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瓦捷會戰

普瓦捷會戰

普瓦捷會戰發生在公元732年,這次會戰使阿拉伯人遭受了自進占西班牙以來最重要的失敗,並且從此喪失了北進擴張的能力,而法蘭克人則捍衛了國家的獨立與遏止了阿拉伯國家進一步擴張。

普瓦捷簡介

普瓦捷(Poitiers)位於法國中部克蘭河畔,是普瓦圖-夏朗德大區的首府和維埃納省的省會。

普瓦捷會戰普瓦捷會戰

普瓦捷所處的地理處置,使其成為歐洲古戰場之一,在此曾發生過許多重要戰役,最重要的莫過於阻遏阿拉伯人擴張的普瓦捷會戰。普瓦捷會戰發生於公元732年,這次會戰使阿拉伯人遭受了自進占西班牙以來最重大的失敗,並從此喪失了北進擴張的能力,而法蘭克人則捍衛了國家的獨立,遏止了阿拉伯國家進一步擴張。

732年,法蘭克VS阿拉伯(起因)

公元732年,查理·馬特率領的法蘭克人與阿拉伯人進行的一次會戰,史稱普瓦捷會戰或圖爾會戰。公元610年,穆罕默德在麥加城創建了伊斯蘭教。此後,穆罕默德及其後繼者在伊斯蘭教的旗幟下不僅迅速統一了四分五裂的阿拉伯地區,而且還以聖戰的名義大規模地向外擴張。公元711年,阿拉伯人在征服了整個西亞和北非地區之後,又揮渡過了地中海,滅掉西哥特王國,征服庇里牛斯半島,很快建立了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封建大帝國。隨即大馬士革的哈里發把消滅拜占庭,征服整個基督教世界,確立為自己的戰略目標。於是,哈里發蘇萊曼決定把君士坦丁堡作為第一個攻占的對象。717年8月15日,阿拉伯人的數十萬軍隊出現在君士坦丁堡的城下。但事與願違,阿拉伯人圍城十幾個月,不僅沒有攻克君士坦丁堡,而且還被“希臘火”燒成了“禿毛雞”,大敗而歸,損失慘重。拜占庭帝國皇帝李奧乘勝擴大戰果,把阿拉伯人的勢力逐出小亞細亞。阿拉伯人並未因此次挫折而放棄實施占領歐洲、把地中海變成阿拉伯內湖的戰略目標,決定採取迂迴戰術,以西班牙為基地,越過庇里牛斯山,進軍法蘭克王國,征服日耳曼世界,然後再攻下君土坦丁堡,凱鏇大馬士革。這樣,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與信奉基督教的法蘭克人之間的戰爭就不可避免了。法蘭克王國是西方基督教世界最強大的國家之一。公元715年查理·馬特繼任宮相之後,為了長治久安,進行采邑制改革,建立起一支職業性的重裝騎兵。這不僅為騎士制度奠定了基礎,而且也為擊敗阿拉伯人的侵略準備了條件。

732年,法蘭克VS阿拉伯(戰況)

731年,西班牙總督阿布德率領數萬阿拉伯軍隊踏上入侵法蘭克王國。阿拉伯軍隊主要是輕騎兵,他們行動迅速,非常強悍勇猛,因而具有巨大的威懾力量。阿拉伯人在征戰過程中,把所占領的土地歸阿拉伯哈里發的國家所有,而掠城的財物則按《古蘭經》的規定進行分配:先知及其氏族得五分之一,步兵得五分之一,騎兵得五分之三,這樣就激發了士兵發戰爭財的熱情。他們還把侵略當作聖戰,在“前面就是天堂,後面就是地獄”的戰鬥口號的鼓舞下對外進行擴張。阿布德集中他的軍隊主力從陸路向法蘭克王國腹地挺進,侵略矛頭直指波爾多。阿基坦公爵歐多與之交戰,歐多失敗,波爾多被攻占,燒殺搶掠一空。就在阿拉伯人大舉入侵法蘭克王國之時,宮相查理·馬特立即率軍南下迎擊阿拉伯人。曾鬧獨立的阿基坦公爵歐多,面對阿拉伯人的入侵只得放棄獨立,投奔查理·馬特,以便共同抵禦侵略者。為了統一行動,更有效地打擊敵人,查理·馬特特意給歐多寫了一封信,大意是,現在最好不要阻止阿拉伯人的前進,過早地發動進攻。這是因為阿拉伯人正處於狂熱之中,他們那無限的貪慾和對自己勝利的信心,促使他們鼓足了勇氣,勇氣比兵器和人數更厲害。因此,我們要忍耐,等他們滿載而歸時再攻擊他們那時他們發了財,已喪失了鬥志。我們向他們發動攻擊,肯定能取得勝利。歐多聽從了查理·馬特的指揮,沒有過早行動。查理·馬特的突然出現,使阿拉伯人大為震驚,因為他們現已掠奪了大量的財物,所有的騾馬都載滿了財物,喪失了所有機動性。為了迎擊查理•馬特的進攻,阿布德曾打算放棄這些勝利品,但他做不到這一點,這是因為他的部下不肯服從命令。公元732年10月,在對峙7天之後,兩軍在圖爾地區開始了軍事動。最初,只進行了幾次小規模的戰鬥。之後,阿布德決定向提爾斯退卻。然而,當他發現劫掠的財物還未運出戰鬥區時,遂決定停下來接受會戰。阿布德的軍隊主力是輕騎兵,慣於使用槍和劍,很少使用弓矢,也基本不穿甲冑,機動性很強,是一支純粹攻擊性的軍隊,而弱點就是不善於防禦。基於此, 無論在何種環境下,阿布德都發揮自己的優勢,把攻擊放在首位。查理•馬特的軍隊,經過軍制改革,騎兵和步兵兼而有之,騎兵是貴族化的重裝騎士部隊,他們穿著甲冑,行動雖然不如阿拉伯人的輕騎兵那樣靈活,但能攻善防,具有很強的戰鬥力,優於阿拉伯人的輕騎兵。步兵也身穿盔甲,不易受到標槍刀劍的傷害。每個步 兵還手持防盾,當他們面對騎兵進攻時,可用防盾組成銅牆鐵壁似的盾牆。步兵的武器有刀劍、匕首、標槍和兩種不同用途的戰斧,一種是舞動的,一種是投擲的, 具有很大的殺傷力,特別是對輕騎兵,能構成極大的威脅。這就是查理·馬特不急於出戰,採取先防禦後進攻戰術原因所在。他把軍佇列成一個堅強的方陣,步兵在 前,其核心是法蘭克的親信部隊,即重裝騎兵,準備迎戰。阿布德開始組織他的騎兵向法蘭克軍隊發起猛烈的衝擊,會戰開始。阿拉伯騎兵一次又一次地向法蘭克人的方陣衝擊,但絲毫沒有動搖法蘭克人的陣容。法蘭克人手臂粗壯,手掌如鐵,不僅用盾牆擋住了阿拉伯人兇猛的衝擊,而且用刀劍和戰斧砍殺了許多阿拉伯人。戰鬥進行到黃昏時分,歐多公爵率領他的阿基坦部隊加入戰鬥。他沒有參加正面進攻,而是繞過阿拉伯軍隊的側翼,向阿布德的營地發動突然襲擊,那裡堆放著搶劫來的無數財寶。阿拉伯軍人聽到營地被劫的訊息,立即退出戰鬥返回營地。但營地早已被阿基坦的軍隊占領了,他們的首領阿布德這時也成了刀下鬼。他們看到營地已丟,統帥已死,敗局已定,遂潰散而逃。這時,天已經黑暗,查理·馬特收兵回營,會戰暫停。翌日,查理•馬特又排列好他的部隊,準備抗擊阿拉伯這的新進攻。可是他的偵察部隊很快回來向他匯報說,阿拉伯人昨晚就逃之夭夭了。按道理,查理•馬特聽到敵人南逃的訊息,應當立即命令部隊追擊逃敵。但他沒有這樣做,究其原因有三個:其一,阿拉伯軍隊主要是輕騎兵,又加之是潰逃,其行進速度是相當快的,而且他們已逃跑一整夜了,行動相對遲緩的重裝騎兵去追擊,是根本追不上的。其二,阿拉伯人南逃時,把劫掠物都丟棄了,這對查理•馬特的軍人是一個極大的誘惑,他們為了發戰爭財,也就不願意去追擊逃敵了。其三,查理·馬特為了牽制歐多,在歐多的南邊保留著阿拉伯人的威脅,是比較有利的。所以,查理•馬特蒐集完戰利品之後,就回師北上了。

732年,法蘭克VS阿拉伯(結果)

普瓦捷會戰,法蘭克人只損失了1500多人,而阿拉伯人則死亡幾萬人。查理·馬特以極小的代價贏得了輝煌的勝利。公元735年,歐多去世,查理·馬特進軍阿基坦,強迫歐多的兩個兒子臣服於他。在以後的4年中,查理·馬特多次與阿拉伯人交戰,這可謂圖爾會戰的繼續。戰爭的結果,迫使阿拉伯人撤回到庇里牛斯山以南地區,伊斯蘭教徒征服歐洲,把地中海變成阿拉伯帝國內湖的陰謀終於化為泡影。

732年,法蘭克VS阿拉伯(影響)

此戰的勝利,對西歐乃至整個歐洲的歷史發展都產生了巨大影響。首先它避免了歐洲,特別是西歐被伊斯蘭化,從而使西方文化得以在基督教的外殼下 保存和發展。其次,它為查理曼帝國的誕生準備了條件。正是這次會戰的勝利,進一步提高了查理·馬特的威望,使他開創的采邑制事業得到進一步的發展,並為他的兒子矮子丕平建立加洛林王朝開拓了道路,也為他孫子查理大帝於800年建立加洛林帝國奠定了基礎。

1355年,法國VS英國(起因)

1355年,英國王之子愛德華(黑太子)的一次遠征,行程縱貫法國,從海峽一直打到地中海才轉身,身後留下一片瓦礫場和哭天搶地的孤兒寡婦。法王約翰二世固守城池,不敢迎戰,甚至在敵人到來之前主動破壞。但到了次年,愛土匪帶著搶來的大包小裹準備回“山”的時候,約翰二世最終還是頂不住國人求戰的壓力,被迫率軍來追。9月19日,雙方在普瓦捷交上了手。

1355年,法國VS英國(戰況)

愛德華的兵力在6-8千。面對3倍的法軍,他根據“照過去方針辦”的原則,排出了與在克雷西完全相同的陣勢。法國人總結了克雷西的教訓,認為戰馬在亂箭中易被大量殺傷而造成騎兵失能,而騎士們穿著厚重的板甲則能夠大大降低傷亡。於是,他們師夷制夷,效法英國人讓大部分騎兵下馬,編為三隊,跟隨最前面的少量馬隊一道腿著衝擊。但他們仍是邯鄲學步不得要領,英國騎兵下馬為的是加強步兵的防禦,而法國人卻讓他們去呼哧帶喘地穿著重甲徒步進攻;更何況,英國人的勝利主要並不是靠騎兵下馬,而是長弓在發威。

1355年,法國VS英國(結果)

這次,由愛德華率領的第一波徒步騎兵總算衝到了英軍陣前,但他們徑直衝向長矛陣,而部署在兩翼的長弓手卻給他們造成了重大的殺傷,將他們打退。第二線不戰而退,約翰二世親統三線上場。肉搏戰打得很慘烈,最後,愛德華下令弓箭手也加入格鬥,並派出預備隊迂迴到敵人的側背。法軍潰散,損失兩千多人。約翰二世本人也當了俘虜,被迫簽訂加來條約割讓阿基坦等地,並交了50萬英鎊贖身,在付清前留下兒子做人質。不料那孩子卻跑了。約翰二世委實無愧於“好人”的稱號,他主動回去向英國人自首,接著做俘虜,直到四年後去世,以自己的行動教育兒子:做人要厚道。
普瓦捷會戰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