為一個不斷運動的進程,每一歷史事件都有前因後果,決不能從中割斷開來。所以,我們在編寫過程中儘量避免孤立地敘述一人一事,儘量避免兒童故事式的簡化敘事或茶餘飯後式的獵奇敘事。於是,讀者才能看到這套叢書中囊括的一千多個倚伏鉤連的故事。

再其次,記載歷史事實的文獻鮮不受撰史者、評史者的制約,一些有名的評議常被附在文獻上,與之同在。這很容易造成重寫者敘說的偏離和歪曲。顯而易見者如《二十四史》傳後的贊語,《資治通鑑》中的“臣光曰”之類,這是較易於識別並處理的。而滲入歷史人物與事件中觀察角度、材料取捨和各種隱性評價,即所謂的文獻的“選擇性”,則是很難剝離和剔除的。歷史科學和自然科學的重要區別,常常就表現在這裡。為此我們頗感躊躇,既不免效法李卓吾(明代著名思想家、史學家、文學家李贄)與古人對話,又不能不勉力追隨學術前沿的駿足,行文之間難免不呈露匆遽之態,唯望讀者理解。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我們只有站在現在的頂峰,才能解釋過去”,這是治史者的箴言,也是敘史者的高標,我們願以此與同好共勉。

文摘

遭遇慘敗的對外擴張

出使日本

早在元憲宗九年(1259),“東藩”高麗就已經臣服於蒙古,與高麗隔海相望的就是日本,而日本居然對強盛的蒙古無動於衷,連通好的使者也不派一個。這種情況讓忽必烈很不滿意。他不能容忍近鄰中有一個不肯臣服的國家,又想得到日本的黃金(當時日本號稱“黃金國”),於是在至元三年(1266)八月,派遣兵部侍郎黑的等人在高麗嚮導的引導下出使日本。黑的等人坐船剛到巨濟島,就遭遇巨大的風浪,船隻無法前進,他們只得原路返回。

忽必烈急於使日本臣服,便在第二年的六月,再次派黑的出使,同時嚴令高麗人一定要把使臣送到日本。高麗國王害怕蒙古使者出意外,就把黑的一行留在高麗,單獨派遣起居舍人潘阜等人帶上蒙古人的國書前往日本。

當時日本處於鎌倉幕府統治時期,掌握幕府實權的北條時宗派人把國書送到京都朝廷。忽必烈在國書中以威脅的口吻暗示日本人,如果不派使通好,就要對日用兵。蒙古兵的威名盡人皆知,日本滿朝公卿大為驚慌,一連商議了六天也沒有商議出個結果來,最後決定由宰相(參議)執筆草擬復牒。復牒寫好後,朝廷派人送到幕府。北條時宗卻認為,蒙古人的國書中有不少失禮之處,比如把日本國王稱為“小國之君”,不如不做答覆為好,於是把復牒扣住了。

黑的等人又白跑了一趟,這讓忽必烈很惱火。但忽必烈不死心,於至元五年(1268)十二月,第三次派遣黑的等人出使日本。這一次黑的一行到達了日本的對馬島,卻被日本方面拒絕入境。黑的害怕無功而返惹惱了忽必烈,就抓了兩個日本人回去交差。

見到那兩個日本人,忽必烈對他們說:“朕讓你們的國王來朝見,並非有意強迫,只是想名垂後世而已。”為了顯示蒙古帝國的強大,他特地讓那兩個日本人瀏覽燕京名勝,參觀即將完工的大都城。然後,忽必烈又讓中書省修了一封國書,交給那兩個日本人帶回去。那兩個日本人還真的不辱使命,把這封國書帶回了日本,宰相又一次擬好了復牒,但又一次被幕府扣押下來。

至元七年(1270),忽必烈在幫助高麗平定了林衍之亂後,又派陝西路宣撫使趙良弼以秘書監的身份出使日本。日本人向他索要國書,他說必須面交國王,日本人威脅他說:“大將軍要帶十萬兵馬來求取國書。”趙良弼說:“不見到你們國王,寧可把我的腦袋拿去,你們也得不到國書。”日本人拿他沒有辦法,只好把他送到對馬島上過了兩年,但連京都都沒有讓他進。趙良弼回國後,忽必烈仍不死心,又把他派往日本。這一次他仍然被滯留在太宰府,第二年才回國。

文永之役

忽必烈在七年之中先後五次派人出使日本,卻沒有得到日本方面隻言片語的回覆,這讓忽必烈惱羞成怒,於是下決心用武力征服日本。他下令在高麗成立征東元帥府,積蓄糧草,打造艦船。為了趕速度,船型沒有採用堅固的中國式樣,而是採用了簡單的高麗式樣。

至元十一年(1274)八月,忽必烈任命忻都為征東都元帥,率領蒙、漢、高麗兵及水手共三萬兩千餘人,東征日本。

元軍初戰順利,很快就攻占了對馬島、壹岐島,隨後分兵兩路在博多灣(今日本福岡附近)登入。西路元軍登入後,在百道源與少貳景資大將率領的一萬九州軍接戰。當時的日本武士還沿用傳統的戰法,先放射“嗚鏑”(一種射出去有尖厲叫聲的箭)表示進攻開始,然後一名武士單騎衝到陣前挑戰,最多也就是一個武士帶著幾十個家兵發起衝鋒。這一套對於四處侵略的元軍完全不管用,他們使用的短弓射程很遠,大約有200米左右,而日本人使用的弓還射不到100米。另外,元軍的箭頭上有劇毒,哪怕擦破一點兒就可能是致命傷。正當很多日本武士在遠處呀呀怪叫的時候,毒箭已射穿了他們的身體。

最讓日本武士吃驚的是元軍的火炮。當時日本人還不知道火藥為何物,每次聽到火炮的巨大轟鳴,看見炮彈爆炸時發出的強烈閃光,嚇得魂飛魄散,沒等開戰就爭先恐後地往回逃。

這一戰日軍損失慘重,百道源戰場上日軍伏屍累累,箱崎被元軍完全占領,就連祭祀軍神的箱崎八幡宮也被元軍焚毀。

在追擊途中,元軍副帥劉復亨中箭受傷,這時天色已晚,元軍便停止了進攻。忻都元帥下令全軍撤到戰船上過夜。不幸的是,當晚海面上颳起了一場颱風,構造簡單的高麗船禁不住巨浪的搖撼,有的相互撞擊,有的被撞到岩石上而沉沒。元軍有13500餘人掉進海里淹死了。第一次日元戰爭就這樣結束了。這一年是日本龜山天皇的文永十一年,所以日本史書稱之為“文永之役”。

弘安之役

雖然對日作戰失利,但忽必烈迫使日本臣服的決心沒有變。至元十二年(1275)二月,忽必烈再次派禮部侍郎杜世忠出使日本。杜世忠一行順利地到達了鎌倉,卻被日本人全部斬首。至元十六年(1279),忽必烈派出的另一批使臣又在博多全部遇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