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佛茶[植物]

普陀山佛茶[植物]
普陀山佛茶[植物]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普陀山佛茶又稱佛頂山雲霧茶,是中國綠茶類古茶品種之一。產於浙江省舟山群島中的普陀山。是一種野生茶樹,生長在海拔291米高的佛頂山上。因其最初由僧侶栽培製作,以茶供佛,故名“佛茶”。普陀山佛茶歷史悠久,早在明代志書中的就有記載,清代被列為貢品,1915年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獲獎,1979年被評為浙江省名茶之一。 普陀山佛茶色香味形俱佳,其湯色明亮,清香醇和,具有提神解乏之功效和一定的藥用價值。所以此茶備受國內外遊客的青睞。

品質特色

其成品茶,,滋味雋永,爽口宜人。普陀山種茶,約始於1000年前的唐代,其時佛教正在中國興盛起來。寺院提倡僧人種茶、制茶,並以茶供佛。僧侶圍坐品飲清茶,談論佛經,客來敬茶,並以茶酬謝施主。《普陀山志》云:雨前採制的佛茶,用當地泉水沖飲,可治肺癰、血痢。

典故文獻

普陀山佛茶文化節 普陀山佛茶文化節

相傳,唐大中十二年,日本僧人惠萼來中國留學,在朝拜五台山時得觀音聖像一尊。他準備從明州乘船回國,駛近普陀山東邊的新羅礁時,突然海上出現數百朵鐵蓮花,擋住船的去路,雖經多 方努力,鐵蓮花頂住船隻,行駛不得。惠萼和尚領會觀音不肯離開中國,於是說:“使中國眾生 無緣見佛,當以所向建立精舍”。惠萼遂舍船登岸,於此留觀音像造寺。後因《華嚴經》有善財 參觀音於普陀洛伽之說,遂稱為“普陀”。從此,普陀山成為供奉觀音的道場,俗稱"南海"。山上寺廟眾多,有普濟寺、法雨寺、長生禪院、盤陀庵、靈石庵等。山上土地歸寺廟所有,茶葉又為僧侶採制,並為寺僧祭佛和敬客之物,故曰“佛茶”。

清代地方志中關於普陀山佛茶的文字記載有很多,大致如下:

康熙《定海縣誌·物產》載:“茶,產桃花山者佳。普陀山者,可愈肺癰、血痢。然亦不甚多得”。

雍正十二年(1734),陸廷粲《續茶經·茶之出》引《普陀山志》言:“荼以白華岩頂者為佳”。

乾隆三十年(1765),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木部》引《定海縣誌》云:“定海之茶多山谷野產……五月時重抽者,曰二烏者,入藥,不可多得。治血痢肺癰。”

道光十二年(1832),秦耀曾《重修南海普陀山志》卷之一《形勝》云:“荼山,在白華頂後,自北亘西,其地最廣。中多溪澗,山上多產荼茗;僧於雨前採摘供用,可治肺癰、血痢。”卷之十二《方物》云:“荼,出白華頂後之茶山。”

光緒十一年(1885),《定海廳志》卷十四《疆域山川》云:“補陀山,在東海中,一名梅岑山……曰荼山茶。山地最廣闊,中多溪澗,產茶,因以得名……”

光緒二十四年(1899),《浙江通志》引《定海縣誌》記載:“定海之茶,多山谷野產……普陀佛茶,可愈肺癰血痢,然亦不甚多得。”

光緒二十七年(1902),高鶴年《普陀山》:“荼山,其地深廣多溪澗,山中產茶,又有茶花樹,春夏之交,若珊瑚林,曰‘茶山宿霧’。”

千百年來,觀音道場的崇高地位與獨特的海山風光,使普陀山仿佛是上天賜給人間的一方淨土。然而,普陀山並不可能遠離塵世,歷史的每一次動盪都會帶給它強烈的衝擊。明清時期,普陀山發生了幾次大的毀佛活動,佛茶自然也是飽經滄桑。明洪武年間,東南沿海地區倭寇活動十分猖獗,普陀山一度為倭寇盤踞,寺廟被占,僧人全部被驅趕出山。清朝初年,荷蘭殖民者占領台灣,還經常騷擾東南沿海地區,普陀山也經常遭到劫掠。明清兩代政府都曾經施行過嚴格的海禁政策,遣散僧侶,焚毀寺廟。海天佛國的清淨樂土成為抗倭戰爭的最前沿。直到17世紀末,清政府收復台灣,取消海禁,普陀山才再一次恢復元氣。佛茶隨普陀山佛教的興衰而起落。普陀山佛教一度遭到毀滅性的打擊,佛茶也隨之偶有中斷。

制茶工藝

普陀山茶一年僅采一季春茶,於穀雨前開園,採摘一芽一、二葉初展,經揀剔、攤放、殺青、輕揉捻、炒二青、炒三青、烘乾或輝炒乾燥等工序,其製作略同洞庭碧螺春。該茶從栽種到採制,特別注重潔淨,茶樹從不施肥,僅耕除雜草,以草當肥;對炒茶用鍋,每炒一次,須刷洗一次。

生態環境

普陀山佛茶[植物] 普陀山佛茶[植物]

普陀山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地處浙江省舟山群島,也稱“普陀島”。普陀山頂峰——佛頂山屬於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這裡冬暖夏涼,四季濕潤,土地肥沃,林木茂盛,日出之前雲霧繚繞,露珠沾潤。加之茶樹大都分布在山峰向陽面和山坳避風的地方,這為茶樹的生長提供了十分優越的自然環境。普陀佛茶位於舟山市東南部蓮花洋上的普陀山,是島嶼型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一面是群山的奇峰,一面是廣闊的沙灘,綠色的山巒叢林當中,點綴著許多金色的廟庵寺院,從空中往下看,真像一個人工精心培植的美麗“盆景”。相傳普陀山是南海觀世音修真得道的地方,山上的寺廟都以供奉觀世音為主,這是普陀山的一大特色。普陀山為丘陵性島嶼,地處中國東海之濱的東端,山丘海拔200米左右,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冬暖夏涼,四季分明,年均氣溫16.5℃,年均降水量1187毫米;山丘土壤多為紅黃壤土,腐殖豐富,土層肥厚,林木茂盛。普陀海島氣候宜人,空氣潔淨,陽光漫射,常年多霧,雲霧瀰漫,雨量充沛。島上植被茂盛,土地肥沃,茶園生態環境優良,所產茶葉品質優異。佛茶在每年清明節前後採制,取鮮葉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初展,要求“勻、整、淨、嫩”。鮮葉採回後經薄攤--殺青--揉捻--搓團--起毛和乾燥等工序製作成茶。普陀佛茶外形“似螺非螺,似眉非眉”,色澤翠綠批毫,香氣馥郁芬芳,湯色嫩綠明亮,味道清醇爽口,又因其似圓非圓的外形略像蝌蚪,故亦稱“鳳尾茶”。

茶名由來

普陀山佛茶,是中國綠茶類古茶品種之一,產於浙江省舟山群島中的普陀山。翻開普陀山佛文化與茶業史,茶葉被冠以佛名,是因為與普陀山佛教有著深厚的淵源。

首先,普陀山作為觀世音菩薩的道場,廟宇林立,極盛時擁有普濟、法雨、慧濟三大禪寺,88座庵堂,128座茅篷,號稱“五百叢林”。過去山上土地歸寺廟所有,茶葉最初由僧侶栽培製作,用以供佛和敬客,故名“佛茶”。

其次,對於普陀山佛茶的由來,民間有幾種說法也都離不開佛教。一是山上一草一木,命名都與佛教有關,佛地上所產茶葉,故名“佛茶”。二是山上僧人參禪打坐,須飲茶止困,相傳佛茶久飲可以長壽和常年不病,稱為“仙茶”。當佛教傳人中國後,普陀山自唐始成為佛教聖地,為了與佛國共依存,故將“仙茶”演變成了“佛茶”。三是普陀山僧侶們起初在誦敬拜佛之餘,採摘山周圍的野山茶,在鍋里炒製成捲曲形於茶,相互間作為一種禮品贈送。後因其香氣特別,滋味鮮醇爽口,喝入口中,給人一種飄飄欲仙的感覺,故稱它為“仙茶”。僧侶之間會友交流佛事,也喜歡用此茶招待客人,平時品飲,更是離不開一杯香氣濃醇的“仙茶”。漸漸朝香的信徒也興起以喝“仙茶”為榮事的習俗,拜佛之後不忘帶點佛茶回家供於佛像前。僧侶品茶先敬佛後敬客,又因“仙茶”產於佛國普陀山,便改之叫“佛茶”。以上各種說法內容相近,只是過程略有差異。此外,因為普陀山佛茶茶園主要分布在最高峰佛頂山一帶,頂峰濕度大而氣溫偏低,茶葉常年生長在漫漫雲海之中,故又稱“普陀山雲霧茶”、“佛頂雲霧”。佛茶的早年外形似圓非圓,似眉非眉,形似小蝌蚪,亦稱“鳳尾茶”。

發展歷程

相傳晉朝葛洪居普陀山,獨坐洞井,曾用“仙人井”水煮普陀茶,飲茶止困,通宵達旦,合藥著書。至今仙人井遺蹟尚存。普陀茶從誕生之日起,就與道教有著因緣。而“佛茶”之名則比較晚,具體年代無從考證。追溯普陀山“佛茶”的發展,大致歷經了中國盛唐以來各歷史時期。

肇始於唐

普陀山佛茶生產歷史悠久,大約始於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或五代十國時期,其時佛教正在中國興盛起來,普陀山也成為佛教聖地,山上古剎甚多,而僧人大多嗜茶,因此在寺院周圍選擇佳地,栽培茶樹。據唐人封演的《封氏聞見記》載:“學禪務於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荼。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唐代佛教的興盛使寺院經濟得到高度發展,佛茶也隨之形成一定規模。僧人利用寺院優越的自然環境,大種茶樹,佛茶由此產生。到中唐時,全國崇尚飲茶之風,佛茶也不甘落後,特別是佛教四大名山都已產生了名茶。茶供佛教徒坐禪驅睡和招待香客、遊人,在佛門中廣受歡迎,寺院僧人飲茶成風。杜牧詩寫的“今日鬢絲禪塌畔,荼煙輕揚落花風”,就生動地描寫了老僧煮茶時閒靜雅致的情景。飲茶在大小寺廟的風行,使僧人加強了對茶葉採制的研究,於是就有了歷代名山大川寺廟出名茶的現象。寺院茶在江南尤為興盛,如顧渚山貢茶院,地方長官將南朝陳時原建於武康的吉祥寺匾額移來,由寺僧負責看管,是中國貢茶與佛茶合一的最早範例。武夷岩茶,為武夷寺禪僧製作的品質最佳。君山銀針,則產於君山白鶴寺。古書記載,唐代的古寺都設有“茶堂”、“茶寮”,僧人們在其中討論佛理禪道,切磋經論,招待施主賓客,啜飲香茗。普陀山地處盛產茶葉的江南,自唐始成為佛教聖地,山僧於盛唐、中唐時種茶、飲茶自在情理之中。

初興於宋

據《普陀縣誌》記載,普陀山產茶歷史悠久,宋代已盛。宋代是中國歷史上茶文化高度發展並迅速走向成熟的重要時期,寺院茶得到極大發展。

從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開始,中央王朝開始顧及普陀山僧的吃飯問題,為表達對觀音大士的虔誠,帝王在派人朝覲之餘,還不斷地劃撥周邊田畝供僧。據史載,從宋嘉定七年(1214)到元泰定四年(1327),朝廷先後五次賜予普陀寺院官田3093畝,山l000畝。宋淳祐八年(1248),理宗又下詔免全山租役,時有常住田560畝,山l607畝。僧田供齋糧之餘,部分也用來植茶。佛茶除供佛外,少數也用來敬客。

南宋高宗紹興十八年(1148)三月十五,文學家史浩偕鄱陽程休甫游普陀,在佛寺題寫《留題寶陀禪寺碑碣》云:“紹興戊辰三月望……由沈家門泛舟,遇風掛席,俄頃至此。翌早,恭詣潮音洞,頂禮觀音大士,至則寂無所睹。炷香烹茶,但碗面浮花而已……有比丘指日:岩頂有竇,可以下嘲。攀援而上,瞻顧之際,瑞相忽現。金色照耀,眉目瞭然。二人所見不異,惟浩更睹雙齒潔白如玉。”潮音洞在海島東南紫竹林庵外,兩側崖高約10米,縱深30餘米,洞腳插海,外寬內窄,岩頂有穴,稱“天窗”,洪濤晝夜春撞,聲如轟雷,遇大風則浪花飛濺出窗,似巨鯨噴水,傳為觀音靈現處。史浩也是著名的南宋史家三相(史浩、史彌遠、史嵩之)之一,為人正直,後因在宋孝宗時期為抗金名將岳飛昭雪冤獄而名震朝野、留芳千古。史浩曾在舟山任過昌國尉,他的蹤跡被記載在數部普陀山的志書中。此次蒞山,他與友人程休甫一早到達潮音洞,洞內很冷清,沒有什麼可看的,史浩便在潮音洞炷香供茶禮佛,只見盞浮花瑞。飯後在僧人的指點下,攀上岩頂洞穴瞻顧,有幸見到了觀音大士現身。

元朝皇帝篤信佛教,普陀山作為觀音的道場,具有無上至高的地位,朝廷經常降香飯僧,割舟山本島及寧波的田山供僧。如元大德五年(1301),集賢學士張蓬山奉旨進香,賜普陀田、地、山達4000多畝。而同行者就有當時著名的書法家趙孟頫。再如皇慶二年(1313),皇太后遣使來山進香,命江浙行中書省撥鈔868錠,買田3頃賜寶陀寺等等。這些官助是歷史上普陀山佛教得以發展的重要經濟來源之一。僧田有供齋糧有供植茶,佛茶生產繼續發展。但元朝壽命很短,未曾留下史料。

彰顯於明

明神宗萬曆年問,寧紹參將侯繼高在《游補陀洛迦山記》中寫道:“又三四里,日千步沙。有僧大智,自五台山來,卓錫於此,結茅以居,日海潮庵……庵之後山頂有泉,大智命其徒貫竹引之,瀹茗味殊甘冽”。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九月十六日,明太祖朱元璋下詔廢團茶,改貢葉茶。餅茶為散形葉茶所代替,碾末而飲的唐煮宋點飲法,變成了以沸水沖泡葉茶的瀹飲法,茶的品飲藝術發生了劃時代的變化,開千古清飲之源。明人稱這種飲法,“簡便異常,天趣悉備,可謂盡茶之真味矣”,侯繼高的這段文字反映了當時普陀山寺廟中佛茶的瀹飲之法。

據明代文人李日華《紫桃軒雜綴》記述:“普陀老僧貽余小白岩荼一裹,葉有白茸,瀹之無色。徐飲覺涼透心腑。僧雲,本岩歲只五六斤,專供(觀音)大士,僧得啜者寡矣”說明普陀佛茶僅用於供佛,連和尚也大多不能享用,足見其珍貴。時有僧人釋來向雲遊普陀,在《宿白華庵訪贈朗徹禪師》一詩中寫到:“未覲慈顏禮洛伽,白華林里道人家。峭崖鑿透千年石,古樹鋤開萬丈霞。舌卷潮音談妙義,麈揮雲影笑空花。相逢洗我風塵色,夜靜燒鐺雪煮茶”。朗徹禪師用積攢的雪水為來向烹茶,也使人聯想到《紅樓夢》中妙玉以經年貯藏的梅花上掃得的雪水烹茶。當時還有許多文人雅士寫詩與白華庵主人唱和,其中一位就是著名文學家屠隆。普陀禪僧嗜飲佛茶,高雅者愛茶及壺,茶具收藏也隨之豐富。據《中國歷代宜興紫砂名家雅士年表》載,普陀山白華庵最早兩任住持昱光如曜、朗徹性珠“師徒蓄金石書畫文玩茶具而富”,尤其引人注目的是茶具。

明神宗萬曆十七年(1589),屠隆住山編纂《補陀山志》時,把庵堂中烹茶接客的茶室名之為“靜室茶煙”,列入普陀山十二景目之一,並賦詩一首:“蕭蕭古寺白煙生,童子烹荼煮石鐺。門外不知飄急雪,海天低與凍雲平。”在寺院中清淨地品味清香的熱茶,連門外的天寒地凍都忘記了,說明在當時,寺中用佛茶待客已成慣例。

貢茶於清

普陀佛茶之正式定名為貢品,則是在清朝光緒間才開始的。《普陀洛迦山志》(1999)載:“白華頂後之茶山之茶與蓮同為貢品。清光緒問,由後寺住持化聞悟稟請官廳得邀裁革”。因為過去普陀山山地產權大多歸寺院所有,清時朝廷規定普陀山各寺院庵堂負有管理茶山和採制貢茶的職責,山上從事茶葉生產的僧侶分工明確,各司其事,並規定一年只採一季頭茶,在穀雨前後,乘晴明天氣進行採摘,採下的鮮葉交至茶僧侶處,再用手工炒成“似眉非眉。似圓非圓,似螺非螺”之蝌蚪狀,選擇其中的上品貯於銀盒中,由住持入貢朝廷,供達官顯貴們享用。其餘則用中品小盒鐵聽盛裝,高價出售給香客。但還是在光緒年間,由於貢茶“歲費數百金”,法雨寺住持化聞,呈報知廳事陳公,將貢茶“裁之”,合山感德。貢茶歷史雖短,但盛名持久不衰。

民國時期,由於普陀山輪渡通航,香客及遊覽者大增,對佛茶的需求也隨之增加,從而促進了佛茶的發展。1915年普陀山佛茶榮獲巴拿馬博覽會銀獎,擴大了國際影響。

現代發展

新中國成立後,普陀山佛茶茶園擴展較大,並建立了茶場。但二十世紀60年代的文革浩劫,使普陀山又一次遭受劫難。觀音佛像幾乎百分之百被砸。寺院僧尼除四十多個老弱病殘、無家可歸者允許留居外。絕大多數僧侶被遣散回原籍勞動,許多人被迫還俗。曾有觀光者作詩云:“普陀殘破實堪驚,南海觀音只具名。妙相萬千成糞土,禪林三百剩虛楹。磐陀龜石空相對,紫竹潮音幸有聲。小佛垂眉登大殿,尼僧兀自唱淒清。”普陀山佛教遭到毀滅性的打擊,佛茶亦中斷。直到1977年浙江省提出要有計畫地恢復與發展名茶生產,將普陀山佛茶列入其中。1978年,普陀縣農林局、縣土產公司組織人員,在普陀山林場、桃花公社茅山大隊茶場恢複試制佛茶,並邀請茶學家唐力新等指導。1979年,普陀縣邀請江蘇省碧螺春名茶師來傳授技術,通過改進工藝,形成獨特的“似螺非螺、似眉非眉”的“佛茶”外形,並正式定名為“普陀佛茶”。

1980年以後,普陀山佛茶恢復生產,並開始正式對外銷售,普陀山佛茶的發展達到鼎盛。1981年即在首屆浙江名茶評定中被列為浙江省八大地方名茶之一。1983年又在浙江省名茶評比中獲省“名茶證書”。

現代的普陀山佛茶聲譽日益擴大,生產面積、產量也逐年上升。1984年只有2公頃茶園,1991年已經擴大到24公頃;1992年,茶園面積擴大到33.3公頃,佛茶產量達2800公斤,銷售市場已遍及歐洲及國內各大中城市。

普陀當地政府一直把佛茶作為效益農業的主要產業發展壯大,先後組建了普陀茶葉協會、佛茶文化研究會,還註冊了普陀佛茶的原產地證明商標,通過積極實施普陀佛茶名牌戰略,有力地推動了茶葉特色產業的發展。同時又以佛茶文化建設為載體,積極參加各類茶葉文化節、展銷會、農博會等,組建了一支專業的佛茶表演隊伍,全面推介普陀山佛茶文化,並加深對普陀山佛茶歷史、文化的專題研究,開發普陀山佛茶的文化底蘊。

品評茶詩

大圜上人惠紫萊補陀茶用山谷集中食筍韻 清 厲顎

平生嗜讀書,枵腹但貯萊。勞勞求益心,屢問市兒賣。

上人空味塵,不羨萬羊宰。掛席割雲海,衣色共難壞。

舊來包倭紙,償我清淨債。香山供高禪,詩中費姜芥。

取用及齋盂,毋乃已傷介。雷鳴候石鼎,雋永堪一嘬。

伴以梅嶺春,松濤洗余噫,景純賦已收,鴻漸經未采。

普陀佛茶 當代詩人、浙江省詩詞學會會長 戴盟

仙既可以散花,佛亦可以名茶。

一盞清茗在手,難忘普陀珞伽。

小白華山茗 汪士慎

我昔東遊渡滄海,波濤洶湧難形容,一山孤峙出鮫室,四時神颶搖危峰。峰頭有樹毓靈秀,屈乾蟠根臥雲霧。春來葉葉如槍旗,衲子提筐摘朝露。我正維舟陟翠微,東風撲面香霏霏。攀援尋到焙茶處,古洞雲窩開竹扉。老僧揖我坐憑几,自近風爐煎石隨。滿碗輕花別有春,津津舌本涼芬起。瞥眼歸來過十年,擎甌往往憶芳鮮,齒搖發白不復去,苹堂寂寞飄茶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