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大興

53,中國歷代流行歌曲的演變,《廣州大學學報》2007.11 59,馮沅君和她的詞學研究,《廣州大學學報》2008.11 73,中外學者談氣候與文學之關係,《廣州大學學報》2010.12

曾大興 Zeng Daxing(1958~ ),筆名曾非曹。湖北赤壁人。中共黨員。教授。1985年畢業於湖北大學中文系,獲碩士學位。同年9月到中南民族大學任教。1994年調入廣州市文化局,先後任《東方夜報》副主編、廣州市國風影視製作中心主任。1999年4月回高校。現為廣州大學中文系教授,研究生導師,文學地理學研究中心主任。文學評論著作主要有《柳永和他的詞》、《中國歷代文學家之地理分布》、《英雄崇拜與美人崇拜》、《詞學的星空》、《20世紀詞學名家研究》等;影視文學作品主要有《世紀風的誕生》(故事片)、《文康苑》(故事片)、《城市故事》(專題片)等。

一、基本情況

曾大興,男,1958年生,湖北省赤壁市人。1982年畢業於武漢師範學院中文系,獲學士學位。1985年畢業於湖北大學中文系古代文學專業,獲碩士學位。1990年至1991年為北京大學中文系訪問學者。1985年至1993年任教於中南民族大學中文系,1992年破格晉升副教授。1993年至1999年,任職於廣州市文化局,從事新聞與文化傳播工作,先後任《東方夜報》副總編輯,廣州市國風影視製作中心主任。1999年至今,任教於廣州大學中文系,2003年晉升教授。曾先後任廣州大學廣州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廣州大學中文系主任。現為文學地理學研究中心主任。

二、主要學術職務

廣州大學中文系教授,文學地理學研究所所長,廣州大學一級特崗。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碩士生導師,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碩士生導師,教育碩士(語文方向)導師。中國文學地理學會籌委會主任委員,中國《水滸》學會副會長,中國詞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廣東省文化學會常務理事,廣東省電影藝術家協會理事,廣東省文化傳播學會理事,廣東省古代文論學會理事,廣東省民間藝術家協會理事,廣州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廣州市語言文學學會理事,廣東省作家協會會員。

三、研究方向

1,詞學 2,文學地理學 3,民俗與民間文學

四、主講課程

1,隋唐五代文學(本科基礎課) 2,宋遼金文學(本科基礎課) 3,元代文學(本科基礎課) 3,唐宋詞欣賞(全校選修課) 4,唐詩欣賞(全校選修課) 5,中國文學地理(研究生課程) 6,唐宋詞研究(研究生課程) 7,柳永研究(研究生課程) 8,中國詞學史(研究生課程)

五、主要著作

1,《柳永和他的詞》,專著,31萬字,中山大學出版社1990年初版,2001年再版。本書系國內第一部也是迄今唯一的一部全面、系統、深入地研究柳永的學術專著,在海內外詞學界產生重要反響,被公認為是一部“新意迭出”的詞學著作,國內許多大學的詞學博士點、碩士點與“古代文學精品課程”將其列入“必讀書目”或“重要參考書目”。作者本人被公認為國內著名的柳永研究專家。
2,《中國歷代文學家之地理分布》專著,37萬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本書作為“1990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自出版以來,在歷史地理學界和古代文學研究界產生重要反響,被公認為是我國第一部文學地理學研究方面的專著。藍勇編撰的“面向21世紀教材”《中國歷史地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一書,將本書列為“重要參考書”,多次引用本書的觀點和材料,其中“文學家的地理分布”這一節,即是根據本書有關內容改寫而成。今天,文學地理學的研究在學術界蔚然成風,作者本人被公認為中國文學地理學研究的“開創者”。
3,《英雄崇拜與美人崇拜》,專著,20萬字,中國文聯出版社1999年版。本書為“1996年度廣州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分上、下篇,上篇為“流行歌曲的文化闡釋”,下篇為“南北民歌與南北文化”。自出版以來,獲得廣泛好評。被認為是國內第一部從文化學的角度研究當代流行歌曲的專著,也是第一部從南北文化比較的角度研究中國古代民歌的專著。國內部分高校將其作為“藝術欣賞課程參考書”。
4,《詞學的星空》,專著,32萬字。這是國內第一部關於20世紀詞學名家的列傳。被學術界稱為一部“紀傳體的詞學史”,“有豐厚的思想,翔實的史料,條理明晰的分析”,“同時能讓讀者享受到閱讀的快感。”
5,《中國古代詞曲經典導讀》,專著,與劉慶華合作。35萬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其中曾大興負責唐宋詞部分,約30萬字,匯聚了作者多年來講授和研究唐宋詞的心得。劉慶華負責元曲部分,約5萬字。
6,《20世紀詞學名家研究》,專著,30萬字,中華書局2011年版。本書系《詞學的星空》的姊妹篇。《詞學的星空》是一部關於20世紀詞學名家的傳記,《20世紀詞學名家研究》是一部關於20世紀詞學名家的研究專著。20世紀詞學是詞學研究的一個新領域,本書對王國維、胡適、胡云翼、馮沅君、俞平伯、浦江清、顧隨、吳世昌、劉堯民、繆鉞等10位北派詞學名家與朱祖謀、況周頤、鄭文焯、夏敬觀、龍榆生、唐圭璋、夏承燾、陳洵、劉永濟、詹安泰等10位南派詞學名家的詞學思想、研究方法等等進行了深入、系統而富有創意的研究,首次提出了“南派詞學”與“北派詞學”的概念,在學術界有良好的反響,被認為填補了詞學領域的一項空白。

六、主要教學研究成果與教材

1,《古代文學教學創新與大學生能力建設》,21萬字,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本書系曾大興主持的一個“廣州市教育局科技計畫項目”(2001年度),由中文系古代文學教研室共同完成。曾大興任第一主編,紀德君任第二主編。
2,《大學國文新編》,41萬字,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全日制本科生“大學語文課程”教材。由中文系部分教師合作完成。紀德君任第一主編,曾大興任第二主編。
3,《大學語文》,29萬字,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成教本科生“大學語文課程”教材。由中文系部分教師合作完成。紀德君任第一主編,曾大興任第二主編。

七、主持和獨立完成的科研項目(市級以上)

1,中國歷代文學家的地理分布,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990年度)
2,氣候與文學之關係研究,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008年度)
3,民俗地理與文學地理之比較研究,廣東省普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2011年度)
4,明、清至民國時期廣州府的文學家族研究,廣州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2009年度)
5,廣東歷代文學家的地理分布,廣州市教育局科技計畫項目(2005年度)
6,高等學校古代文學教學與研究之反思,廣州市教育局科技計畫項目(2001年度)
7,中國南北方審美文化比較研究,廣州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1996年度)

八、主要獲獎

1,古代文學教學改革的若干嘗試(論文),獲湖北省教育委員會頒發的“湖北省首屆教學成果二等獎”(1989年)
2,柳永和他的詞(專著),獲湖北省文學學會頒發的“優秀著作獎”(1990年)
3,柳永和他的詞(專著),獲中南地區大學出版社協會頒發的“優秀圖書二等獎”(1991年)
4,思進的都市(電視專題片),獲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頒發的“五個一工程獎”(2001年),本人任製片人。
5,漫畫蘇蝦(電視連續劇),獲國家計畫生育委員會、文化部等八部委聯合頒發的“中國人口獎”二等獎(2002年),本人任策劃。
6,中國歷代文學家的地理分布(論文),獲中共廣州市委、市人民政府頒發的“2002—2003年度廣州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2004年)
7,2001—2010年,先後六次獲“廣州大學教學優秀獎”。
8,2009年,被學生投票評選為“廣州大學首屆最受學生歡迎的老師”。
9,2009年,被評為“廣州市優秀教師”。
10,王國維《人間詞話》的核心價值——紀念《人間詞話》問世一百周年(論文),獲中共廣州市委、市人民政府頒發的“第七屆廣州文藝獎一等獎”(2010年)

九、主要論文

1,稼軒詞陽剛陰柔的美學特徵,《湖北大學學報》1985.2
2,柳永的生活道路與創作分期,《中南民族學院學報》1986.4,人大複印報刊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6.12轉載
3,論柳永的創作道路,《齊齊哈爾師院學報》1987.1
4,人才的道德評價環境,《湖北青年》1986.9
5,建國以來柳永研究綜述,《語文導報》1987.10,人大複印報刊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8.1轉載
6,柳永詞的市民文學特徵,《中南民族學院學報》1988.1,人大複印報刊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8.1轉載
7,大學中文系應成為文學家的搖籃,《民族高教研究》1988.2
8,封建中國的軍事人才悲劇——《水滸傳》主題新探,《中南民族學院學報》1989.2
9,中國歷代文學家的地理分布,《社科信息》1989.12,人大複印報刊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0.4轉載
10,《琵琶行》的創作過程及其敗筆,《中南民族學院學報》1990.5
11,柳永以賦為詞論,《江漢論壇》1990.6,《新華文摘》1990.9摘要
12,楚文化的詩的禮讚,《學習與實踐》1990.10
13,文學不再是少數人的專利,《時代青年研究》1991.1
14,李清照成才原因面面觀,收入《李清照研究論文集》,齊魯書社1991年版
15,真善美的確認與期待----當代流行歌曲系列研究之一,《時代青年研究》1991.3
16,農桑為本與捨本逐末----中國古代南北民歌比較研究之一,《中南民族學院學報》1991.6,《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轉載,1992.2
17,羞恥感與罪惡感----當代流行歌曲系列研究之二,《時代青年研究》1992.1
18,柳永研究的重要收穫,《信陽師範學院學報》1992.1
19,復仇意識與非理性----當代流行歌曲系列研究之三,《時代青年研究》1992.3
20,中華文化的回歸與重新認同----當代流行歌曲系列研究之四,《時代青年研究》1992.4
21,中國古代歌謠理論概觀,《中南民族學院學報》1993.1,人大複印報刊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3.6轉載
22,主體生命意識的張揚----當代流行歌曲系列研究之五,《時代青年研究》1993.1
23,精神家園的尋求----當代流行歌曲系列研究之六,《時代青年研究》1993.3
24,英雄崇拜與美人崇拜----中國古代南北民歌比較研究之二,《廣州教育學院學報》1999.3,人大複印報刊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0.4轉載
25,柳永辨正,《辭書研究》2000.6
26,北方崇拜英雄,南方崇拜美人,《廣州日報》(品書版)2001.1.14
27,換一個角度解讀《水滸傳》,《開放時代》2001.4
28,別具手眼,自成一格——毛澤東評點中國古典詩詞,《廣州大學學報》2001.7
29,在句式上和詩相同的詞之特點,《詩詞》2002.7
30,柳永的文學貢獻及其成功之秘,《廣州大學學報》2002.2,《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報年鑑》(2003年度)轉載.
31,中國歷代文學家的地理分布——兼談文學的地域性,《學術月刊》2003.8,人大複印報刊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4.2轉載
32,柳永宦跡遊蹤考述,《廣州大學學報》2003.6
33,柳永都市風情詞的歷史價值與民俗價值,《暨南學報》2003.4
34,柳永《樂章集》與北宋東京民俗,《中山大學學報》2003.5
35,文學地域性研究的最新收穫,《唐都學刊》2004.6
36,古代文學教學的目方的與法,《廣州大學學報》2004.2
37,廣州呼喚真正的心理諮詢師,收入《廣州發展研究》,廣州出版社2004.6
38,心理諮詢面臨職業性尷尬,《南風窗》2004.8上半月
39,浦江清先生的學術道路與詞學交遊,《廣州大學學報》2005.8
40,浦江清先生的詞學貢獻,《清華大學學報》2006.1,《文摘報》2006.1.1摘要,《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6.2轉載
41,胡云翼先生的詞學貢獻,《文學遺產》2006.2,《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年鑑(2006年卷)轉載
42,古今流行歌曲的文學演變,章培恆主編《中國文學古今演變論集》,上海古籍出版2006.2
43,廣東歷代文學家的地理分布及其文化背景,《學術研究》2006.5
44,胡云翼詞學思想的形成條件,《廣州大學學報》2006.8
45,旅遊景點和設施的命名問題,《生產力研究》2006.4
46,大學生自殺背後的文化根源,《廣州日報》(理論版)2006.8.14,
47,繆鉞對王國維詞學思想的繼承與超越,《四川大學學報》2006.6
48,王國維的“境界說”與顧隨的“高致說”,《上海師範大學學報》2007.1,《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2007.2摘要
49,憂患人生與瀟灑人生----中國古代南北民歌比較研究之三,《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科版)2007.1
50,劉堯民先生的詞學研究,《詞學》第18輯(2007)
51,唐圭璋對朱、況詞學的繼承與超越,《中國韻文學刊》2007.4
52,俞平伯與詞的鑑賞之學,《長江學術》2007.2
53,中國歷代流行歌曲的演變,《廣州大學學報》2007.11
54,詹安泰對常州派詞學的繼承與修正,《學術研究》2008.1
55,夏承燾的考據之學與批評之學,《浙江大學學報》2008.3
56,況周頤《蕙風詞話》的得與失,《文藝研究》2008.5
57, 晚清四大家中的一個“另類”——鄭文焯的詞學主張,《蘇州大學學報》2008.4
58,吳世昌先生的詞學研究,《燕京學報》新第25輯
59,馮沅君和她的詞學研究,《廣州大學學報》2008.11
60,劉永濟先生的詞學研究,《詞學》第20輯
61,建設廣州文學館,展示廣州軟實力,《廣州市第七屆文化發展戰略研討會論文集》2008.11,《廣州日報》2008.11.27
62,朱彊村標舉吳夢窗,《中國韻文研究》2009.1
63,張國光先生學術研究之特點,《張國光先生紀念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
64,朱彊村與20世紀詞學史上的“夢窗熱”,《學術月刊》2009.6
65,王國維《人間詞話》的核心價值,《文藝研究》2009.10,人大複印報刊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10年第3期轉載
66,胡適治詞的目的、方法與貢獻,《廣州大學學報》2009.11
67,“還原”與“發揮”——領略古典詩詞的魅力,《師道》2010.3
68,論陳洵在桂派詞學中的重要地位,《學術研究》2010.3
69,請不要誤解“和諧”與“盛世”, 《粵海風》2010.3
70,從幾組數據看廣東在全國的文化地位,《南方日報》1010.10.16
71,廣東是少有的傳統文化“綠州”,《廣東省情內參》2010.12
72,顧隨先生和他的“高致說”,《燕京學報》新第29期(2010年下半年刊)
73,中外學者談氣候與文學之關係,《廣州大學學報》2010.12
74,建立“廣州文學館”的意義與構想,《探求》2011.1
75,關於建立“嶺南民間藝術傳承基地”的構想,《從田野到講壇》,廣東經濟出版社2011年版
76,駁“廣東文化沙漠說”,《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1.27
77,二十世紀“南派詞學”與“北派詞學”素描,《中國韻文學刊》2011.2
78,龍榆生的詞學主張與實踐,《詞學》第25輯,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79,關於廣東文化地位的指標閱讀,《粵海風》,2011.2
80,建設與“文學史學”雙峰並峙的“文學地理學”,《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4.19
81,構建文學地理學“立體圖景”,《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11.8
82,文學景觀研究,《廣東技術師範學院學報》2011.2
83,“駿馬秋風冀北”與“杏花春雨江南”——中國古代南北民歌比較研究之四,《廣州大學學報》2011.11 
84,論嶺南氣候對文學創作的影響,《南國人文學刊》(澳門)2011年第2期 
85,今天的廣州還是“花城”嗎?《廣州文藝》2012.1
86,建設與文學史學科雙峰並峙的文學地理學科——文學地理學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江西社會科學》2012.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