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文堂

民國20年(1931年)普文堂到鄉村食宿師範學校讀書。 普文堂與兩位教師團結友好,同心協力,把學校辦得生機盎然,學生滿堂。 1947年普文堂任拉馬底鄉副鄉長,後因故隻身逃往緬甸。

幼年喪母,幾個兄弟姊妹全靠父親1人養活。普文堂從小吃苦,與父親勞動,勤勞樸實。民國20年(1931年)普文堂到鄉村食宿師範學校讀書。由於他天賦聰穎,學習用功,學習成績優異,深得設治局長保維德器重。民國21年(1932年)保送他到大理讀書。因不習慣課程而退學回本村。年底與幾個村民結伴去緬甸挖金、做生意,後來投入駐緬英軍當兵。普文堂會說漢語、傈僳語和怒語,在緬甸又漸學會了英語、緬語和景頗語,深得英軍賞識,被英軍破格提為英軍“松保”(相當於連級軍官)。1936年得英軍許可回國探親結婚,照顧年老體弱的父親,在家勞動。每年到緬甸去向英軍領取薪金。 1937年,上帕設治局在古泉鄉設福貢省小分校,由普文堂與兩位內地來的教師一同任教。普文堂與兩位教師團結友好,同心協力,把學校辦得生機盎然,學生滿堂。當楊雨樓看到越來越多的學生走進學校讀書,很不甘心,千方百計與學校爭奪學生。洋牧師在村上貼遍洋畫,大量傳送《聖經》,並進行蠱惑宣傳說:“漢人的書不能讀,漢人的歌不能唱,讀漢人的書、唱了漢人的歌,就升不了天”等等。許多被迷惑的民眾和學生加入教會,漢語學校瀕臨垮台。對此,普文堂等同洋牧師展開了針鋒相對的鬥爭。普文堂親自用傈僳文寫了許多揭露洋牧師陰謀的標語到處張貼。並在學校教唱抗日歌曲《義勇軍進行曲》等,向民眾和學生宣傳愛國思想。普還親自到傳教士楊雨樓的家中向他提出抗議,希望他立即停止破壞學校教學活動的行為。楊雨樓不採,普文堂萬分義憤,叫了幾個學生一把火燒了木古甲洋教堂,有力地打擊了洋教士的囂張氣焰。但由於國民黨雲南政府的腐敗無能,在馬導民的抗訴下,不但不為教師們伸張正義,反而把3位愛國教師開除。兩位內地教師回家,普文堂也不得不逃往緬甸,兩年後才返回木古甲村務農。
1943年初,經福貢設治局長孫模舉薦,普文堂到雲南省政府組織前往坎底(緬甸境內)考察的第十一集團軍第二軍司令部任連級翻譯官。回國後普文堂被考察團推薦到大理軍事乾訓團學習,作為邊境抗日軍事骨幹接受培訓。1944年回到福貢,在福貢國小高級班任教。1947年普文堂任拉馬底鄉副鄉長,後因故隻身逃往緬甸。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縣人民政府認為普文堂是當地怒族中第一代知識分子,是國家的有用之才,決定派人去請他回國。1954年,普文堂在政府感召下回木古甲村,在農業社當記分員,工作積極、認真,勞動出色,深得民眾信任和喜歡。1957年被選為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政協委員。1958年被極左路線迫害身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