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歸

暮歸

《暮歸》是唐代詩人杜甫寫的一首古詩。

作品原文

暮歸
黃碧梧白鶴棲⑴,城上擊柝復烏啼⑵。
客子入門月皎皎⑶,誰家搗練風淒淒⑷。
南渡桂水闕舟楫⑸,北歸秦川多鼓鼙⑹。
年過半百不稱意⑺,明日看雲還杖藜⑻。

作品注釋

⑴“黃”字在此用作動詞:霜使原來的碧梧變黃。梧,梧桐。清初申涵光:黃碧白三字,看他安插頓挫之妙。此句描寫了白鶴棲息於梧桐樹上,這是常見的古人誤解。其實,鶴為水鳥,並不上樹。
⑵柝(音tuò拓),擊柝即打更。烏,烏鴉。
⑶客子:杜甫自謂。入門月皎皎,點題“暮歸”。
⑷搗:搗洗。練:白絹、白綢。搗白練是為了秋天裁製冬衣(又稱寒衣),因為古代絲織品需要經過捶搗以後才能製衣。搗洗白練,是為了使白練上面的線頭、附著物與“練”脫離,更光滑,更柔軟。
⑸桂水:今連江,一說為灕江,均在廣西。但杜甫並沒有去廣西的意願。這裡桂水應指湘水。朱鶴齡註:灕水與湘水,同出於今桂林府與安縣海陽山,漓南流而湘北流,灕水又名桂水。公時未嘗至桂林,而此又言“飄颻桂水游”(《詠懷二首·其二》),他詩又雲“桂江流向北,滿眼送波濤”(《千秋節有感二首·其二》),蓋湘水自臨桂而來,亦得稱桂水也。闕:缺。闕舟楫,並不是沒有船,而是說沒有僱船的錢,即缺舟楫之資。
⑹秦川,古地區名。今陝西、甘肅的秦嶺以北平原地一帶。這裡指長安。鼙(音pí皮),一種軍用小鼓。鼓鼙,語出《禮記·樂記》“君子聽鼓鼙之聲則,將帥之臣”。在唐詩之中常用來比喻戰爭。這裡的鼓鼙可能是指當年吐蕃入侵。五六句,是說既無法南下,也不能北上。
⑺不稱意:不如意。
⑻杖:拄(杖)。藜:用藜莖製成的手杖。看云:有希望能像雲一樣,自由地飄浮,重回故鄉的含義在內。清朝范廷謀《杜詩宜解》:瞻雲望故鄉,人情最屬無聊,公因暮,想到明日,又就明日。想其景況還是杖藜,還是看雲,到底無稱意事,無北歸時。一‘還’字,有無限惆悵,無限曲折。朱瀚《杜詩解意》:玩“還”字,則知此日亦是杖藜看雲歸也。末兩句頗似李白的著名七古“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一般認為李白該詩作於公元753年(天寶十二載)秋,距杜甫此時已經有十幾年了,所以杜甫有可能讀到過李白這首詩。

作品鑑賞

這首《暮歸》,前四句寫暮歸的景色:白鶴都已棲止在被濃霜凍黃的綠梧桐上。城頭已有打更擊柝的聲音,還有烏鴉的啼聲。寄寓在此地的客人回進家門時,月光已亮了,不知誰家婦女還在搗洗白練,風傳來悲悽的砧杵聲。“黃”字是動詞。“柝”,現代稱為“梆子”。天色晚了,城上守衛兵要打梆子警夜。唐詩中寫夜景,常有搗練、搗衣、砧杵之類的詞語。大約當時民間婦女都在晚上洗衣服,木杵捶打衣服的聲音,表現了民生困難,故詩人聽了有悲哀之感。
下半首四句也同樣轉入抒情。要想渡桂水而南行,可沒有船;要想北歸長安,路上還多兵戎。都是去不得。年紀已經五十多歲,事事不稱心,明天還只得拄著手杖出去看雲。這最後一句是描寫他旅居夔州時生活的寂寞無聊,只好每天拄杖看雲。浦起龍說;“結語見去志。”(《讀杜心解》)此評也不確。應該說第三聯見去志,結句所表現的並不是去志,而是寂寞無聊。

作者簡介

杜甫
杜甫像
712~770)字子美,詩中嘗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義)。杜審言之孫。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後期,舉進士不第。漫遊各地。公元744年(天寶三載),在洛陽與李白相識。後寓居長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貧困,逐漸接近人民,對當時生活狀況有較深的認識。及安祿山軍臨長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後逃至鳳翔,竭見肅宗,官左拾遺。長安收復後,隨肅宗還京,不久出為華州司功參軍。旋棄官居秦州,未幾,又移家成都,築草堂於浣花溪上,世稱“浣花草堂”。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參謀,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晚年舉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繼承《詩經》以來注重反映社會現實的優良文學傳統,成為古代詩歌藝術的又一高峰,對後世影響巨大。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