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文化

普洱文化

普洱茶是我國十大名茶之一,原產於滇西南,是以其集散地普洱府合名的,元朝時被稱為“普茶”,在明朝萬曆年間才定名為“普洱茶”。 經歷千年的歲月流轉使“普洱茶”積澱下了無與倫比的文化寶藏,從三國時的“武侯遺種”到《紅樓夢》中的“女兒茶”,幾經滄桑輪迴,歷經風風雨雨,目睹人間百態,遺貿下悠久的歷史文化。

普洱文化定義

普洱文化是普洱茶文化為代表的普洱市文化體系的綜合體,包括普洱歷史文化、普洱茶文化、邊地各民族融合文化、綠色生態文化、北回歸線文化等多種文化的。

普洱市介紹

普洱市的由來

普洱市鳥攬圖 普洱市鳥攬圖

普洱市由思茅市於2007年更名而來。雲南省普洱市原名為雲南省思茅市。2007年年初,經國務院批准,雲南省政府正式發文:自今年4月8日起,思茅市更名為普洱市;其下轄的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同時更名為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

地理位置

普洱市位於雲南省西南部,總面積45385平方千米。總人口258萬人(2012年)。市人民政府駐普洱市北部區行政中心,距離省會昆明市570千米。郵編:665000。行政區劃代碼:532700。區號:0879。

氣候環境

普洱市曾是“茶馬古道”上的重要的驛站。由於受亞熱帶季風氣候的影響,這裡大部分地區常年無霜,是著名的普洱茶的重要產地之一,也是中國最大的產茶區之一。普洱市境內群山起伏,全區山地面積占98.3%。由於地處北回歸線附近,因此受地形、海拔影響,垂直氣候特點明顯,海拔高度在317米至3370米之間。與北美洲的古巴和中國的台灣省同處一個緯度。

管轄區域

普洱市位於雲南省西南部,轄1區9縣,全區面積44221.34平方公里,是雲南省面積最大的一個地區。東南與寮國、越南接壤,西南與緬甸比鄰,國境線長達625公里,是祖國重要的西南門戶,僅陸上邊境通道就有18個,瀾滄江、紅河、南亢河三條水道直通境外,是著名的南方絲綢之路之一。

人口民族

普洱市總人口數為237萬,其中少數民族人口達144萬,占61%。全區少數民族有36個,世代居住在這裡的有14個。主要有哈尼族、彝族、傣族、拉祜族、佤族、布朗族、瑤族等。民族風情迥異多彩。

交通情況

普洱市城區思茅區,距離省會昆明市570公里,乘飛機40分鐘即到,在昆明任一個機票代理處都可以買到票,而思茅市民航售票處就在紅旗廣場北角主街道旁。思茅機場改建後,每天都有班機,可全天候飛行。也可乘車前往,高快4小時左右就可到達。

普洱茶文化

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蜿蜒在中國西南橫斷山脈間,聯繫著內地與西藏的民間商貿往來。一千多年來,它將雲南、四川的茶葉輸送到西藏,又將雪域高原的特產運到內地,聯繫著內地與西藏的經濟文化交流。在擔負著民間運輸重任的同時,這條漫長而又艱險的古道也是各種宗教文化傳播交流的走廊。茶馬古道沿途驚心動魄的自然景觀、傳奇神秘的人文內涵,正吸引著世人越來越多的目光。

自唐以後,在雲南與西藏、印度及東南亞各國之間逐漸形成了一條以馬幫馱運雲南普洱茶的通道,堪與著名的“絲綢之路”相媲美這就是至今還有巨大的人文意義的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的源頭思茅普洱,歷史上長期為府、道、專署治地,是思普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聞名中外的普洱茶故鄉。明、清以來,普洱茶以普洱府治所生產加工集散的茶,稱普洱茶,名揚天下,香飄四海,長盛不衰。在1729年,思茅、普洱茶葉很興盛,清朝廷在思茅廳設總茶店。歷史上的普洱茶產於普洱轄區(今思茅地區、西雙版納州)思茅廳之古六大茶山,即江內的攸樂、革登、倚邦、莽枝、蠻磚,曼撒。這六大古茶山至今猶存,有的還在生產普洱茶。此外,江外勐海、瀾滄,也是普洱茶的重要產地。日今,江外的南糯山和景邁尚存千年人工栽培型古茶樹,萬畝古茶園。這些地方,以曬青毛茶為原料,經傳統加工工藝生產、加工成散茶,蒸壓成緊茶用筍葉和竹籮包裝,經茶馬古道運往內地、西藏和東南亞諸國。一時,普洱茶名震京師,馳名海外,成為藏胞日常生活之必需。清順治18年,西藏派使臣到勝州(永勝)請求,在勝州與雲南舉行茶葉貿易,獲準當年,做成生意5萬擔。清政府實行配額專賣,徵收茶捐。1744年,普洱茶被朝廷列為貢品,由思茅同知(七品官名)承辦貢茶事宜。

明清時期,茶馬古道迅速發展起來,古道的源頭以普洱、思茅兩城為中心,向東、西、南、北輻射出5條茶馬大道,往來不絕的馬幫,為普洱茶傳播輸送立下了不朽的功勳,是它們源源不斷把各茶山的茶葉馱運到思茅普洱加工製作後,又沿茶馬大道西北運銷西藏、尼泊爾、印度,南銷東南亞諸國;內銷由昆明中轉全國各地。貢茶則由官方驛道快運到北京。

茶馬古道是連線地域、民族文化的紐帶,是中土與西藏,外地商品流通、經濟交流的通道,是民族文化融匯的通道,也是一條中華民族戰勝艱難險阻,標記偉大民族精神的大道,是一條長長的民族團結和中外友誼的金橋。

五條茶馬古道主要路線是:

北道——由普洱經昆明中轉內地各省、北京,稱為“官茶大道”。

北西道——由普洱經大理、麗江、中甸進入西藏,由拉薩中轉尼泊爾 、印度等國。

南道——由普洱、思茅分為三線,即:東出越南,南出寮國,西南出緬、泰。

20世紀70年代開創了“新茶路”,入緬後經曼德勒或景棟轉運到仰光,海運到加爾各答,再陸運到西里古里——葛倫保,最後由馬幫馱運到拉薩。

思茅、普洱的古茶園,古道,馬幫,茶莊,茶廠鎖鏈構成一幅大氣磅礴以普洱茶為核心的文化長廊,留下了輝煌的畫卷,也給後人研究普洱茶文化提供了史料。

“普洱茶”飽含著深深的韻味,輻射出耐人尋味的“茶馬古道”精神。

……叮噹叮噹的馬鈴聲在古道上迴響,一長串馬幫走過吊橋,一馱馱易武正山的茶葉被馱到普洱府,再流傳到世界各地。時間在流尚,歲月在飛逝,一段段富有神奇色彩的故事遺留在彎彎曲曲的古道上。

普洱茶生長環境

普洱茶樹 普洱茶樹

瀾滄江中下游是古今普洱茶的原產地及集散地,這一帶年均溫度在17°C—22°C,年降雨量在1200-1800毫米,土壤PH值為4—6,屬亞熱帶濕潤氣候類型。在這種海拔差異大、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的地方,地傑物靈。這些優越的條件為該區種植的雲南大葉種茶創造了適宜的生長條件。

普洱茶越陳越香

普洱茶的越陳越香好比紅酒一般需要時間的洗禮與沉澱,並與其中的微生物發生氧化聚合,達到苦盡甘來的功效。

其實普洱茶越陳越香只是一個代名詞,這代名詞(越陳越香)的過程與渥堆很少有人去注意,影響普洱茶的品質最主要的還是存放的“溫度”與“濕度”及“陽光”。

在乾淨、通風、乾燥的環境裡存放的普洱茶,能舒舒服服、健健康康、快快樂樂的成長,這樣環境裡出倉的普洱茶宛如出水芙蓉、大家閨秀,它的點點滴滴無不說明它的內涵。它的回甘、回味,更恰似“回眸一笑百媚生,三千粉黛無顏色”般的韻味。

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沒有時間和空間和價值交換,怎會有越陳越香的普洱茶!

普洱民族文化

一是指地理上的,產生於普洱這塊土地上的文化;二是指主體屬性上的,居住在普洱的民族群體所創造的文化。廣義的普洱民族文化,是指普洱所有民族(包括漢族在內)創造的文化;狹義的普洱民族文化,是指普洱世居少數民族所創造的文化。

普洱民族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與其他民族文化有許多共性,並具備中華民族文化的總體特徵和基本核心。但是普洱民族文化又獨具自己的個性特徵,這是普洱文化與其他地區、其他民族文化的區別,也是它構成中華民族多元文化中一元的根據。

北回歸線文化

普洱市 墨江哈尼族自治縣位於北緯22。51~23。59,東經101。07~102。04之間,北回歸線從其縣城穿過。

報經國家批准,省政府決定在墨江縣城登高價修建了一座北回歸線標誌園, 1997年已建好,標誌園占地1500平方米,融天文、地理、植物及科普知識和園林藝術、旅遊文化為一體,以公元2038年北回歸線的位置(北緯23。26)為主軸線,截北回歸線上500米地段,間以“ 太陽之路”、“ 夸父追日”、“ 北回歸線之門”、“ 日晷廣場”、“ 春夏秋冬”等建築小品,雕塑以及主體標誌,創找了一個形象生動的空間系列,以科普博物館表達對自然、生命、陽光的理解,向人們陳述從悠悠亘古到今日文化科學發展的宇宙世界,並通過技術手段精確地展示北回歸線的地理位置及變化,使人們每年夏至均可在此“捕捉”到北回歸線的身影。

沿著北回歸線人們可順勢依山漫遊,走向大自然,融入大地的懷抱,這裡道路曲折蜿蜒,綠樹成蔭,蟬鳴林間,鳥語枝頭,園內設定有茶室、幼兒娛樂場所、休息亭、飲食部、小商品市場、綜合服務部等。遊客在欣賞建築、雕塑、園林藝術及獲得科普知識的同時,還可品嘗到普洱名茶、墨江美酒。1997年12月22日(冬至日),雲南省墨江縣舉行了“97雲南墨江——台灣嘉義北回歸線學術研討會”,北京專家、台灣學者匯聚墨江,增加了墨江北回歸線標誌園的知名度,成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單位”。

綠色生態文化

普洱是世界茶樹的起源地,是聞名遐邇的普洱茶的故鄉。在這片四萬五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群山雲集,森林蔥鬱。普洱國境線長486公里,與緬甸、寮國、越南三國接壤,奔流不息的瀾滄江從境內穿越匯入湄公河,因而形成了"一市連三國,一江通五鄰"的區位。北回歸線猶如一道穿越茫茫哀牢無量的偉大血脈,把普洱大地滋養得青翠欲滴。普洱擁有自身的特質:茶是這個城市的靈魂,綠是這片土地的神韻。奔涌的綠海,無邊的茶林,用澤被天地的蔥蘢點染出了這個空氣中飄著茶香的城市。

綠色生態是普洱聖境,走進普洱,傾聽樹木的語言。普洱市的森林覆蓋率達64.9%,城市綠化率為35%。年平均22.5攝氏度的氣溫使得這裡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這是一塊插根鋤把也能長出綠葉的土地,在這裡,660萬畝原始森林自然保護完好。浩瀚的大林莽用她那物性的博大情懷孕育出一個鮮活水靈的生態普洱。

綠色文化是普洱氣韻,走進普洱,體味古樸的民俗。千百年來,14個世居民族在這裡創造了源遠流長的文化,其間蘊藏著許多歷史斷層的生態模型。普洱茶文化、生態文化、工商文化和口岸文化都閃爍著獨特的光芒。普洱又是世界茶源、普洱茶都,境內有2700年的鎮源千家寨"世界茶王"樹,有1700多年的邦崴過渡性古茶樹,有1800多年的瀾滄景邁萬畝栽培型古茶園(已被評為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旅遊示範區)。使得中國乃至世界茶樹生長繁衍的鏈條環環緊扣,延續進化的軌跡清晰可辨。普洱又是多民族聚居的市,哈尼、彝、拉祜、傣、佤等14個世居民族至今仍保持著古樸、獨特的民風民俗,幾乎沒有人工雕琢的痕跡。

綠色食品是普洱味道,走進普洱,品嘗自然的純粹。今天的普洱既能保證經濟的自我發展,又能保證環境、資源的合理承載。工業園區遠離城市中心,沒有高污染產業,食品保持了綠色生態。充沛的雨量,四季如春的氣候,使得普洱物產豐富,不僅有原生態的水果、蔬菜、畜禽等農副產品,還有品種多樣的野菜、野果、野生菌等天然食品供人們放心選購,盡情享用。

文化專家們在普洱有這樣的感言:普洱是一個詩情的城市,是一個浪漫的地方,這種浪漫不僅體現在普洱茶中,就連空氣都洋溢著浪漫,這不是隨意可以營造出來的,這是普洱市所有的元素釀造出來的。雖然不能與普洱一生相守,但願能把普洱永駐心中!誠摯地邀請各界的朋友到普洱來,看綠海碧波的森林--養眼,聽百鳥調啾的天籟之音--悅耳,吸沁人心脾的空氣--爽心,喝越陳越香的普洱--健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