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哥

晨哥

晨哥,本名張雅晨。男,1953年出生,遼寧省台安縣人,當代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遼寧省作協理事。畢業於遼寧文學院,因創作成就突出留校深造。歷任部隊文工團創作員、縣文化館創作輔導員、副鎮長、鞍山市文聯創作評論部主任、秘書長、中共台安縣委副書記。

基本信息

文學成就

已經出版小說集《晨哥小說》、《晨哥中篇小說自選集》、文藝理論集《晨子談藝》、《文學師記》等文學專著。中篇小說《神曲》、《火旅》發表後,先後被《中篇小說選刊》、《中華文學選刊》轉載,並有多篇作品被選入全國各類文學叢書。中篇小說《火旅》、理論文章《現代主義藝術之我見》、《守望精神家園》等作品獲省作家協會專項獎、遼寧省文藝理論徵文一等獎。

先後出任電視連續劇《笑笑茶樓》、《城裡城外東北人》的總編劇,與他人合作的長篇電視劇《為您服務》獲全國第24屆電視劇“飛天獎”優秀作品獎。對其作品的評論見諸於《文藝報》、《文論報》、《當代作家評論》、《作家生活報》、《中國青年報》、《遼寧日報》、《遼寧文藝界》、《鴨綠江》等報刊。

並有多篇小說、報告文學被選入全國和省級出版社出版的各類叢書。

獲獎情況

小說作品多次榮獲遼寧鞍山千山文學獎。藝術理論《守望精神家園》、《現代主義藝術之我見》分別榮獲遼寧省九五年度、九六年度文藝理論作品一等獎。中篇小說《火旅》獲遼寧省作協《鴨綠江》九九年度優秀作品獎。

人物經歷

晨哥1953年出生於台安縣西佛鄉小河子村(現屬桓洞鎮)。落生不久患了臍帶風,“死了”,在準備扔掉時(遼河灘風俗:死孩子不能埋,埋了就不好托生了)卻奇蹟般地活了過來。他從小多病,長大了因為能吃,硬是吃成個1米78的大漢;有評論說他能“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差不多。從國小到文學院,他學習非常刻苦,學而優則“仕”:連選連任的學習委員,當了班長也兼著,誰也爭不去。國小時曾當過中心國小少先隊大隊長;在文學院時一面是學生一面兼著院部秘書——因為那時他就會做別人做不來或不屑做的所謂“公文”的官樣文章。 剛考上中學,“文革”來了,便回鄉務農。務農也刻苦,十六七歲,不願當半拉子(即半勞力),敢和壯勞力一樣下趟子(台安話,就是田間分壠作業,鋤草收割什麼的)。講技術:扶犁、點種、揚場、簸簸箕;講苦力:挖河、築壩、掘溝、修路,沒有沒幹過的,而且都幹得不錯,不然不能給記一等工分兒。那時生活困難,全民缺糧,吃不飽,為了吃飽飯,他十六歲時給人抬過棺材;為了多吃幾頓飽飯,一年內連續出了四次水利工:挖河修路,活兒累,但每人每天三斤水利糧,高梁米乾飯,他最多時一天吃過四十碗;修台盤公路,收工回家路過縣城,小雨加雪,又冷又餓,幾個人把剩下的三十斤高梁米賣了,下了頓館子。“東方紅飯店”,大米乾飯半斤一大碗,他吃了五碗,外加一大碗粉頭兒白菜湯,菜不夠,使勁加醬油,醬油不要錢。當時最高理想是拼個生產隊長乾乾,後來當了兵,退伍後七拐八繞,曲線救國,祖墳陡升青氣,居然熬上了廣播、電影、文化三站之長,又因為文學的造化,掛職幹了兩年新開河鎮副鎮長,三年中共台安縣委副書記。

對晨哥來說,文學是個好東西,文學使他吃飽了,吃好了,以至有點吃不動了。在父兄影響下,自幼愛好這東西,從國小到中學,作文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個別篇章被作為範文在全縣許多學校流傳。1972年入伍後即在北京鐵道兵某部文工團任創作員,除了寫歌詞、演唱材料、劇本,業餘時問還從事詩歌創作,詩作曾在《石景山文藝》、鐵道兵《志在四方》、《鐵道兵報》、《北京文藝》等報刊發表。

退伍還鄉,參加縣委學大寨工作團,下鄉包隊兩年間,創作詩歌三百餘首,部分作品發表於《民眾作品》、《鞍山日報》、《音樂生活》、《鞍山文藝》等地方報刊。80年代初調到文化館任創作輔導員,開始小說創作。短篇小說《喪禮》、《桃花雨》、《串門串到第三回》、《柳灣月》等,連續登上《鞍山文藝》、大連的《海燕》、上海的《萌芽》等文學期刊,在遼寧文壇有了些影響。於是在1984年,晨哥被作為“種子學員”步入遼寧文學院學習。遼寧文學院學業將滿的那年暑假及後來的一段時間,晨哥光著膀子,只穿一條大褲衩子,拿只小板凳,靠坐在縣糖廠東牆外的樹陰下,一鼓作氣弄出了《神曲》、《盲聖》、《清障》、《遠征軍的叛逆者》四部中篇小說,分別在《上海文學》、《春風》、《鴨綠江》、《海燕》文學期刊上頭題發表;其中《神曲》被《中篇小說選刊》選載。以當時的文學形勢,如此高密度的作品問世,實屬不易。《當代作家評論》、《作家生活報》、《遼寧日報》、《遼寧文藝界》、天津《文論報》、北京《文藝報》、《中國青年報》等報刊,紛紛載文予以評論。遼寧省作協、春風文藝出版社、《海燕》編輯部、鞍山市等單位聯合召開了為期三日的“晨哥作品研討會”。

1986年,晨哥於遼寧文學院畢業,因創作成績突出,被留在文學院創作研究室繼續深造三年。同年年底,出席了全國青年作家代表大 會,受命在會上作了題為《廢墟上的墾殖》的發言。1988年,為體驗生活,由省委宣傳部協調,回到台安縣,到新開河鎮掛任副鎮長。這期間創作的中篇小說《鬼集》、《丘八屯散板》、短篇小說《風》,先後在《春風》、《中外文學》、《上海文學》等期刊上發表,《遼寧文藝界》、《鴨綠江》等報刊載文予以評論。

1990年由春風文藝出版社出版了小說集《晨哥小說》。同年調到鞍山市文聯,此後歷任主任編輯、創評部主任、副秘書長、秘書長。

1991年,晨哥再次出席全國青年作家代表大會。這期間,創作了中篇小說《煙火》、短篇小說《沒有情況》、《秋韻》、《南邊來個野蝸業》、系列短篇《新富列傳》以及50多篇散文、隨筆、文藝理論,在《芒種》、《鴨綠江》、《滿族文學》、《北方文學》等期刊上發表。文藝理論《現代主義藝術之我見》、《守望精神家園》,分獲“遼寧省期刊文藝理論徵文”和“遼寧省民間文藝理論研討會”一等獎。

1995年開始創作堪稱中國第一部反映農村人口問題的長篇小說《天根》,歷時三載,始成力作,被人民文學出版社一眼看中,確定出版。寫作長篇期間,與人合作了百集系列電視喜劇《老婆、孩子、熱炕頭》,這部電視劇有數十人參與創作,晨哥受命領銜,寫出範本供人摩作,此劇情終拍攝四十集,晨哥所作二十集全部選人。

1998年經中共鞍山市委批准,晨哥掛任中共台安縣委副書記。同年被評為“鞍山市德藝雙馨青年文藝家”。這期間創作的三部中篇《第八個是銅像》、《火旅》、《名份》都在《鴨綠江》頭題發表,《火旅》被《中華文學選刊》選載,並獲省作協“鴨綠江”文學獎。還創作了系列隨筆《台安紀事》,在鞍山日報連載。

1999年,春風文藝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文藝理論集《晨子談藝》。

2000年末經鞍山市文聯第六次文代會選舉,並經市委批准,任鞍山市文聯副主席。

2001年末與人合作了二十四集電視連續劇《鳳凰起舞》(暫定名,同中央電視台和遼寧電視劇製作中心聯合攝製)。

回首二十年文學歷程,晨哥創作發表的文字量已逾三百萬。他的創作以小說見長,文筆犀利,充滿機鋒,思想深邃,直指人性,給人一種苦難蒼涼之感。著名文學評論家陳山(原遼寧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員,現北京電影學院教授)撰文指出:“晨哥在具體刻劃社會底層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內在衝突時,表現了一種深刻的悲劇精神。”晨哥自己在小說集《晨哥小說》的題記中曾說:“我的祖邦,倘若我的心不再流血,那時我將不再愛你!”現在他的心仍在流血,但是文筆美奐之餘,整體風格已近黑色幽默。讀他的小說,常常令人捧腹,品其內涵,卻又令人心顫。他認為:生活中每個人都是悲劇角色,人類歷史整個就是一場大悲劇;而小說的目的是讓人開心,開心的目的是為了應付沉重的悲劇生活。確切說,滲透著喜劇意味的悲劇精神,或說以喜劇手法描述悲劇故事,已成為晨哥至為堅定的追求。

家庭成員

著名作家張雅晨肖像照片 著名作家張雅晨肖像照片

晨哥,新來火小說家(1999-),1999年6月30日生。代表作有《看我初一(7)》《初一(7)足球》《來火初二(7)》《來火歷史》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