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點評歷史人物

曾國藩點評歷史人物--由海潮出版社出版發行,作者為曾國藩。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曾國藩點評歷史人物曾國藩點評歷史人物

《曾國藩點評歷史人物》通過曾的視角,對中國歷史人物進行研究,闡述了周文王、周公、孟子、莊子等著名人物的生平、典型事跡,以及關於人物的評述。

媒體推薦

一代人傑曾國藩,用他的機敏與智慧,寫就了一個成功的傳奇。拋開歷史的視角與時代的因素,就其個人而言,曾國藩的用人之道、治兵之法,都是為後人所深感欽佩的。曾國藩在軍事上與政治上的才能,以及他的頭腦、眼光、才智、堅韌、決斷,正是他成功的重要原因。

曾國藩的眼界是令人值得稱道的,在他的人生軌跡中,對於局勢的覺察、識人以及用人的準確,往往都成為他重要轉折的起始點。正是因為他高明的判斷,讓他數次轉危為安進而青雲直上。曾國藩之所以如此具有精明的眼光,這與他好讀史書和善做評點是有著很深的關係的。滾滾長江東似水,浪花淘盡英雄,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改朝換代,英傑輩出,造就無數的名人,這些人的成敗得失,都成為史書中的瑰麗所在,而曾國藩就是從這些人的身上,學習和借鑑到寶貴的經驗。

曾國藩雖然精通權術,但在他點評歷史人物的話語中,卻不難發現,他對於忠孝是極為推崇的,所謂的弄權在曾國藩的眼中,一切都當以忠孝為重,也就是說權術是要有一個界限和尺度的,這一點從他的治家教子之學中也可以得到驗證。曾國藩也是很講究根本的人,反對驕躁冒進,這也反映出他的心機與他對於治國的看法,就是一切都要立足穩定,然後才圖進展。曾國藩對於關羽等武將評價很低,是因為這些人都是只講忠勇卻不懂謀略,並且易驕傲,而曾國藩顯然是吸取了這些人的教訓,為人十分謹慎

從曾國藩對於眾多歷史人物的點評中,可以了眼中,十分重視成王敗寇的法則,同時他也對這些了分析與評定。當然,因為歷史與時代的局限性,做到完全正確的點評的,例如他在對洋人的態度上華是利大於弊,這是曾國藩等一大批清朝政客都無度。因此通過這本書,也可以從中窺到曾國藩本人

由曾國藩的點評以及點評中讀者所看到的曾國來豐富讀者的頭腦與思想的,曾國藩的很多思想,用在商業競爭中,而且是大有益處。所以這本書,應該認真讀閱的一本好書。

目錄

周文王

如恥之,莫若學文王姑事昆夷

[事典]

欲爭天下,先得人才

內修德政,積聚力量

韜光養晦,卑己驕敵

[曾公史鑑]

姑事昆夷,保存實力

周 公

以不如舜不如周公為憂也

[事典]

周公助武王滅商興周

臨危代政,東征平定叛亂

恩威並施,臣服“殷頑民

分封諸侯,建立“宗法”體系

制禮作樂,百代不易

[曾公史鑑]

做人要有使命感

恩威並施學周公

孔 子

唯仲尼乃可等百世之王

[事典]

孔子好學成聖賢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誨人不倦,全力培育接班人

[曾公史鑑]

欲速則不達,凡事要專致

忠恕之道,終身警喻

孟 子

思夫人皆為各所證,為利所證,而尤為勢所證。

孟子能不為所搖,真豪傑之士

[事典]

弘揚儒學,宣傳王道

仁者愛人,君行仁政

……

書摘

雖然司馬遷認為莊子的文章“大抵率寓言”,“空語無事實”,“其言”洸洋自恣以適己”,對《莊子》的評價並不甚高,但曾國藩卻不這么看。如他在同治元年(1862年)12月給夏教授的回信中,就對(莊子》推崇有加。他寫道:“(《莊子·內篇》文字,看似放蕩無拘檢,細察內行,岌岌若天地不可瞬息。”

因此,在曾國藩看來,莊子的文才雖然得之於天賦,常人難以強企,但自己還是要勉勵學習,希望能得到萬一的長進。他為此寫道:“偶思古文、古詩最可學者,占八句云:《詩》之節,《書》之括,盂之烈,韓之越,馬之咽,莊之跌.陶之潔,杜之拙。將終日三復,冀有萬一之合。”在這裡,曾國藩認為《莊子》最值得自己學習的,正是其文風的跌盪詼詭,恣肆不拘。

曾國藩對莊子文風的評價可謂至當。我們隨便翻看《莊子》一書,就可以領略到莊子言若飄風、洸洋自恣而又深不可測的文學風采。莊子是一位哲學家,但他又是以散文的形式來表現自己的哲學思想。面對諸國紛爭、民無寧日的社會現實,莊子感到無能為力,只有將自己的全部情感傾注到自己的文章中,給後世留下了一部氣勢宏偉、意境開闊而又想像奇幻的偉大作品,給人們以無盡的啟迪和享受。

用志不紛,做人做事要專精

《莊子》的“用志不紛,乃凝於神”對曾國藩來說是至理名言。

只要翻看曾國藩的詩文,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他對莊子的許多感嘆和敬佩。例如在《聖哲畫像記》中,曾國藩將莊子與左丘明、司馬遷、班固並稱,說“左、莊、馬、班之才,誠不可以一方體論矣。”在同一篇文章中,他又說明了莊子對自己治學的深刻影響,他寫道:“余鈔古今詩,自魏晉至國朝,得十九家,蓋詩之為道廣矣。嗜好趨向,各視其性之所近,猶庶羞百味,羅列鼎俎,但取適吾口者,嚌之得飽而已。必窮盡天下之佳肴,辯嘗而後供一饌,是大惑也;必強天下之舌,盡效吾之所嗜,是大愚也。莊子有言:大惑者終身不解;欠愚者終身不靈。’余於十九家中,又篤守夫四人者焉。唐之李、杜,宋之蘇、黃,好之者十而七八,非之者亦且二三。佘懼蹈莊子不解不靈之譏,則取足於是終身焉已耳。”表明是莊子的專篤觀點啟發了自己,使曾國藩在學習古人詩詞方面不敢貪多求全,而是挑選出對自己最為適合的李白、杜甫、蘇軾、黃庭堅四位大家,作為自己專心學習效仿的對象。

作為一位極具現實感的政治家,曾國藩以度越恆流的敏銳目光覺察到西方科學技術的精妙之處,而箇中原因,在曾國藩看來,便是西洋人的“專精”所致。

正是在對西方先進科學技術認可的基礎上,曾國藩做出了一件在當時可謂是驚世駭俗的事情,那就是於同治九年(1870)奏請清政府選派幼童赴美留學。

留學活動為閉塞的中國開闢了一條通往世界的道路,它為日後的留學運動奠定了基礎。在這l20名學生中,湧現出如詹天佑、鄺榮廣、蔡紹基、唐紹儀等著名的科學家、教育家、政治家等各種專業人才,推動了中國近代思想的發展。

持盈保泰,修身養命

曾國藩在晚清政治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他早年入仕任文淵閣直閣校理,“每歲二月”,侍從宣宗皇帝人閣,“得觀《四庫全書》”。在這一時期,曾國藩信奉的是理學思想,可以說是一位虔誠的理學信仰者。當清朝內部百弊叢生,農民反抗不斷,戰火在各地相繼燃起,曾國藩奉旨平叛,踏上軍旅征途的時候,他又轉而研究兵家思想,並以此來指導自

己的作戰實踐。但到了晚年,當自己功高勛著之後,曾國藩逐漸意識到了名聲之累人,開始奉老莊道家思想為圭臬,從此成為老莊信徒,尤其是對莊子的哲學思想進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討,並用於指導自己的生活實踐,從而悟出了一條“持盈保泰”的修身養命之道。

曾國藩久於宦途,深知官場的風波險惡,因此對自己和家人要求非常嚴格,有時甚至達到了苛刻的程度,而這也正是曾國藩在功高蓋世之餘,仍然能夠保命安家,沒有招致殺身之福的重要原因。

對於常人來說,立了大功,受到皇帝封賞時,難免會洋洋得意乃至忘形,無形中就會流露出一種驕恣放縱的神態。如果這種情況稍微有所發展,就有可能遭到飛來橫禍,如漢代劉邦殺韓信、英布等名將,雖然劉邦是為了消除後患,永保劉姓江山,但與韓信、英布等人的因功而驕也有關係,如果他們能像漢初其他功臣那樣收斂鋒芒,而不是對劉邦乘機相逼,那么劉邦也不會必殺之而後快的。

對中國歷史深有了解的曾國藩顯然不會忘記歷史上屢見不鮮的“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悲劇,因此他對自己的;功勞總是竭力貶抑,或將功勞推讓給屬下將領;與此同時,;他還常常告誡在朝為官的兄弟曾國荃等人,一定要堅守豁達!之心,不居功,不自傲,以達到“恬淡沖融”的境界。

又如在給弟弟曾國荃的信中,曾國藩也強調了應該以豁達的胸懷來待人處事。他寫道:“弟讀邢子(邵雍)詩,領得恬淡沖融之趣,此自襟懷長進處。自古聖賢豪傑、文人才士。其志事不同,而其豁達光明之胸大略相同。以詩言之,必先有豁達光明之識,而後有恬淡沖融之趣。如李白、韓退之杜牧之刺豁達處多,陶淵明、孟浩然、白香山則沖淡處多……吾好讀《莊子》,以其豁達足益人胸襟也。去年所講生而美者.若知之,若不知之,若聞之,若不聞之一段,最為豁達。推之即舜禹之有天下而不與,亦同此襟懷也。”同時他又告誡曾國荃說:“吾輩現辦軍務,系處功利場中,宜刻刻勤苦.如農之力穡,如賈之趣利,如篙工之上灘,早作夜思,以求有濟。而治事之外,此中卻須有一段豁達沖融氣象。二者並進,則勤勞而以恬淡出之,最有意味。余所以令刻‘勞謙君子’印章與弟者,此也。”

在這封信中,曾國藩指出自己兄弟居身“功利”場所,應該以勤勞自勉,同時要謹守豁達沖融的訓戒,以保全功名和身家性命。

曾國藩認為,只有放寬胸懷,恬淡無欲,才能看開俗世中的一切名利誘惑和鬱悒煩悶。他說:“因思邵子所謂觀物,莊子所謂現化,程子所謂觀天地,生物氣象,要須放大胸懷,游心物外,乃能絕去一切繳繞鬱悒、煩悶不寧之習。”

也正因為如此,曾國藩後來在攻克天京(南京)後,為了不讓朝廷猜疑自己,他拒絕了部屬的勸進,裁撤湘軍,並事事小心謹慎,不受名聲和權勢所累,成為晚清官僚隊伍中少有的清廉官員。當攻打捻軍失利,曾國藩認識到自己應該交出兵權給更年富力強的後來者時,他又毫不猶豫地交出了軍隊的指揮權,表現出一種超然脫俗的態度。曾國藩的這些舉措,與他深受莊子思想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