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和史的證言:戰時體制下的日本文學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圖書信息

出版社: 吉林大學出版社; 第1版 (2009年6月1日)
平裝: 249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32
ISBN: 9787560145051
條形碼: 9787560145051
尺寸: 20.6 x 14.6 x 1.4 cm
重量: 322 g

作者簡介

胡連成,1962年生。北京大學歷史學博士,華僑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近現代中日關係史、近現代日本文學史。 1999年7月~2000年7月,任日本東京大學客座研究員;2003年7月~2004年7月,任日本國際交流基金特別研究員兼東京大學客座研究員。 已出版專著:《走向西洋——近代中日兩國官派歐美留學之比較研究(1862-1 912)》(吉林大學出版社,2007年3月):已出版譯著:《明治前期日中關係史研究》([日]法政大學名譽教授安岡昭男著,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編譯叢刊》12,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

內容簡介

《昭和史的證言:戰時體制下的日本文學》講述了:戰後60年來,包括中國人民在內的亞洲各國人民對於日本軍國主義發動的侵略戰爭給各國人民造成的深重災難,對於日本軍國主義勢力和法西斯勢力策劃戰爭和推動戰爭的狀況,已經進行了很多揭露和批判。但遺憾的是,對於包括文學家在內的日本國內支持戰爭的民眾勢力,卻沒有進行充分的揭露和批判,這種狀況亟需改變。《昭和史的證言:戰時體制下的日本文學》的工作,就是改變這種狀況的努力之一。
《昭和史的證言:戰時體制下的日本文學》的目的在於,揭示日本文學家在戰時體制下全面或部分地協助日本軍國主義發動的侵略戰爭的事實,促使人們對於目前日本國內潛在的軍國主義勢力和極少數猖獗的右翼勢力保持警惕。《昭和史的證言:戰時體制下的日本文學》對於戰時體制下文學家這一群體的戰爭協力行為持批判態度,但這並不意味著,《昭和史的證言:戰時體制下的日本文學》一味地糾纏文學家的戰爭責任和戰後責任。《昭和史的證言:戰時體制下的日本文學》的終極目的在於,深刻反思歷史,以史為鑑,反對戰爭,捍衛和平。

目錄


緒論1 關於戰爭責任的極少數與絕大多數問題
緒論2 本課題的研究現狀和選題意義
第一章 非常時期、準戰時體制、戰時體制與日本文學
第一節 非常時期、準戰時體制、戰時體制及其核心意識形態:軍國主義一
一、關於非常時期、準戰時體制、戰時體制的分期問題
二、關於軍國主義
第二節 日本軍國主義對國民的思想控制不斷加強
第二章 九一八事變後的日本文學狀況(1931-—1937)
第一節 九一八事變與日本文學
第二節 非常時期的無產階級文學運動
第三節 昭和八年:“轉向的季節 ”的來臨
第四節 “反動的收穫期”——另一種“文藝復興”
第三章 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之後的文學狀況 (1937—1941)
第一節 戰時體制與日本文學
第二節 戰爭文學的“赫赫戰果”
一、戰爭文學第一篇:種山潤的《戰場》
二、“戰地報告文學”第一篇:林房雄的《上海戰線》
第三節 戰時文壇的倒霉蛋和幸運兒——石川達三與火野葦平的場合
一、倒霉蛋石川達三及其《活著的士兵》
二、幸運兒火野葦平及其《麥子與士兵》
第四節 筆桿子部隊
一、文壇霸主菊池寬
二、“筆桿子部隊”的“輝煌戰果”
第五節 爭先恐後——御用文學團體紛紛成立
第六節 戰爭期間的醜陋表演——狂熱的詩人們
一、反戰詩人與天皇制國家權力的不對稱較量
二、御用詩人為侵略戰爭大唱讚歌
第四章 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之後的文學狀況(1941—1945)
第一節 文學家的12月8日
第二節 “文壇的解消”——日本文學報國會的成立及其活動
第三節 戰時文學的越境——3次大東亞文學者大會的召開
第四節 軍國末日——文學的非文學狀況
第五章 文學家的戰爭責任與戰後責任
第一節 文學家的戰爭責任
第二節 文學家的戰後責任
結語 歷史記憶的選擇性失憶
參考文獻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