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宗乘之廟(小布達拉宮)

普陀宗乘之廟(小布達拉宮)

布達拉•行宮景區坐落於避暑山莊正北獅子嶺南麓,占地25.79萬平方米。景區由皇家寺廟群中的普陀宗乘之廟和須彌福壽之廟組成,兩座寺廟先後修建於1767年(乾隆三十二年),1780年(乾隆四十五年)。因仿拉薩布達拉宮和日喀則扎什倫布寺而建,俗稱小布達拉宮和班禪行宮。布達拉•行宮景區為兩座漢藏結合式寺廟,建築規模宏大,雄偉莊嚴,形成了一幅雪域高原的風情畫卷。遊覽布達拉•行宮景區,沐浴在賜壽祈福的宏偉神光之中,是對藏文化的一次全面解讀。 普陀宗乘之廟,俗稱小布達拉宮。在避暑山莊以北,“須彌福壽之廟”的西側,是一座具有特殊藝術價值的寺廟建築。全廟除主體大紅台、大白台等外,還有四十多座各式各樣的僧房佛殿白台和塔台,是承德外八廟中規模最大的一個,占地面積22萬平方米,氣勢雄偉,十分壯觀。 該廟是仿西藏拉薩布達拉宮修建的,“普陀宗乘”是藏語“布達拉”的漢譯。廟依山建造,坐北朝南,山門內是碑閣,北是五塔門,高十餘米,有拱門三個,上建紅、黃、黑、白、綠五座喇嘛塔。門北是琉璃牌坊。牌坊北地形漸高,各式白台、塔台建築因地形而散置,高低有別,變化多端。最後為雄偉高大的主體建築大紅台。大紅台的正面,下面是高達十八米的大白台,其上聳立著高達二十五米的大紅台。紅台內四周為三層群樓,中央是重檐攢尖鎏金銅瓦項的“萬法歸一”殿。清帝乾隆修建這座規模宏偉的喇嘛廟宇,是有其用意的。乾隆三十五年,是乾隆六十壽辰,乾隆三十六年是他母親八十壽辰,蒙古族又虔信黃教(喇嘛教格魯派),借蒙古、青海、新疆等地少數民族的王公、部落長來承德為他祝壽之機,利用喇嘛教,進行綏撫。須彌福壽之廟,1949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承德避暑山莊北面獅子溝南坡。這座廟自山腳順山勢向上延伸,氣勢雄偉。主體為100層高的大紅台,中央是一座重檐大殿,名妙高莊嚴殿,俗稱金瓦殿,是廟中最大的殿,殿頂用鎏金銅瓦鋪蓋,四脊上有800條金龍。大紅台東南有東紅台,西有吉祥法喜殿,為班禪寢殿,重檐歇山頂鎏金瓦頂。殿北有金賀堂和萬法宗源殿,是班禪弟子的住處。這座廟宇不僅富有高度的建築藝術和特色而且對於加強清王朝與民族之間的團結,共同抵禦殖民主義者的侵略,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政治意義和歷史作用。

布達拉•行宮景區坐落於避暑山莊正北獅子嶺南麓,占地25.79萬平方米。景區由皇家寺廟群中的普陀宗乘之廟和須彌福壽之廟組成,兩座寺廟先後修建於1767年(乾隆三十二年),1780年(乾隆四十五年)。因仿拉薩布達拉宮和日喀則扎什倫布寺而建,俗稱小布達拉宮和班禪行宮。布達拉•行宮景區為兩座漢藏結合式寺廟,建築規模宏大,雄偉莊嚴,形成了一幅雪域高原的風情畫卷。遊覽布達拉•行宮景區,沐浴在賜壽祈福的宏偉神光之中,是對藏文化的一次全面解讀。 普陀宗乘之廟,俗稱小布達拉宮。在避暑山莊以北,“須彌福壽之廟”的西側,是一座具有特殊藝術價值的寺廟建築。全廟除主體大紅台、大白台等外,還有四十多座各式各樣的僧房佛殿白台和塔台,是承德外八廟中規模最大的一個,占地面積22萬平方米,氣勢雄偉,十分壯觀。 該廟是仿西藏拉薩布達拉宮修建的,“普陀宗乘”是藏語“布達拉”的漢譯。廟依山建造,坐北朝南,山門內是碑閣,北是五塔門,高十餘米,有拱門三個,上建紅、黃、黑、白、綠五座喇嘛塔。門北是琉璃牌坊。牌坊北地形漸高,各式白台、塔台建築因地形而散置,高低有別,變化多端。最後為雄偉高大的主體建築大紅台。大紅台的正面,下面是高達十八米的大白台,其上聳立著高達二十五米的大紅台。紅台內四周為三層群樓,中央是重檐攢尖鎏金銅瓦項的“萬法歸一”殿。清帝乾隆修建這座規模宏偉的喇嘛廟宇,是有其用意的。乾隆三十五年,是乾隆六十壽辰,乾隆三十六年是他母親八十壽辰,蒙古族又虔信黃教(喇嘛教格魯派),借蒙古、青海、新疆等地少數民族的王公、部落長來承德為他祝壽之機,利用喇嘛教,進行綏撫。須彌福壽之廟,1949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承德避暑山莊北面獅子溝南坡。這座廟自山腳順山勢向上延伸,氣勢雄偉。主體為100層高的大紅台,中央是一座重檐大殿,名妙高莊嚴殿,俗稱金瓦殿,是廟中最大的殿,殿頂用鎏金銅瓦鋪蓋,四脊上有800條金龍。大紅台東南有東紅台,西有吉祥法喜殿,為班禪寢殿,重檐歇山頂鎏金瓦頂。殿北有金賀堂和萬法宗源殿,是班禪弟子的住處。這座廟宇不僅富有高度的建築藝術和特色而且對於加強清王朝與民族之間的團結,共同抵禦殖民主義者的侵略,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政治意義和歷史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