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藝術之鄉[甘肅省通渭縣]

書畫藝術之鄉[甘肅省通渭縣]
書畫藝術之鄉[甘肅省通渭縣]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處在渭河北岸支流牛谷山中上游的通渭縣, 是東漢著名詩人秦嘉,徐淑夫婦等古代優秀人物的故里。長期以來,特別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通渭人以書畫作為表現感受的載體,城鄉村野處處散發出書畫藝術的幽香,營造出了濃烈的藝術氛圍,被人們稱為“通渭現象”。通渭人的書法作品風格多樣,蘊涵著傳統的技藝和不斷的創新意識。美術作品又有別於陝西戶縣,天津楊柳青的農民畫,風俗畫。而以地道的文人畫成其一大亮點。

簡介

1992年,通渭縣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書畫藝術之鄉”。通渭縣文化底蘊深厚。通渭民眾酷愛書畫,習字作畫蔚然成風,全縣10萬餘戶幾乎家家懸掛、收藏字畫,書畫收藏總量150萬件以上。截至2013年,全縣有畫廊260多家,從事書畫習作創作的人員3350人,有縣以上協會的創作骨幹349人,其中有國家、省級書法(美術)協會會員32人,從事書畫裝裱和經銷的人員達2000多人,年書畫交易額1000萬元以上,形成了獨特的“通渭現象”。通渭現象:即通渭民眾酷愛字畫,習字作畫、懸掛字畫、收藏字畫蔚然成風,全縣10萬餘戶幾乎家家房間懸掛字畫;通渭畫廊比其他地方相對要多,同時從事書畫創作的人員較其他地方也相對要多,在全國書畫大賽上獲獎或入展的人數也相對較多;當然在外地人眼裡最具影響力的就是1992年在中國美術館成功舉辦了“通渭縣農民書畫展”,農民辦展進中國美術館在國內實屬翎毛鳳角,當年通渭縣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書畫藝術之鄉”;還有就是去過通渭最先映入眼帘並留下深刻記憶的是書法大師沈鵬老先生題寫的“中國書畫之鄉”八個大字而矗立在廣場的巨碑。

書畫藝術

通渭境內發現的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和圖案奇特秀美的彩陶,屬“仰韶”、“齊家”文化,證明新石器時代已經有人類在這裡生息。歷史上東漢“夫妻詩人”秦嘉、徐淑,明代工部尚書趙榮、開封知府王瓚,清代四川威遠知縣李南暉、按察使牛樹梅等或以能詩擅書著稱於世,或以清廉為官流芳至今。同時,紅一方面軍在通渭榜羅召開政治局常委會議,做出了把長征的落腳點放在陝北的戰略決策。[2]

從古到今,通渭人崇尚藝術,鍾情書畫,習字作畫之風久盛不衰。全縣活躍著一支近3000人的書畫創作隊伍,有118人的344件書畫作品在國家級、省級各類大賽、展覽中獲獎。1992年“通渭縣農民書畫展覽”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受到國家領導人和書畫界同仁的普遍稱讚。全縣60名書法創作者集體創作的《江澤民同志“七一”講話書法百米長卷》作品集發行全國,並作為十六大甘肅代表團的禮物贈送給全國十六大的代表,在全國引起了強烈反響。 “家中無字畫,不是通渭人。”全縣近九萬戶人家,家家懸掛字畫,書畫收藏總量約有一百五十萬件,從宋代米芾,明代仇英、董其昌,清代冷文煒、鄭板橋、左宗棠等歷代書畫大家的真跡,到現代、當代張大千、舒同、朱乃正、溥傑等藝術名師的經典之作,縣內均有收藏。此外,與書畫相關的地方文化資源豐厚。皮影、地方小曲、剪紙、刺繡等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比較系統、完整地表現了隴東文化風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