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陽次峰俞氏

暨陽次峰俞氏

”道光十六年(1836)版合修宗譜序說:“余觀舊譜載,宋寶慶間俞氏之七世祖觀察使帝臣公、九世祖工部侍郎涇合諸暨、蕭山、龍游、越治各派為一譜,稱于氏七星。 續修家譜識云:“宗譜之作防於永樂戊子,修於正統乙丑(1445),重修弘治之譜,合東西而一。 道光十六年(1836)合譜的規定,每16~20年為修譜期限。

暨陽次峰俞氏為諸暨次塢俞氏的舊稱。次塢俞氏本姓於,晚唐天祐三年(906),時遭五季之亂,上命抽丁征糧,天下騷然驚駭。始祖孟仁公為避亂保種,從浦江先遷至蕭山大塢(今蕭山區樓塔鎮路下院村),不久轉徙次塢,後裔支分東西二派,至2013年已有1107年歷史。
1917年版《暨陽次峰俞氏宗譜》書影

記述這一千年歷史的文獻就是《暨陽次峰俞氏宗譜》,宗譜始於何時?民國六年 (1917)版續修宗譜序說:“吾族俞氏自唐分荊,由浦江遷蕭,由蕭徙暨,至宋而朝聚七星,合三於為一譜,蒙泉公實創其始。”又據始祖七世孫、宋乾道八年(1172)進士、觀察使帝臣公記載:“公以父譜尚未告成而歿,因以奏請永牒,理宗御賜紹熙元老郇國公之家譜,而七星自此著焉。”道光十六年(1836)版合修宗譜序說:“余觀舊譜載,宋寶慶間俞氏之七世祖觀察使帝臣公、九世祖工部侍郎涇合諸暨、蕭山、龍游、越治各派為一譜,稱于氏七星。”
民國時期的次峰山水全圖

家譜屢遭兵燹,幾修幾毀,已不能確知其年代。經匡算:家譜始於宋、毀於元、修於明、盛於清。
據晚清年間編修的《暨陽儒城俞氏宗譜》記述:“明永樂八年(1410)輯譜,世次丘隴旁註每方,後又分四府君之裔東岑、高都、長潭、紫閬為西派,五府君裔黃嶺、西山、樟塢、嶺後為東派。嘉靖十八年(1539)作世系大圖。”
次峰俞氏祖居地(俞廣平攝)

道光十七年(1837)版《蕭山白燕重修宗譜》序曰:“譜牒之榮光輝百世,而惜毀於元季,則其傳幾墜,幸文一公於成化丙戍(1466)命侄周四公闕疑傳信,詳親略疏,據祖父所及知而稱述者篡修成帙。”
查宗譜行傳第129卷:十六世友41公,名士清,由天順壬午科(1462)貢士任南京鴻臚寺鳴贊,公捐資創祠,重修宗譜,大有功於宗族。
又查行傳第130卷:十八世泰46公,名本意,在隆慶三年(1569)修通族家譜。續修家譜識云:“宗譜之作防於永樂戊子,修於正統乙丑(1445),重修弘治之譜,合東西而一。”
清代是修譜的盛期,續修四府君序曰:“康熙丁卯(1687)通修族譜,吾支凡散處異地皆未確詳……。五府君二十三世孫肇祥公等,於乾隆乙丑年(1745)溯流窮源,正化補闕,纂輯成軼,布之棗梨,聊以著水源木本之義,寄承先啟後之思。”
乾隆十年(1745)肇祥公撰寫的續修家譜鏤板序曰:“我先世家譜一輯於衲齋公略而未詳,再輯於嘉靖越川公詳而未確,我先君有鑒於此,命兄肇榮搜葺成編,藏笥二十餘年,余攫其久遠而易湮,且生齒日眾,於乙丑(1745)正月查核本支新丁及婚嫁……詳載圖傳,鏤板珍藏。”
道光八年(1828)俞氏續修譜序曰:“十四世孫敬七公分居蕭山七都,敬八公分居富春小源不相往來有年,嘉慶戊辰歲(1808),其祖居次峰存事於斯,舉時有汝煌公者念切同宗,往詢其他告之以修譜之事,族人欣然樂從,曰此盛舉也。二派之譜始修。”
道光十六年(1836),二十七世孫鴻裳公(俞銶)繼嘉慶十五年(1810)續修,又創議聯譜,聚族公議,群相踴躍,因各舊譜而修葺之,聯分支別譜21部24派為一體,合成15部計130卷,第三十世字母統一為升,並從三十一世起再統一編定20個新字母,為:勤乃身之務,士懷席上真,但看貽燕翼,須用積功人。由湯金釗(1772-1856,蕭山人,嘉慶進士,歷任侍郎、尚書、太子太保)撰寫暨陽俞氏宗譜合譜序。
道光十六年(1836)合譜的規定,每16~20年為修譜期限。查現存版本,有鹹豐四年(1854)續修版;同治七年(1868)版;光緒二十四年(1898)彙纂版,該版本並撰寫藝文志20卷,記述大事、山水、地理、建築等;民國丁巳年(1917)續修版,計180卷,殘本現藏諸暨檔案館;民國癸酉年(1933)版,該版本全譜共198卷,俞汝諧(字韻琴,即俞秀松的父親)、俞乃恆主修,蔡元培戴季陶撰寫譜序,殘本現藏諸暨檔案館;民國卅七年(1948)起稿未修,唯蕭山河上鎮白燕村貽燕堂派續修之。
戴季陶撰、俞翹雲書的暨陽次峰俞氏宗譜序

2001年5月,次塢歷史文化研究會成立,截止2010年底已續修完成俞氏支譜66部。但是,由於資料、財力、人力方面等多種原因,分居於諸暨、蕭山、富陽三地的5萬餘名俞氏族親,目前尚無法統一續修大統譜,而這統譜之舉,期待俞氏後人在不久的將來能合而輯之。
大分派系圖
本族名人:俞涇(南宋工部左侍郎)、俞僩(明宣德進士)、俞韻琴俞秀松、俞乃恆、俞鳳池、俞乃大、俞爾衡俞章法、俞慈民、俞榮根等。
本族在諸暨次塢鎮境內分布於次塢新村(包括次塢、新嶺、新庵橋、大丁畈、小丁畈、八畝山)、大院裡(包括上山頭、黃嶺口)、上河、上俞、里徐塢、古竹院、大塘(包括四麵店、李三閣)、姜家塢、上蔣(包括烏鵲窠)、溪埭、珠橋(包括珠稼塢、丁橋、柳家塔)、大橋(包括明莊)、紅旗(包括擇塢、便堰灘)、凰桐等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