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祠聖母殿

晉祠聖母殿

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郊二十五公里處的懸瓮山麓,晉水源頭,有一片古建園林,統名“晉祠”。這裡,山環水繞,古木參天,在如畫的美景中,歷代勞動人民建築了近百座殿、堂、樓、閣、亭、台、橋、榭。在蒼鬱的樹木掩映之下,清澈見底的泉水蜿蜓穿流於祠廟殿宇之同,歷史文物與自然風景薈萃一起,使遊人目不暇接,留連忘返。晉祠聖母殿作為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和著名的旅遊勝地,常年接待著國內外成千上萬的遊客。它是現存北宋重要建築之一。1961年定為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簡介

晉祠聖母殿晉祠聖母殿模型
聖母殿建於北宋天聖年間(1023~1032),位於晉祠主軸線上,坐西朝東,重檐歇山頂。殿身面闊五間,進深四間,殿堂結構為單槽形式,即有一排內柱,殿四周有深一間的迴廊,構成下檐,即《營造法式》所載“副階周匝”的做法。為了形成一個深二間(四椽)寬闊前廊,其構架作了特殊處理:將殿下檐前廊當中三間的四道梁架加長到深二間(四椽),梁尾插到殿身單槽縫的內柱上,使殿身前檐當中三間的四柱不落地面而立在上述樑上,並把殿身正面的門窗檻牆後推到內柱之間。殿內部分深三間(六椽),上架通梁,空間完整高敞。殿柱側腳和生起顯著;檐口線從次間上翹,形成富有彈性的檐口曲線。大殿正面八根下檐柱上有木製雕龍纏繞,即 《營造法式》所載的纏柱,是現存宋代這種柱的孤例。

晉祠聖母殿始建於北魏,為紀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這裡殿宇亭台樓閣、橋樹互相映襯,山環水繞,文物薈萃,古木參天,是一處風景十分優美的古建園林,被譽為山西的“小江南”,是一處國家少有的大型祠堂式古典園林,馳名中外。尤其是侍女像、魚沼飛梁、難老泉等景點是晉祠聖母殿風景區的精華。祠內的周柏、難老泉、宋塑侍女像被譽為“晉祠聖母殿三絕”,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晉祠聖母殿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華夏文化的一顆璀璨明珠。

文物背景

晉祠聖母殿晉祠聖母殿主院
關於晉祠聖母殿的故事,說來話長,據《史記·晉世家》的記載,周武王之子成王姬誦封同母弟叔虞於唐,稱唐叔虞。叔虞的兒子燮,因境內有晉,改國號為晉。後人為了奉祀叔虞,在晉水源頭建立了祠宇,稱唐叔虞祠,也叫做晉祠。晉祠聖母殿的創建年代,現在還難以考定。最早的記載見於北魏酈道元(公元466或472?——527年)的《水經注》,書中寫道:“際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側有涼堂,結飛梁於水上。”坐時的風景文物已大有可觀,祠、堂、飛梁都已俱備了。由此可見晉祠聖母殿的歷史,即使是從北魏算起,距今也有一千好幾百年了。

歷史變遷

晉祠聖母殿晉祠聖母殿侍女石像
在漫長的歲月中,晉祠聖母殿曾經過多次修建和擴建,面貌不斷改觀。南北朝時,文宣帝高洋,推翻東魏,建立了北齊,將晉陽定為別都,於天保年間(公元550——559年)擴建晉祠,“大起樓觀,穿築池塘”。隋開皇年(公元581—600年),在祠區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唐感觀二十年(公元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晉祠,撰寫碑文《晉祠之銘並序》,並又一次進行擴建。宋太宗趙光義於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76—983年),在晉祠大興土木,修繕竣工時還刻碑記事。宋仁宗趙禎於天聖年間(公元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為汾東王,並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規模宏大的聖母殿。

自從北宋天聖年間修建了魚沼飛梁後,祠區建築布局更大為改觀。此後,鑄造鐵人,增建獻殿、鐘樓、鼓樓及水鏡台等,這樣,以聖母殿為主體的中軸線建築物就次第告成。原來居於正位的唐叔虞祠,座落在旁邊,退處於次要的位置了。

建築規劃

晉祠聖母殿晉祠聖母殿後殿
祠區內中軸線上的建築,由東向西,依次是:水鏡台、會仙橋、金人台對越坊、鐘鼓二樓、獻殿魚沼飛梁。這組建築和它北面的唐叔虞祠、昊天神祠和文昌宮,及南面的水母樓、難老泉亭及舍利生生塔等,組成了一個綜合建築群。東西一條主線上的建築,配合上南、北兩組建築,本來是不同時期搞起來的,集中在一起,卻好像都服從於一個精巧的總體設計,並不是雜亂無章地生拼硬湊的,顯得布局緊湊,既象廟觀的院落,又象皇室的宮苑,反映了中國古代芳功人民創造的匠心。

水鏡台

中軸線最前端為水鏡台,始建於明朝,是當時演戲的舞台。前部為單檐卷棚頂,後部為重檐歇山頂。除前面的較為寬敞的舞台外,其餘三面均有明朗的走廊,建築式祥別致。慈禧太后曾照原樣在頤和園修建了一座。

智伯渠

從水鏡台向西,有一條晉水的乾渠——“智伯渠”,又名海清北河。相侍春秋末期,晉國世卿智伯為了攻取趙襄子的采地,引汾、晉二水灌晉陽而開鑿此渠。後人在舊渠的基礎上加以修浚,成為灌溉田地的水渠。

金人台

通過智伯渠上的合仙橋,便是金人台。金人台呈正方形,四角各立鐵人一尊,每尊高兩米有餘。其中西南隅的一尊鑄造於北宋紹聖四年(公元1097年),經歷八百多年的雪風霜,迄今明亮不銹,生動地反映了中國勞動人民在北宋時所達到的高度冶煉和鑄造水平。穿過對越坊及鐘樓、鼓樓就到了獻殿。此殿原為陳設祭品的場所,始建於金大定八年(1168年),面寬三間,深兩間,梁架很有特色,只在四椽袱上放一層平梁,既簡單省料,又輕巧堅固。殿的四周除中間前後開門之外,均築堅厚的檻牆,上安直柵欄,使整個大殿形似涼亭,顯得格外利落空敞。獻殿於一九五五年用原料按原式樣翻修,保持了金代建築特點,是整箇中國古建中的瑰寶。

魚沼飛梁

獻殿以西,是魚沼飛梁。全沼為一方形水池,是晉水的第二泉源。池中立三十四根小八角形石柱,柱頂架斗拱和梁木承托著十字形橋面,就是飛梁。東西橋面長十九點六米,寬五米,高出地面一點三米,西端分別與獻殿和聖母殿相連線;南北橋面長十九點五米,寬三點三米,兩端下斜與地面相平。整個造型猶如展翅欲飛的大,故稱飛梁。飛梁始建年代和舊址都不詳,根據《水經注》紀載,北魏時已有飛梁之設。現存此橋,可能是北宋時與聖母及同時建造的。一九五五年曾按原樣翻修。建築結構有宋代特點,小八角石柱,復盆式蓮瓣尚有北魏遺風。這種形制奇特,造型優美的十字形橋式,雖在古籍中早有記載,古面中偶有所見,但現存實物僅此一例。它對於研究中國古代橋樑建築很有價值。

飛梁南北橋面之東,兩端各臥伏一隻宋雕石獅,造型生動。橋東月台上有鐵獅一對,神態勇猛,鑄於北宋政和八年(1118年),是中國較早的鐵鑄獅子

聖母殿主殿

晉祠聖母殿聖母殿主殿
在中軸線末端,是宏偉壯麗的聖母殿主殿。聖母殿主殿背靠懸瓮山,前臨魚沼,晉水的其他二泉——“難老”和“善利”分列左右。此殿創建於北宋天聖年間(公元1023——1032年),崇寧元年(公元1102年)重修,是現在晉祠內最為古老的建築。殿高約十九米,重檐歇山頂,面寬七間,進深六間,平面布置幾乎成方形。殿身四周圍廊,前廊進深兩間,廊下寬敞。在中國古代建築中,殿周圍廊,此為現存最早的一個實例。殿周柱子略向內傾,四根角柱顯著升高,使殿前檐曲線弧度很大。下翹的殿角與飛梁下折的兩翼相互映襯,一起一伏,一張一弛,更顯示出飛梁的巧妙和大殿的開闊。殿、橋、泉亭和沼,相互陪村,渾然一體。聖母殿採用“減柱法”營造,殿內外共減十六根柱子,以廊柱和檐柱承托殿頂屋架,因此,殿前廊和殿內十分的寬敞。“減柱法”的熟練使用。說明宋代在建築上已進一步掌握了力學原理;斗拱和柱高的比例適當,避免了隋唐建築中用料的浪費,在建築式樣上也更富於藝術性。中國的木結構建築,經歷了一個由隋唐的雄壯堅實到明清的華麗輕巧的發展地程,而宋代建築正是這個過程中的重要環節。聖母殿是宋代建築的代表作,對於研究中國宋代建築和中國建築發展史都很有價值。殿內無柱,不但增加了高大神龕中聖母的威嚴,而且為設定塑像提供了很好的條件。殿內共四十三尊泥塑彩繪人像,除龕內二小像系後補外,其餘多北宋代原塑。主像聖母,即唐叔虞和周成王的母親,周武王的妻子,姜子牙的女兒——邑姜,其塑像設在大殿正中的神龕內。其餘四十二尊侍從像對稱地分列於龕外兩側。其中宦官像五尊,著男服的女官像四尊,侍女像共三十三尊。聖母邑姜,曲膝盤坐在飾鳳頭的木靠椅上,鳳冠蟒袍,霞帔珠瓔,面目端莊,顯示了統治者的尊貴和奢華。四十二個侍從像,手中各有所奉,為帝後服種種勞役,例如侍奉文印翰墨,灑掃梳妝,奉飲食,侍起居以至奏樂歌舞等等。這些塑像造型生動,姿態自然,尤其是侍女像更是精品。宋代的藝人,滿懷同情,塑造了一群終生被幽禁深宮,失去了自由,埋葬了青春的女性。這些侍女像的肢體身材比較造度,服飾美觀大方,衣紋明快流暢。她們的年齡或任或少,身段或豐滿或苗條,面龐或圓潤或清秀,神態或幽怨或天真,一個個性格鮮明,表情自然,加之高度與真人相仿,更顯得栩栩如生。這組塑像突破了神廟建築中以塑造神佛為主的老套,真實地表現了被禁錮深宮受盡役使的侍從們的生活精神面貌,從而反映了封建社會中的一個側面。在技巧上,顯然相當準確地掌握了人體的比例和解剖關係,手法純熟,有高度的藝術表現力。它們是中國古代雕塑藝術中的珍品,在美術史上占有重要的位位。人們談到晉祠,往往總要談到這些精彩的宋塑。

老泉亭

在聖母殿南面,有一座北齊天保(公元550——559年)創建的難老泉亭,八角攢尖頂。晉水的主要源頭難老泉水從亭下石洞中滾滾流出,常年不息,晝夜不捨,故北齊時期取《詩經·魯頌》中“永錫難老”的錦句為名,稱難老泉。泉水晶瑩透明,水中濃翠的長生萍和水底五色斑瀾的石子,在陽光的映照下光彩奪目,蔚為奇觀。唐朝著名詩人李白讚美不絕,寫下了“晉祠流水如碧玉”、“微波龍鱗莎草綠”的佳句。難老泉水出自斷層岩,常年水溫保持在17攝氏度,灌溉著附近數萬畝稻田。北宋詩人范仲淹的持句:“千家灌禾稻,滿目江鄉。”“皆如晉祠下,生民無旱年。”就是詠頌晉祠聖母殿泉水的。

水母樓

晉祠聖母殿水母樓
水母樓位於難老泉亭西面,又稱水晶宮,建於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全樓分上下兩層。樓下石洞三窟,中間一窟設一尊銅鑄水母像,端坐於瓮形座位之上。樓上坐西向東設一神龕供奉水母。神龕兩側有八個侍女塑像,體態優美,衣紋飄逸,造型別致,也是難得的藝術佳品。晉祠聖母殿有名的唐碑,矗立在“貞觀寶翰”亭中。此碑的碑文是唐太宗李世民於貞觀二十年(公元646年)親自撰寫的,名為《晉祠之銘並序》。全碑共一千二百零三字,旨在通過歌頌宗周政治和唐叔虞建國的政策,以達到宣揚唐王朝的文治武功、鞏固自己政權的目的。李世民非常喜愛王羲之的墨寶,他在書法藝術上也有頗高的造詣。《晉祠之銘並序》書法飛逸灑脫,骨格雄奇,筆力遒勁。刻工以洗鍊的刀法,充分表現出原書法的神韻。“唐碑”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塊行書碑,對於研究中國的書法藝術有重要的價值。

晉祠聖母殿北側有唐叔虞祠。據酈道元《水經注》說:“沼西際山枕水有唐叔虞祠。”又北宋太平興國修晉祠碑記中描繪它“前臨曲沼”,“後擁危峰”,舊祠位置似與現在不在同一個地方。現存建築分前後兩院,頗為寬敞。前院四周有走廊,後院東西各有配殿三間,正北是唐叔虞殿。殿寬五間,進深四間,中間神龕內設唐叔虞塑像。神龕兩側有從別處移來的十二個塑像,多為女性,高度與真人相近。她仍手持琵琶三弦等不同樂器,似乎是一個較完整的樂隊。遠些塑像約為明代作品,是研究中國器樂發展和音系史的不可多得的資料。

舍利生生塔位於祠區南瑞,建於隋開皇年間,宋代重修,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重建。高三十八公尺,七屋八角,琉璃瓦頂,遠遠望去,高聳的古塔,映村著藍天白,甚是壯觀。

晉祠聖母殿的參天古樹也給人以深刻的印象,著名的有周柏隋槐。周柏相傳為西周時所植,位於聖母殿左側,樹身向南傾斜約與地面成四十度角,枝葉披覆殿宇之上。宋代文學家歐陽修贊曰:“地靈草木得余潤,鬱郁古柏含蒼煙”,九百多年前就如此讚嘆它的古老了,至今它依然蒼勁挺拔,與長流不息的維老泉水和精美的宋塑侍女像被譽為“晉祠三絕”。隋槐在關帝廟內,老枝縱橫,盤根錯節。這些古樹年代久遠,至今仍然生機勃勃,濃蔭四布。鬱鬱蒼蒼的古樹和晉水三泉相配合,使大殿樓閣掩映在濃蔭疏影,靜水急流之間,景色異常優美。

聖母侍女像

晉祠聖母殿晉祠聖母殿侍女像
聖母指周武王王后姜邑,她是姜太公的女兒、叔虞的母親,被當地人奉為晉水水神,並修建了聖母殿,供人們在天旱時前來祭祀。聖母殿中有彩繪塑像四十餘尊,均為北宋時期作品。聖母坐像居正中位置,高2.28米,鳳冠蟒袍,端莊氣派,周圍有眾多女官、侍女環繞。她們的動作姿態各不相同,神態性格都刻畫得十分生動自然,是晉祠彩塑中最出色的一組人物塑像。

在晉祠眾多的侍女像中,有一尊作品最為出色。她是年齡最小的一個,頭微微左傾,雙手放在胸前,身材窈窕,雙肩消瘦,顯得略有些單薄,頭上梳著當時流行的髮髻,面容清秀俊美,眉毛上挑,顯得小心謹慎。作品將少女初入宮幃、未諳世事和拘謹小心的神態表現得惟妙惟肖。除她之外,其他侍女有的持物而立,有的載歌載舞,有的喜形於色,有的心事重重,有的老成持重,有的天真無邪,形象性格十分豐富多彩。對於聖母殿侍女群像,作者並沒有採用通常的程式化造像方法,而是運用敏銳的觀察力,以極其樸素的寫實手法,表現了這些雖然衣食無缺,但處於被奴役地位的眾多女性的不同經歷和個性,以及她們共有的美麗、善良和尊嚴。

聖母殿內43尊彩塑是晉祠文物中的精華,亦是中國古代泥塑藝術的珍品,作品為宋代原物,迄今已有近900多年的歷史。主像聖母邑姜,頭戴鳳冠,身披蟒袍,氣宇不凡端坐於鳳椅上,雍容華貴中更顯端莊慈祥。42尊宮女宦官左右分立,排列有序,職責有別,儀表各異,逼真地反映出宮廷侍女內心世界的喜怒哀怨。其中有著男服的女官4尊,宦官像5尊,侍女像33尊。

最富生活氣息的自然是生動多姿的侍女,古代民間匠師竟能把這些失去自由、含怨求媚的侍女塑造得如此傳奇。她們手中各有所執,有的是為帝後供奉文印翰墨,有的梳裝灑掃,有的奉飲食、侍起居,有的奏樂歌舞……在神情上天真、怨抑各有不同。

斗栱

晉祠聖母殿晉祠聖母殿
出兩跳,華栱頭外延為假昂頭,殿身斗栱出三跳,為兩華栱一下昂,上加昂形耍頭。補間鋪作僅正面每間一朵,側面及背面不用。此殿是現存宋代建築中惟一用單槽副階周匝的建築,柱身側腳,生起顯著,屋頂及檐口曲線圓和,表現了典型的北宋建築風格,可視為宋式建築代表作。

聖母殿前有魚沼飛梁,是在方形水池上架設的十字形,為石柱木構梁式橋,交搭處用斗栱,其淵源可追溯到北朝,但現存的為宋代遺物。橋面石雕欄桿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重修時仿古新制的,並無遺物做依據。 飛梁之前的獻殿,是陳設祭品之所,建於金大定八年(1168)。殿面闊三間,進深二間,梁架用前後檐通梁,單檐歇山頂,兩山構造簡潔。明間前後設門,其餘都裝透空的柵欄,是四面開敞的小殿。

旅遊指南

晉祠聖母殿晉祠聖母殿龍柱
晉祠聖母殿旅遊景區距太原市較近,氣侯條件與市區接近,加上依水傍山,風景優美,是遊客避暑、觀光地。太原市通往晉祠聖母殿的8路無人售票公共汽車、8路小公共汽車,晝夜持續時間長(早6:00--晚23:00),行車間隔時間短(15--20分鐘),乘車環境舒適。晉祠聖母殿風景區食宿方便,飯店、旅館座落周圍,數十家飯店、餐館、酒家,均具有上乘的服務和可口的飯菜,且具有本地特色。尤其是“晉祠聖母殿大米”以其明晶透亮、味道純香而飲譽天下。緊靠景區的晉祠聖母殿鎮政府近幾年下工夫抓了以旅遊業為龍頭的公用設施及三業(服務、餐飲、娛樂)建設,面貌大為改觀,尤其是景區的住宿條件、通信業務、醫療保障、娛樂場所、購物環境越來越受到中外遊人的親睞。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