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泉鎮

暖泉鎮

在塞外,有一個洋溢著江南水鄉風韻的古鎮———暖泉。這裡一年四季溫泉汩汩環村繞街而過。泉水繞過元代工部尚書王敏的書院,繞過明代的西古堡城,繞過皇家敕建的華嚴寺,繞過200多處風格獨特的古寺廟、古民居、古店鋪、古城堡、古戲樓,潺潺的流水聲和著一街一河的杵衣聲,和著村婦們此起彼伏的歡笑聲,流淌過千百年。

基本信息

簡介

暖泉鎮位於河北省蔚縣境內西部,暖泉鎮交通便利,

河北省蔚縣暖泉鎮河北省蔚縣暖泉鎮
東距蔚縣城10.4公里,西距山西廣靈縣城15公里,北距下廣線二級公路4

公里,東經114026′,北緯39048′,向西3公里即是河北與山西的省界線。全鎮16個行政村,16649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342人,鎮域面積57.3平方公里。鎮區內8個行政村,10411人,居民區1.3平方公里。

暖泉鎮交通便利,東距蔚縣城10.4公里,西距山西廣靈縣城15公里,北距下廣線二級公路4公里。通訊便捷,現有固定電話用戶2370戶,移動通訊塔4 座,信號覆蓋率100%。文教衛生完善,現有中學1所,教師102人,學生860人;完全國小5所,教師133人,學生1406人;中心衛生院1處,門診 3處,衛生所17處,醫療衛生人員53人。現有鄉鎮企業263個,其中個體工商戶201戶,營業收入總額12905萬元。2004年農村經濟總收入 422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400元。暖泉鎮節日社火豐富多彩,風味小吃獨具特色,糊糊面、粉坨、豆腐乾、辣椒油、糖大餅等遠近聞名。

悠久歷史

暖泉鎮暖泉鎮古城
暖泉古鎮歷史悠久。由壺流河谷地發現的舊石器和眾多的新石器時代遺址等考古資料可以推溯,早在兩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已有人類在暖泉一帶定居生活。
有史料記載,古鎮在堯、舜時期屬冀州,商周時屬代國,戰國時期為趙、秦等國角逐之地。秦、漢、三國、兩晉時,均屬代郡,暖泉屬平舒縣治,鎮西現存高大的封土漢墓群,便埋葬著當年的官僚顯宦。唐宋時期是漢族與少數民族爭奪之地。元朝建鎮,明清時發展為“三堡、六巷、十八莊”,從此暖泉成為蔚縣西部的交通樞紐和商貿中心。

被譽為“河北民俗文化第一村”的西古堡是蔚縣乃至河北省的典型古堡,聞名遐邇的西古堡村,俗稱“寨堡”,座落於張家口市蔚縣暖泉鎮內,向西兩公里即是河北與山西的省界線。1958年成立暖泉人民公社,1984年恢復鎮建制至今。全村635戶,1629人。古堡建於明代嘉靖年間,擴建、續建於明末清初。此地集“古民宅、古寺院、古城堡、古戲樓”四大文化奇觀為一體,是古蔚州800莊堡中最為獨特,保存最為完好的一例。

文化遺存

暖泉鎮內文化遺存豐富。有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西古堡和華嚴寺,此兩處已申報為第六批國家重點文物,並通過國家文物局組織的專家評審待發布。縣級保護重點文物有暖泉書院、北官堡、漢墓群和古瓷窯4處。鎮保重點文物有朝陽樓、關聖廟、蒼竹軒古院、“九連環”套院、古花廳和古當鋪門店等6處。鎮內保存較好並有獨特風格的古寺廟、古民居、古店鋪、古城堡、古戲樓等有200餘處,其中古居民宅院180餘處。歷史文化遺存包括花燈節、打“樹花”、民間剪紙、紙雕藝術和各類社火表演等。2003年8月暖泉被河北省文聯、省民協授予“古居民俗之鄉”。古鎮名人才子層出不窮,最著名的有元朝工部尚書王敏、明朝兵部侍朗張邦齊和民國年間的古鎮文人蘇大迷等。1953年前蘇聯領袖史達林逝世,蘇大迷先生精心撰寫了一幅輓聯:“雄心蓋瀛寰 只恨未能勤內典; 藥方盈世界誰憐不早覓良醫”。此聯經蘇駐華使館轉到蘇聯國內,受到蘇聯政府嘉獎。
始建於明朝嘉靖年間,集“古城堡、古寺廟、古戲樓、古民居”四大文化景觀於一體,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民俗研究價值和建築藝術價值。西古堡、中小堡、北官堡,與現保存較為完好的老君觀涼亭書院、明洪武32年的華嚴寺以及鎮域內的壺流河水庫等諸多景點,構成了蔚縣城西一日游的基本格局。

自然條件

河北民俗文化第一村河北民俗文化第一村

暖泉鎮自然條件較好。地跨丘陵、河川,北高南低,平均海拔940米,土壤以栗鈣土為主,河灘布有草甸土和水稻土,屬東亞大陸性季風氣候中溫帶亞乾旱區,年降水量390.9毫米,平均氣溫6.50C,七月平均氣溫22.00C,一月平均氣溫-12.20C,年均有效積溫29670C。年均日照時數 2921.1小時,無霜期131天。全鎮耕地面積2285公頃。農作物以玉米、谷黍、水稻、菸葉、蔬菜為主,已形成“北林中糧南煙菜”的種植格局。
暖泉水資源豐富,水文化獨特。暖泉水之源有兩處,一為鎮中心的逢源池水,儲水量1536米3,流量為0.089米3/秒,一為華嚴寺前佛鏡之水,儲水量為 742米3,流量為0.028米3/秒。兩處泉水一年四季水溫均為160C,寒冬臘月水面積氣如蒸。

《蔚州志·渠道圖》中記載:“出城西三十里暖泉堡中,泉之源以石瓮分東西流”,又說“其水澄清如鑒,三冬不凍,故云。”“暖泉”之名正源於此。兩泉最有名者為逢源池水,泉水經東西兩龍口相向而出,環村緩流。逢源池南為涼亭書院,書院中主體建築是一座約80米2的涼亭,泉水從地下穿亭而過,亭前有一過流水井,石砌八角形,故稱八角井。“水過涼亭八角井”是蔚縣“八大勝景”之一。泉水沿環村明渠澆灌著鎮區南的數百畝菜園和稻田,最後流入鎮區東南的壺流河水庫,數九寒天暖泉水流出1.5公里內不結冰。

鎮轄區內的壺流河水庫匯水面積為1717平方公里,最大蓄水8070米3,平均水深14米,水面面積12平方公里,有效灌溉面積20萬畝,集農業灌溉、水產養殖、旅遊觀光、休閒度假為一體,景色優美宜人。

建築風格

西古堡平面呈方形,東西長260米,南北長330米,(含瓮城),總面積67300平方米,合101畝。堡牆高度8至10

米,下寬6至8米,上寬2至4米,主體為黃土夯築,九天閣、南北堡門等重要部位加寬加高,並用城牆磚里外築面。南北堡門布局對稱,各由兩座磚镟門洞及磚砌堡牆構成,镟門洞高3.5米,寬2.2米,地面用青石型材鋪成,經多年蒼桑,石板上留下了兩道很深的車轍溝。內外镟門洞之間就是著名的瓮城形制結構。這種建築起源於戰國時期,當時吳國大將伍子胥巧妙地將其駐守的蘇州盤門建成了瓮城結構,結果越國的軍隊攻破第一道城門後被圍困在一、二道城門之間,形成瓮中做鱉之勢。西古堡南北瓮城平面均為正方形,邊長約50米,兩瓮城都朝東開門,各建有堡門一座。堡門洞外上部各鑲一石匾,南堡門刻有“西古堡”、“永盛門”、“時康熙十九年”字樣,北堡門石匾字跡因破壞嚴重無法辨認。

南瓮城內的建築物較多,有寺廟殿堂樓閣74間,建築面積約1500平方米。走進南瓮城首先看到的是一座小巧精緻、飛脊斗拱、彩繪紛呈的古戲樓,戲樓寬13米,深8.5米,獨特之處是戲樓兩側各有一耳房,造型美觀大方,同時還在有限的空間增加了戲樓的使用面積,這種設計形式在蔚縣近700座古戲樓中是獨一無二的。

從戲樓西側的磚雕垂花門進入挎院,就是經省市宗教管理部門批准的佛教活動場所——地藏寺(俗稱閻王殿)。該寺分上下兩層,天井式建築,下層建有12個全磚镟窯洞,窯洞外觀為仿雲岡石窟北魏時期的造型,內部設計為陰曹地府18層地獄的布局。上層建有地藏殿、十殿閻君殿、鬼王殿觀音殿、三義廟、馬神廟以及鐘鼓樓等。這些建築布局嚴謹巧妙,磚雕木刻工藝精湛,塑像壁畫栩栩如生。出廊抱廈、曲徑通幽、在占地面積不大的空間營造了一景連一景、一幕接一幕的新奇景觀。

北瓮城的古建築物主要在堡牆上,最北端的九天閣總高16.5米,是暖泉鎮內的最高點之一。從遠處看,高大雄偉的真武廟、梓潼廟、大鐘樓就像建造在藍天白雲之上。遊人進廟須經由72級陡峭的磚台階小心登攀,使人感到如走雲梯一般。只可惜這三處古建築均在“文革”中圮毀,只留下部分遺蹟。

古式民宅

暖泉鎮暖泉鎮

西古堡南北镟門洞相距227米,形成一條主要大街,主街東西各有三條小街巷,明清時期建起的古民宅就座落在這些街巷兩側。現存古式民居院落180所,其中較大的連環套院5所(亦稱九連環院)、小巧規整的古四合院49所、有觀賞研究價值的古民房246間。這些民居全部為磚木結構,木製格窗,木雕彩繪,青條基石,白灰青磚筒瓦,房頂起脊,安制吻獸。民居窗戶都開向本院,對於巷不開窗。雖經歷幾百年的風雨侵蝕,但其粗壯厚實的木料石材,美麗精細的磚雕木刻,古樸典雅的油飾彩繪,仍顯示著當年的繁榮與風采。登上堡門樓南北俯瞰,民宅民居鱗次櫛比,高大齊整的起脊吻獸圓筒瓦屋頂爭奇鬥豔,廟宇、城樓峭拔雄勁,一派古城風韻。

居住在西古堡內的居民有243戶,719人。堡內建築規格較高的古民宅主要分布在東北、東南和西南三部分。東北部分以東、西樓房院為主,包括張家大院董家祠堂蒼竹軒等。其特點是布局嚴謹、選材考究、磚雕木刻精緻,文化氣氛較濃。近20所院落100多間房屋均有不同的磚镟門或平木門相聯相通。據說這戶張家在清朝中期出過拔貢,名聲很大。董家的祖宗董大澤家庭富有,傳說是他捐獻了一囤子黑豆建起了閻王殿。

東南部就是最負盛名的九連環院,是另一戶張家所有。這戶張家是莊戶財家,九個院落規模較大,有三處主院,一處“小自在”,還專門有碾房院、長工院、車馬院等。西南部也有一處九連環院落,民眾俗稱“西大院”,主人不詳。這處大院的特點是不但院院相通,屋屋相聯,而通街通巷的大門就有7座,只是平時根據需要只開一兩處而已。據介紹,大門多主要是舊社會為防備兵災匪患而設立的,由此可見主人的聰明才智。

文化傳承

西古堡既有保存較好的古街古院,又有獨特的歷史文化遺存。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堡內孕育了眾多的民間藝人和文化名人,培養了不少仁人志士,賢者名流。據說張姓家中曾出過郡馬、拔貢,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中有賈品山等6名青年為國捐軀。民國年間知名於蔚縣文壇的蘇大迷,1953年給史達林撰寫的輓聯,獲蘇聯政府嘉獎。同時,有大量的花燈藝人及泥木石畫等各類藝人活躍在張家口、山西、內蒙一帶。

該堡所處的自然環境優美宜人,東堡牆和南堡牆外是一片片綠油油的青菜園,河水清清,綠樹成蔭,遠處壺流河水庫碧波蕩漾,雄偉的恆山余脈高昂挺拔,綠色的植被鬱鬱蔥蔥。東北部與暖泉鎮的“水過涼亭八角井”遙相呼應。特別是經過近幾年的維護、補充和修繕,該堡古色古香的特點,吸引來大批的影視藝術家,先後有《民間戲聖》《左宗棠》《新少林寺》《不覺流水年長》等多部電影、電視劇到這裡取景拍攝。特別是中國著名影星姜文1998年執導的電影力作《鬼子來了》以該村堡做為主要場景,並且投資建造和改造了許多景點至今猶存。

發展優勢

暖泉原汁原味的明清文化吸引來姜文陳強劉蓓何冰等影視名人,先後有《鬼子來了》、《不覺流水年長》、《敵後武工隊》、《母親是條河》等10 多部電影、電視劇來此取景拍攝。全國政協常委、民俗專家馮驥才先生,國家文物局單霽翔局長及省市文物主管領導和專家曾多次來暖泉,對古鎮的文物價值給予了充分肯定。
暖泉古鎮獨特的水資源、歷史文化遺存和旅遊資源開發已引起各級領導的廣泛關注和重視。暖泉古鎮正煥發著勃勃生機。

交通

北京出發,經八達嶺高速路向北進入宣大高速,再經109國道進入蔚縣。

民俗奇觀

打樹花

打樹花打樹花

河北蔚縣暖泉鎮的打樹花,有300多年的歷史了。過去過年,有錢人放炮竹,沒錢的鐵匠就把爐里的鐵水潑在牆上,圖個好看和熱鬧,可誰想到,這火樹銀花比鞭炮禮花還要壯觀絢爛,這樣一代傳一代,打樹花的絕活就流傳了下來。
打樹花鐵水的溫度可以高達1300多攝氏度,稍不注意就會燙傷,所以打樹花的把式都是經驗豐富而且膽識過人的高手。打樹花時反穿羊皮襖、頭戴濕氈帽的藝人將廢鐵熔成的鐵水裝入特製的容器內,用在水中浸泡了3天的柳木勺子,將鐵水一勺勺潑灑在古老的城牆上,甩濺出絢麗多彩的火花。
據說,最初打樹花用的只是鐵水一種,後來發現,鐵水的“花”是紅色的,銅水的“花”是綠色的,鋁水的“花”是白色的,漸漸地,在火爐里放些銅,又放些鋁,打起的樹花就顯得五彩繽紛了。
暖泉鎮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文物古蹟眾多,是河北省唯一的一處”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歷史上交通便利,商業、手工業發達,地處蔚縣通往山西各地的交通要道,因此受古老的晉文化影響較深,逐步形成了具有暖泉特色的傳統民俗文化。

暖泉鎮內曾有3處鑄造業攤點,人們為了慶賀豐收並祈求來年風調雨順,自願捐獻廢舊生鐵,煤炭和糧倉,蔬菜等,每年元宵節連打三天樹花。表演時先將數百公斤生鐵用煉鐵爐化成鐵汁,表演者用特製勺子將鐵汁奮力潑灑在堅硬冰冷的磚堡牆上。一千多攝氏度的鐵汁炸裂後爆發出萬朵火花,猶如枝繁葉茂的樹冠而稱之“樹花”。“樹花”千姿百態,萬花奔騰。“火樹銀花不夜天”,表演藝人們的精湛技藝和勇敢精神,打樹花是一種古老而原始的焰火。它是勇敢者的遊戲,也是暖泉人的絕技。此項民俗活動全國僅此一家。表演者不但要求身強力壯,還要掌握高超的技術。這種純人工創造的火花圖案變化多端,不斷引來喝彩驚讚,這種此起彼伏的紅火氣氛高潮是其它任何社火活動無法替代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