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慶札

曾慶札 工程師、高級講師。1936年12月出生,福建平和人。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畢業於安徽合肥工業大學。現任職於湖南省益陽市二技校。中國企業文化促進會會員,湖南省地質學會會員,益陽市技工教育學會理事,技工教師職稱評審委員。他1960年於安徽合肥工業大學畢業,由國家選送到核工業部下屬單位工作;曾任職於核工業部江西礦務局422礦、423礦的礦山地質工作,核工業部華東608隊5分隊,華東608隊1分隊(後改稱華東地勘局261大隊,下同)的鈾礦地質勘探工作和湖南省益陽市二技校的教學工作。現已退休。1960年8月他懷著報效祖國的一腔熱情,踏上了為核工業的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的征途,成為不穿軍裝的軍旅中一員“無名英雄”。他出沒在深山老林,戰鬥在荊棘叢生的崇山峻岭、陰濕的井下、坑道。無怨無悔。以苦為樂,找礦為榮。埋頭苦幹,積極探索。1961年10月他調入華東地勘局261大隊工作。那裡已探明的一個大型礦床是蘇聯專家勘探的,存在嚴重的工程質量問題,經北京專家審查沒有通過,決定返工,通往礦山的鐵路修了一半被迫停工,礦山那邊在等“米”下鍋,情況十分緊急。為了挽回被蘇聯專家耽誤的時間和造成的損失,上級調集了大批的技術力量搞返工。他被任為勘探片片長,負責開拓另外一個盲構造、盲岩體、盲礦體的三盲礦床的設計與勘探工作。資料不足,難度很大。他義無返顧地投入緊張而激烈的攻堅戰。擺在他面前的頭等大事就是高速度高質量地完成這個礦床的勘探任務。為了趕時間,搶速度,他不顧自己因糧食困難引起全身浮腫的身體,沒有星期天和節假日,日夜兼程地奮鬥著。針對勘探工作中的關鍵問題,他帶領同伴們開展科研攻關。他主持合作科研的同時個人進行獨立的科研。邊科研邊套用,有效地提高了工程質量和勘探速度。在他和同伴們經過三年的艱苦奮戰,1965年初夏,這個礦床的勘探工作結束了,是個大型礦床,比原設計提前近兩年完成。為國家節省了可觀的勘探投資,及時的提供了國家急需的鈾礦原料。經核工業部三所李伯皋總工程師十多位專家現場審查驗收,一致通過,並立即投入礦山開採設計,李總工程師高興地說:“洋專家沒有搞好的,我們的土專家搞好了,而且搞得更好。”

個人成就

他在261大隊工作近20年的時間裡:獨創了礦床的透明立體模型,它對單個工程的設計,工程質量的檢查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最後成為礦床儲量計算中礦體連線,塊段劃分不可缺少的重要依據。他完成科研項目及論文《鑽孔孔內礦心取心定向及套用條件初探》,編著《鈾礦岩心地質編錄工作方法》一書初稿,主持科研攻關項目並完成《鑽孔角度超偏的預防及糾正方法》論文一篇。這些為提高勘探速度和工程質量提供了科技基礎,部分項目在系統內部推廣套用。他完成勘探礦床四個,揭露評價礦點六個。為我國核工業做出了貢獻。1980年晉升為地質工程師。1981年4月他調入湖南省益陽市二技校任教,執教《機械製圖》和《機械基礎》兩門課程,他為人師表,嚴謹治教,言傳身教,教書育人。把在地質工作崗位上多年積澱的素質和創造才能發揮到了極致。深受學生的崇敬與愛戴,受到學校和上級主管領導的一致好評。1984年參加省機械中心教研組編寫的《機械製圖》(非機械類)教材及習題集的編審工作。他自繪、自製大量的教學掛圖和教學模型,開展直觀教學。他獨創了一整套的教學畫圖模板,這種模板在給學生做例題分析講解時使用,節省了黑板上畫圖的很多時間,為精講多練創造了條件。他自制地人的優良作風,為教師們樹立了榜樣,使教師自製教具蔚然成風。在他的影響和帶動下,益陽市二技校機械教研組的教學的質量逐年提高。培養出一大批出類拔萃的優秀學生。為益陽市二技校在1994年全市第一所獲得省級重點技工學校立下了汗馬功勞。他在教學崗位上奉獻心智的同時,沒有放下手中的羅盤、放大鏡和地質錘。益陽市郊產黃金,20年來他堅持業餘時間自費(累計投入2萬餘元)對市郊及周邊地區進行礦產地質調查,踏遍了這裡的山山水水。除黃金外,還發現了重要的稀有金屬礦產資源,發現了益陽市第一顆寶石,具有科研價值的寶石。他的業績被分別載入中國世界語出版社出版的《二十一世紀人才庫》和香港中國國際交流出版社、世界人物出版社聯合出版的《世界優秀專家人才名典》。他被中國企業文化促進會吸收為會員。他幾十年鍥而不捨地刻苦學習,捕捉新技術,新知識。他說:“勤奮加積累是智慧的源泉,發現和奉獻是人生的最大快樂”。他總是浸泡在書房裡,繼續追求著他想追求的事情。現在,他書房裡的燈依舊亮到很晚,很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