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周柳子腔

曲周柳子腔

曲周柳子腔是曲周縣獨具特色的民間戲曲,為侯村鎮堤上村獨有。曲周柳子腔”被省政府評為河北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曲周柳子腔雖為地方小戲,但在劇情內容、唱腔念白、形體動作、音樂伴奏等方面均有其鮮明的藝術特色。


曲周縣柳子腔因屬“小戲”範疇,很少有帝王將相的朝代戲,多以生(小生、老生)、旦(花旦、青衣、老旦、彩旦)為主,輔以丑角作陪襯。劇情內容往往以家庭為背景,通過夫妻、未婚夫妻、婆媳、姑嫂、妯娌、鄰里等相互之間的恩恩怨怨,演繹悲歡離合的故事,宣傳道德倫理,宣揚傳統美德,對人們進行懲惡揚善的教化。如劇目《雷姐出氣》,演的是一位忠厚善良但性格懦弱的少婦琴姐,受到惡婆、刁姑的虐待,被休回娘家。她的堂姐疾惡如仇,勇敢潑辣,手持棒槌,趕到琴姐的婆家對惡婆刁姑進行訓誡。再如《打蠻船》,演的是一個“江南蠻子”到冀南一帶來拐賣婦女,激起民憤,人們怒砸蠻船。還有《天雷報》,演的是一個不孝之子,苛待老父親,受到天打雷劈的報應。
曲周柳子腔的唱詞和道白的顯著特點是不避俚俗,多用生動活潑的民眾語言,甚至歇後語、諺語,易懂、易學、易唱、易念。唱詞常見十字句和七字句,節奏明快,靈活順口,除老生有時用二本腔外,一般都以真聲演唱,吐字清晰省力,有事半功倍之效。根據劇中人物所處的特定情景、唱腔,分慢板、二板、快板等十幾個板式,以表達劇中人物的複雜的喜怒哀樂之情。唱腔委婉動聽,入耳入腦。柳子腔劇中的丑角占有重要的位置,慣用鄉音土語,插科打諢,幽默滑稽,為其潤色不少。其形體動作程式較少,受冀南民間舞蹈《拉花車》、《跑旱船》、《放風箏》等影響較大,自由歡快,貼近民俗風情。
曲周柳子腔屬弦索腔系,主要伴奏樂器有四胡、二胡、笙、笛等,由於演員行腔比較自由,伴奏常隨唱腔靈活變化,也就是所說的“弦包音”。
曲周柳子腔作為獨具藝術特色的稀有劇種,與武安平調永年西調同為冀南地區重要的民間文化瑰寶,具有較高的思想品位和藝術價值。保護開發“曲周柳子腔”,對於豐富民間戲曲藝術,豐富農村業餘文化生活,促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據了解,柳子腔劇種自誕生以來,老藝人編創的劇本大約有70餘部,由於年久等多種原因,有些劇本已絕跡舞台。口頭流傳下來的劇本有《田二紅開店》、《丟印》、《安兒送米》、《高奎舉跪樓》、《斷堂》、《小二堂》、《打蠻船》、《雷姐出氣》、《王林休妻》、《天雷報》、《送子》等十餘部。進入新世紀以來,由縣文化館在原有劇本基礎上創作了《挑女婿》,參加了市文藝匯演並獲優秀表演獎。2004年編創了新劇目《棒打姻緣》,也曾在全市文藝匯演中獲獎。
曲周縣柳子腔是一個傳統的地方劇種,儘管其形成時間不長,但它以一種民間文化形式存在著,為研究當時當地的民俗風情、社會背景、經濟狀況提供了實體性的資料。對曲周柳子腔這一稀有地方劇種的深入研究、保護,將為我國民間文化發展增添精彩的一筆。
近年來,由於文化娛樂呈現多樣化趨勢,曲周柳子腔劇種受到巨大衝擊,演出萎縮,甚至中斷。究其原因,有演員老化,後繼乏人等。現在柳子腔演員大多數已年過花甲,多數在70歲以上,無青年演員;劇本流失嚴重,保存不完整,部分失傳。為做好該劇種的搶救和保護工作,縣有關部門和侯村鎮做了大量的工作。縣文化主管部門成立了柳子腔劇種保護開發領導小組,組織專業人員對其進行專項調研,並籌措資金購置樂器、服裝。更可喜的是成功申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後,曲周縣加大了柳子腔的保護開發力度,制定了切實可行的保護計畫,將用五年時間,組建縣柳子腔劇團,開闢演出市場,形成一種文化產業,使曲周柳子腔再現春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