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楣

晁楣

晁楣 1931年生於山東菏澤。著名版畫家。北大荒版畫開創者、組織者代表人物。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版畫家協會副主席,黑龍江省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黑龍江省美術館名譽館長,黑龍江省版畫院名譽院長、黑龍江省版畫會會長,黑龍江省文史館館員。多次擔當全國美展總評審會委員和全國版畫展評審會主任。建有“晁楣版畫藝術陳列館”“晁楣藝術館”

基本信息

人物概述

晁楣 晁楣

晁楣1931年生於山東菏澤。北大荒版畫學派開創、組織者代表人物。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949年在南京讀書時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考入第二野戰軍軍政大學,並開始從事藝術活動。1952年調至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工作。1958年轉業參加北大荒軍墾,並致力於藝術創作。1962年調至黑龍江省美術家協會任專業畫家至今。其間的1977至1979年被借調至中央美術學院任教。

晁楣現為一級美術師、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版畫家協會副主席,黑龍江省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黑龍江省美術館名譽館長,黑龍江省版畫院名譽院長、黑龍江省版畫會會長,黑龍江省文史館館員。山東省菏澤市與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分別建有以其名命名的藝術館。

藝術之旅

大道行者

晁楣 晁楣

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之前,北疆墾荒者的生存條件非常有限。在物質極度匱乏、自然與人文環境十分嚴峻的年代裡,晁楣和他的戰友們在疲憊的勞作之餘,聚於一隅,刀耕不輟。摒棄利慾投身北疆墾荒事業成為每個人自覺的選擇。品讀北大荒版畫作品,人們不能不受到感召,不能不受到震撼。一如《北大荒人的歌——北大荒版畫四十年禮讚》中所刻畫的那樣:畫面上“雪嶺,馬架,篝火,朝霞,轟鳴的機車,甦醒的荒原”令人心馳神往;“藍天,綠野,黑土,白樺,金黃的麥浪,火紅的高粱”讓人滿目生輝,給人以全新的視覺和心理感受。作品中的構圖與色彩、形象與物象,無不裹挾著甘醇濃郁的生活氣息,慨然凝聚著激情燃燒的生命能量。

餘韻瀰漫

以晁楣、張作良、張禎麒、杜鴻年等為代表的老一輩北大荒版畫家,以及其後由郝伯義帶領的中青年版畫創作集群,與時俱進,繼往開來,以自己特定的審美體驗,真切地展示了那方黑土的廣袤與富饒、黑土英魂的偉岸與崇高,凸現出茫茫雪原上各個時期墾荒者、建設者們的生活、命運與心聲。北大荒版畫家以其獨領風騷的藝術語言形象地鑄就了屯墾戍邊的英雄史詩,也鑄就了許許多多後來者的北大荒情結。

藝術特色

浪漫情懷

晁楣 晁楣

縱觀晁楣的版畫作品,無論是早期《荒原春夜》《第一道腳印》《黑土草原》《北方的早晨》《麥收序曲》《收穫時節》《北方九月》的“寫實”風格,還是中後期《紅裝素裹》《北陲屏障》《新墾地》《長河行》《新居》《鄉水吟》《松谷》《路漫漫》《雲與影》《天地間》《綠風》的“寫意”旨趣,都達到了虛實相生的靈動境界,蘊積著形神畢肖的美學內涵。關於晁楣作品的風格特徵與藝術成就,版畫界、美術理論界已有深入、充分的研討和全面、中肯的評價。以晁楣為代表的北大荒版畫家們融會高尚理想與浪漫情懷,秉持專注探索和大膽創新,開掘出以大面積、多版次套印為特徵、以色彩為重要造型手段的全新章法,締結了傳統版畫前所未有的造型法則,為中國當代版畫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寶貴的貢獻。

雄渾詩意

從造型語言運用和形式與內涵相生的角度觀察,晁楣作品給人最深刻的印象是:大氣的構圖、概括的肌理、遒勁的刀法、生動的色彩,構成了有張力,有節奏,有錚錚風骨,有款款韻致的極具形式美感的視覺圖式,塑造了有雄渾剛健,有沉穩端莊,有簡約凝練,有清雅俊秀,有大江東去般曠達豪邁,有峨冠博帶般正氣堂堂的精神意象,給人以或潤澤,或疏秀,或酣暢淋漓,或蒼茫渾厚的極富文化內涵的審美愉悅。

天高地闊

晁楣 晁楣

捧讀晁楣的畫集和文集,如坐春風,如履巨川,如同徜徉於天高地闊、風清水朗的精神家園。人們從他泱泱大作中讀出的,是他情感與抱負的喧騰和宣洩,是他人格與心靈的外化與詩化,能夠悠然心會地體味他的境界和修養,感同身受地認知他的品格與胸襟。透過這些扛鼎之作,人們可以感知:從努力進行藝術實踐,不斷錘鍊和豐富版畫創作語彙,到勇於探索藝術規律,創造出屬於自己、也屬於時代和民族的表現語言,直到不為技法所累,完全自由地鋪陳其個性化的藝術主張,這是晁楣苦心孤詣、鍥而不捨,經過長期的生活和藝術積澱,以至隨心所欲,臻於化境的顯著標誌。

藝術成就

畫派領軍

晁楣 晁楣

晁楣是北大荒版畫的開創者和卓越代表之一,也是中國當代版畫藝術領域一位重要的代表性人物。從1958年到2008年,北大荒版畫學派薪火相傳,走過了半個世紀的光輝歷程。2009年,蔚為大觀的六卷集《晁楣藝術》出版。通過集結和梳理晁楣有代表性的經典繪畫和文論作品,比較全面地反映了各個歷史時期及不同藝術領域裡形成的審美思想、創作取向、風格特徵與藝術成就,為鑑賞和解讀作為中國當代版畫重要流派之一的北大荒版畫乃至黑龍江當代美術創作的人文精神內涵和藝術語言風貌,提供了比較完整的範例,具有很高的文化內涵、學術品位、美學價值與文化傳承價值,應該可以成為中國當代版畫的文獻性著作和歷史性典籍。

榮譽獎項

晁楣多次擔當全國美展總評審會委員和全國版畫展評審會主任。作品曾赴60多個國家和地區展出,有300餘幅作品被國內、外美術館和博物館等藝術機構收藏。

·美國密執安州藝術交流突出成果獎

晁楣 晁楣

·日本日中藝術交流中心貢獻金獎

·黑龍江中華文化發展終身成就獎

·全國美展金、銀等多項大獎

·中國2006年度造型藝術成就獎

·優秀中青年專家特殊貢獻獎

·新中國成立60年感動龍江人物獎

·黑龍江省首屆文藝終身成就獎

·黑龍江中華文化發展終身成就獎

代表作品

晁楣 晁楣

·《第一道腳印》

·《北方九月》

·《紅妝素裹》

·《松谷》

·《路漫漫》

·《地久天長》

藝術建館

·“晁楣版畫藝術陳列館”(山東省菏澤市)

·“晁楣藝術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

著作

出版《晁楣作品選集》、《晁楣版畫》、《畫境中的審美軌道》、《畫內畫外》等。

晁楣作品選集 晁楣作品選集
晁楣 晁楣
晁楣 晁楣

藝術評價

語境的升華

晁楣 晁楣

晁楣是高產畫家,作品成功率極高,他的版畫如同一部北大荒畫派發展的史詩。他不拘泥於成功的思維模式,他認為:不重複自己同不因襲別人一樣重要。因此他在藝術人生旅途中總是顯示出旺盛創造力,總是不斷超越自己過去創造的境界。其藝術語境的轉變和升華的痕跡明晰可見。1958年晁楣在墾區的第一副創作版畫《荒原春夜》屬於激情的醞釀和萌芽期,1960年《第一道腳印》在意境上的一點通,成功為自己,也為北大荒畫派在人們心中留下了第一道深深的痕跡,1964年《北方九月》是晁楣和他所代表的北大荒畫派在套色版畫創作上的極大突破。接下來的文化革命大背景里,晁楣也不能倖免,自由的藝術創作被嚴重干擾了。1975年《紅裝素裹》白雪和青松,掩映下紅色的車群和1978年《北陲屏障》主要物體是參天的松樹下,騎著駿馬巡邏保家衛國的戰士,都以畫龍點睛的方式流露那個時期特有的激情。1979年的兩幅佳作《春醒》和《長河行》開始引發哲學思考的了。單純的激情開始回落社會理性,畫家開始關注人自身和心靈。這似乎是他藝術語境轉換的一個路標。此後八十年代,他一直注重意境的開掘,情感的抒發,簡練之中力求意境深邃,內涵豐富,凸顯大家風範。

心靈的淨化

晁楣 晁楣

生活簡樸隨意恰是不斷追求內在意境的結果。作為藝術家,他堅守的是充實的人生。而這種追求又會淨化心靈,把人的靈魂帶到忘我而自由的境界,孤傲而激情滿懷。國畫家們喜歡畫“梅、蘭、竹、菊”,以借物喻志,而晁楣的畫,本來就開闊挺拔,展現曠野大自然之壯美,所以看他的板畫,能讓人心魄為之一動,而且越細細研究越覺得耐人尋味。他自己也說:“人有人格,畫有畫格。”《北陲屏障》主要物體是參天的松樹,《不速之客》占大幅畫面的也是松樹,1980年的《雪松》,只有雪松樹,和大面積的黑夜。1982年《秋歌》,1983年的《傲雪》,1986年的《留君不住》,明顯的吸收了國畫構圖技法。而且這些畫應該是晁楣內在追求和人格志趣的體現。越到後來他的作品越注重理論的指引,越來越注重意蘊的深刻和語言的凝鍊。晁楣提出:“藝術創作是藝術家心靈的外化,要營造藝術精品,首先需要藝術家自身心靈的淨化和升華。”

1988年《歸宿》、1990年《晚晴》、1992年《松之魂》等作品對故土和往昔的依戀。充滿人生的情感。色彩明快單純,形式簡約但內涵神秘而悠久,通過心靈與外物直接對話,“實現心靈的物化和物的心靈化。”作品不再重在情感抒發,而導入宗教般的寧靜與哲學意味的思考。2000年他的套色木版畫《天柱》,風起雲湧,雪松沖天而立,意境宏大,再讓人感受到北大荒版畫中流砥柱的撼人心魄的力量。

晁楣的每一次創作風格的變化,藝術語境的轉換,都是對審美的和版畫發展的貢獻,更是內在自我的擴大,藝術語境的再次提升。他鍥而不捨的精神加之他的機敏和才氣,獨特體驗、感受和發現是成就他意境的基礎。他有著高尚且不斷提升的獨立人格、宏闊且不斷拓寬的文化胸襟、較高且一直自我超越的專業品位和精到的藝術技巧。他藝術語境的升華,有許多不可或缺的泉源。主要歸納為四條。這四條互相穿插,綜合作用構成了北大荒版畫最優秀的代表普通而健全的人格。

人文情懷

大家氣象

晁楣 晁楣

晁楣在他的《人生感言》一文中寫道,“有人說,人生有三個因素決定成材的狀況:天才、機遇、勤奮。我以為,天才是上天恩賜,無法自定;機遇不隨個人意願,不能強求;只有勤奮全屬自己把握,在勤奮實踐中還可啟蒙智慧,善待機遇。”而我們要說,60年的歷史已經證明:晁楣志向高遠、視野開闊,學養深厚、創作勤奮,加之心胸磊落、氣度從容,行止穩健、性情灑脫,方能成功地引領北大荒版畫自成體系的語言、圖式、法度框架和性格風範,同時也成就了其作品廣大精微的不凡氣質與縱橫四海的大家氣象。

據德遊藝

晁楣 晁楣

橫渠曾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之言;《論語·述而》有“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之論。這是儒者的襟懷、器識與宏願,也應該成為中國文化人的職業操守和精神追求。為人民而藝術,為時代而鼓呼,當是今日中國美術家的人間正道;以貼近生活為支點,以社會進步為己任,則是通往藝術之巔的康莊大道。晁楣以其60載服務人民的藝術生涯,堅忍跋涉的藝術道路,噴珠濺玉的藝術成就,卓爾不群的藝術品格向世人詮釋:他是有志於道的畫家,是有據於德的學者,是有依於仁的戰士,是永不倦怠的行者。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