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江市安海鎮桐林國小

晉江市安海鎮桐林國小

晉江市安海鎮桐林國小創立於公元1908年,地處晉江市安海鎮西北隅桐林村。其前身名為啟智學校。清光緒年間(1905年),朝廷罷黜科舉,倡導新學。為順應時勢,各地新學如雨後春筍般興起。桐林鄉賢黃禹門(登龍)先生,應時而起,於1907年2月與安海旅日華僑陳清機先生等人發起創辦養正國小,並於翌年回鄉創辦鄉村學堂----啟智學校,聘請黃宗選、黃宗敏等名師執教,培養時代賢才。滄桑百年,自啟智學校後,學校先後易名為桐山國民學校、呂林完全國小、前桐中心國小、桐林中心國小、桐林國小。

基本信息

學校歷史

受古鎮文化底蘊之影響,歷來興文重教,教育事業之發展,源遠流長。 清光緒卅一年(1905 年),朝廷罷黜科舉,倡導新學。為順應時勢,各地新學如雨後春筍。桐林鄉賢黃禹門(登龍)先生,應時而起,於 1907 年2 月與安海旅日華僑陳清機先生等人發起創辦養正國小,並於翌年回鄉創辦鄉村學堂―― 啟智學校,敦聘黃宗選、黃宗敏等名師執教,培植時代賢才。 滄桑百年,自啟智學校後,學校先後易名為桐山國民學校、呂林完全國小、前桐中心國小、桐林中心國小、桐林國小。 辦學初期,學校設在村中的祠堂內,條件簡陋。然校長、教師信守有教無類,琢玉成器之范則,嚴教勤學,教學相長,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良才能人。有的參加共產黨領導的地下革命鬥爭,有的加入新四軍奔赴抗日、解放戰爭前線,為建立新中國作出貢獻,有的出洋經商,有的成了日後鄉村建設的骨幹一時間,學校聲名大振,蜚譽遐邇。至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周圍十幾個村落的學子紛紛前來就讀,除南面的前埔、林厝、鄭厝、候厝,還有東邊的東村、蓮山、洋內,西邊的西溪寮、後肖、上嶺等。那時,原有祠堂的大廳及幾間廂房已容納不了驟增的生員,只好把部分班級或依託廟宇,或借用民房,並於林厝村開設初小分班。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村里群策群力,在祠堂南面,即現在的燈光球場邊蓋起了四間土胚房教室,以解燃眉之急。即使校舍如此分散簡陋,管理諸多不便,但教風學風依然一脈相承,嚴謹井然,教學質量蒸蒸日上。 為適應辦學發展的需要,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學校又附設國中班,規模擴大。村里在村西南煙墩山邊新建了一排教室六間,國小高年級學生於 1975 年秋搬到新校區上課。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也給桐林國小的進一步發展帶來了新機。通過再三研究規劃,村里選定村東南的石榴園作為新校址,在上級政府的關心支持下,發動民眾集資辦學,經過不斷的努力與建設,才有了現在恢弘壯觀、環境優美的現代化校園。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學校創辦以來,已為家鄉培養了數以千計的莘莘學子,優秀人才可謂層出不窮。特別是解放後,不少畢業生回響黨的號召踴躍參軍,在部隊經過鍛鍊,有的當上了排、連、營乃至師、軍級幹部;還有一些畢業生奔赴祖國各地,投身社會主義建設,在地方工作的不乏科局級、處級乃至廳級領導幹部;還有一大批奮戰在教科文衛各條戰線的佼佼者及商界、企業界知名人士等社會棟樑。現具有高等教育學歷者260 多人。 近幾年來,學校先後通過省、市教育“兩基”工作、“雙高普九”、“迎督創強”、“平安校園”、“十配套”建設等評估驗收,並被評為教育“兩基”工作、少先隊工作先進單位,少先隊主題活動方案獲福建省銅牌獎。如今,學校面貌煥然一新,教學設施設備日臻完善,“十配套”齊全,“普及程度”、“師資水平”、“辦學條件”、“教育質量”等各項相關指標均達到上級主管部門的要求,辦學效益顯著,學校發展已經邁上了一個新台階。 回首學校的發展歷程,每一項進步都離不開各級黨政的關心和支持,既凝聚著村兩委、老人協會、校董會、海外僑胞及社會賢達的心血,也飽含著廣大幹部和民眾的汗水! “菁莪仰時雨,桃李報春暉”。我們堅信,有各級領導的重視和關懷,有社會各界和廣大村民的關心和支持,桐林國小全體師生將繼續在黨的教育方針指引下,在愛崗敬業、教書育人、全面發展的道路上攜手並進,走向更加輝煌燦爛的明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