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碾村

曹碾村

曹碾村位於北京市昌平區東南部。面積約1.48平方公里,577人。村集體的藥材種植所得收入是村域經濟發展的重點。

基本信息

曹碾村位於北京市昌平區東南部,村域面積約1.48平方公里。西南距北七家鎮2.9公里,西北距昌平區19.6公里。村域東北與小湯山鎮村域為鄰,西南與八仙莊接壤,西北與馬坊相連,北與小湯山鎮後藺溝接境。曹碾村落呈長方形,村內有南北向道路三條,主街東西走向,貫穿整個村落。860公車於村南經過,分別在東街、中街、西街設定站點,以方便民眾出行。
大約在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曹碾村一帶有先民聚居,其文化特徵與中原仰韶文化類似。明代,曹碾成村,距今已有400餘年。村北臨溫榆河,該河在明清時期是運糧河,從天津、通州運來的稻米通過溫榆河之漕運停靠在村邊,於村里用石碾去殼後,再運往京城,上繳國庫。故村名稱為漕碾。清末,出於村里習慣曾稱村名為cao(石+曹)碾。80年代末,因電腦錄入等原因cao(石+曹)碾改為曹碾。解放初,人口不足50戶,有200餘人。1990年,有181戶,1215人。2010年曹碾村有290戶,577人。村里主要姓氏有王、曹、閆等。
曹碾一帶屬暖溫帶大陸性半濕潤季風氣候,降水分布因地形複雜,地域性差異分布不勻。年平均氣溫11.8℃,全年無霜期在200天左右,年平均日照時數2684小時,全年平均降水量550.3毫米。主要自然災害性天氣有乾旱、暴雨、冰雹、低溫冷害和風害等。
解放前,曹碾村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缺乏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各項優越條件無法顯示,得不到充分的發揮,農業發展極其緩慢。
解放後,曹碾村在上級的領導下,進行了“土改”、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等一系列工作後,逐步走上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光輝旅程。60年代,曹碾村除了發展農業之外,不斷發展集體企業,在曹碾甚至北七家鎮一帶建立了膏藥廠等首批企業單位,為村域經濟的發展做出了極大的貢獻。70年代,村集體的藥材種植所得收入也是村域經濟發展的重點。這個時期,集體企業及藥材種植等集體經濟的發展極大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曹碾村人民艱苦奮鬥、辛勤耕耘,不但解放了生產力,經濟發展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80年代,根據北七家鎮人民政府的相關政策,曹碾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到組的制度,將土地承包給村內,同時村民除農業生產收入外,開始興辦果脯廠、養雞場、養豬場,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90年代後期,村民將土地承租給外地人或外地企業,部分村民開始外出打工,個體經營戶出現,農民生活方式轉變,生活水平得到改善,收入有了顯著提高。
新世紀,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曹碾村民的生活方式不斷發生轉變,村民居住條件不斷改善和經濟收入不斷增加。2008年,曹碾開始產權制度改革。改革以村民土地作為資產投資作價入股分紅,確立了讓村民受益的原則,提高了村民自主擇業、競爭上崗的積極性。同時村委會每年均投入大量資金髮展社會事業,村內各項社會事業蓬勃發展:新型合作醫療保險覆蓋所有農村戶口村民;面向老人的養老生活補貼逐年提高;退休人員的職務津貼、農齡補貼逐步加大;面向村民子弟的從國小到大學畢業的全程教育補貼逐步提升。
如今,曹碾村環境優美,綠樹成蔭,鳥語花香;村中健身場所布局精緻,充滿詩情畫意,村民既可在此享受強身健體之樂趣,又可品味良辰美景的畫意;村中道路平坦寬敞,並有860公車經過村中,極大地便利了村民的出行。同時,村里依法實行村民自治,開展公益服務,提供便利服務,不斷滿足村民的物質和文化要求,努力建設和諧鄉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