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曲:蕭紅詩文

春曲:蕭紅詩文

《春曲:蕭紅詩文》在篇目的選擇上,側重早期和新發現的佚文,以區別以往的其他選本,而且這些一直被忽略與淹沒的作品,會帶給熱愛她的讀者新鮮的閱讀快感,特別是早期的小說,雖然稚嫩,但是感覺的鮮活,可能更適合少年讀者的欣賞要求。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春曲:蕭紅詩文》是以文體的儘可能全為基本的編輯體例,除了戲劇沒有收入以外,幾乎涵蓋了她所有的文體,小說有短篇、中篇與長篇;散文包括書評;此外還有書信、日記等,為的是讓讀者能夠了解一個儘可能全面的蕭紅。

作者簡介

蕭紅(19111942),現代著名女作家,黑龍江呼蘭人。1950年因抗婚離家出走,後就讀於北平女子師範大學附中。1932年回哈爾濱開始寫作。1935年自費出版與蕭軍合著的小說、散文集《跋涉》。1954年寫作小說《生死場》,在30年代文壇嶄露頭角。這一時期蕭紅還寫了大量的短篇小說和散文,結集出版了《商市街》《橋》。1936年秋去日本養病,翌年返回上海,寫下具有獨特藝術風格的長篇小說《呼蘭河傳》,被茅盾稱為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淒婉的歌謠”。1940年蕭紅流亡香港,直到病逝。在短短8年的創作生涯中,蕭紅留下60萬字的文學財富,她的作品鄉土氣息濃烈,敘事風格細膩深刻、委婉動人,尤其在小說文體上作出很大的創新。

媒體推薦

“向這‘溫暖’和‘愛’的方面,懷著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蕭紅
蕭紅是三十年代的文學洛神。她是“詩之小說”的作家,以“翩若驚鴻,婉若游龍”的筆致,牽引小說藝術輕疾柔美地翱翔於散文和詩的天地。
——楊義

圖書目錄

永不隕落的文學星辰——序《經典蕭紅》
詩歌
春曲
苦杯
拜墓
幻覺
沙粒
一粒土泥
散文
棄兒
小黑狗
中秋節
破落之街
夏夜
蹲在洋車上
鍍金的學說
過夜
雪天
提籃者

搬家
最末的一塊木拌
黑列巴和白鹽
度日
飛雪
當鋪

廣告員的夢想
牽牛房
十元鈔票
同命運的小魚
幾個歡快的日子
女教師
小偷車夫和老頭
公園
夏夜
家庭教師是強盜
冊子
劇團
又是冬天
門前的黑影
一個南方的姑娘
又是春天
患病
十三天
三個無聊的人
祖父死了的時候
初冬
訪問
索非亞的愁苦
孤獨的生活
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感情的碎片
天空的點綴
失眠之夜
記鹿地夫婦
一條鐵路底完成
一九二九年底愚昧
《大地的女兒》與《動亂時代》
無題
滑竿
牙粉醫病法
放火者
長安寺
回憶魯迅先生
給流亡異地的東北同胞書
“九一八”致弟弟書
書信
致蕭軍1936年8月17日
致蕭軍1936年8月27日
致蕭軍1936年9月21日
致蕭軍1936年10月24日
致蕭軍1936年11月2日
致蕭軍1936年12月15日
致蕭軍1937年4月25日
致蕭軍1937年5月4日
致蕭軍1937年5月9日
致蕭軍1937年5月15日
致許廣平1939年3月14日
致白朗1940年春
致華崗1940年6月24日
致華崗1940年7月28日
日記兩則
後記

後記

這部蕭紅的選集,是以文體的儘可能全為基本的編輯體例。除了戲劇沒有收入以外,幾乎涵蓋了她所有的文體,小說有短篇、中篇與長篇;散文包括書評;此外還有書信、日記等,為的是讓讀者能夠了解一個儘可能全面的蕭紅。在篇目的選擇上,側重早期和新發現的佚文,以區別以往的其他選本,而且這些一直被忽略與淹沒的作品,會帶給熱愛她的讀者新鮮的閱讀快感,特別是早期的小說,雖然稚嫩,但是感覺的鮮活,可能更適合少年讀者的欣賞要求。
這個選本所採用的原版本是2011年黑龍江大學出版社編輯出版的四卷本《蕭紅全集》,是校勘過的最新版本。編輯者下了很大的功夫,找齊了所有的原發刊物與初版本,嚴格統一地規範校勘,體現著學術的嚴謹。我們和蕭紅隔著一個現代漢語的規範化運動,為了適應普及規範的要求,也為了適應越來越嚴密的意識形態禁忌,蕭紅的作品多有被刪改,加上印刷的錯訛,離她的初衷有了相當的距離,而她臨終最大的擔憂就是自己的作品被隨意刪改。這次以校勘為基礎的全集編纂,無疑是告慰蕭紅在天之靈的最好祭奠,適逢她的百年誕辰,更是意義重大的紀念。黑龍江的學人們紮實深入的工作,為古人續命,為現代文學的經典化篳路藍縷的開拓之功,值得我們舉手加額。特此,表示衷心的感謝。
季紅真
2012年5月於北京

序言

蕭紅是一位偉大的作家,像一顆明亮的星辰在民族危難的暗夜倏然升起,至今閃爍在人類藝術的天穹。

1911年6月1日,蕭紅出生於黑龍江呼蘭縣城東南隅龍王廟路南一個破落中具有維新傾向的鄉紳地主家庭。這一年是革命的辛亥年,這一天是端午節,蕭紅似乎承受了革命與文學的前定,在歷史急劇錯動的混亂中來到世間。因為民間認為祭日出生的孩子不祥,家裡對外把她的生日推後一天,並且三歲的時候,祖母就把她定入鬼神忌憚的軍門。作為過繼子的父親張廷舉雖然是新式知識者,但是在養母生前死後都無法做主,蕭紅的苦難宿命與生俱來。1919年,母親去世,繼母過門,蕭紅和父親的關係更加緊張,只有和祖父和胞弟張秀珂親近。
1920年,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風氣傳到呼蘭,呼蘭的國小校開辦了女生部,擔任國小校長的張廷舉立即把蕭紅送進離家最近的龍王廟國小讀書。蕭紅讀書用功,又有讀過十幾年詩書的祖父輔導,成績很好,業餘好讀書,而且以作文和繪畫名。1924年秋,蕭紅升入高小,未婚夫家托人提出完婚,張廷舉以年齡太小而拖延;與此同時,蕭紅初戀的姑表兄也因為家庭做主訂婚,在貧病中抑鬱身亡,蕭紅因此陷入極度的抑鬱症半年,張廷舉把她轉到另一所學校。在這所學校,蕭紅參加為“五卅”死難工人的募捐和義演,帶給家庭負面的影響。1926年秋,蕭紅高小畢業,想到哈爾濱繼續學業,受到父親等家長的阻撓。她消極抵抗,又抑鬱生病,在雙方家長的暗中協商之後,她最後實行騙術,終於爭得到哈爾濱讀書的機會。
1927年秋,蕭紅入哈爾濱東省特別區區立第一女子中學校,被編在主修英語的四班。她在這所學校,受到新式教師的引導,開始閱讀新文學作品,以“悄吟”的筆名在校刊發表作品;課餘熱衷於繪畫,廣泛蒐集中外美術的資料,夢想將來當畫家。她狂熱地投身1928年11月9日開始的學生愛國運動,反對日本強修五路的侵華暴行,自報奮勇地擔任宣傳員,次年又參加了為中東路遺屬募捐的佩花大會。因為在學生運動中表現激進,受到校方的懲處,又因為與男學生多有交往,特別是與遠方姑表兄陸哲舜來往密切,也引起幾個家族的恐慌,出面為她正式訂婚。她家住哈爾濱顧鄉屯的未婚夫汪恩甲師範畢業之後,當時已經在哈爾濱道外的三育國小任教。蕭紅一開始不置可否,與他交往一段之後,發現他吸食鴉片等惡習,遂產生退婚的想法,並想到北平繼續升學,激起家長的憤怒。在同窗好友的鼓勵下,私自隨陸哲舜出走,入北平女子師範大學附屬中學高中部。輿論由此大嘩,三個家庭同時施壓,她受到經濟制裁,被迫於寒假結束的時候敗退回哈爾濱。在輿論的壓迫下,她的精神幾近於分裂,假意同意完婚,三月底,再次出走北平,希望恢復學業,終因無力應對各種規章制度而未果。未婚夫王恩甲追到北平,把她帶回老家。四月,隨繼母搬到阿城縣(今阿城市)福昌號屯的張家老宅,過了半年被軟禁的生活,於“九一八”之後的混亂中,搭乘了一輛往阿城送白菜的馬車逃了出來。
她在寒夜的街頭躑躅,親戚不給她開門,要好同學家搬走了,被一個老妓誤以為同道收留,昏睡兩天之後離開。在東省第二女子中學讀書的堂姐妹收留了她,和校方疏通,讓她插班讀書。她激情投入反日遊行,寫下大量詩文。由於經濟問題,她不辭而別,住到一個同學家,白天外出尋找工作。堂姐妹去探望,動員她回家,遭到婉言相拒,連送去的錢也不要。她路遇堂弟,以“不願意受和我站在兩極端的父親豢養”為由,回絕了動員她回家的好意。寒冬來臨的時候,戰火燒向哈爾濱,她去找未婚夫,兩個人住進道外的東興順旅館,靠賒欠度日。未婚夫回家要錢,被哥哥扣住,要退掉這門婚事,蕭紅去找,被他們罵了出來。蕭紅告上法庭,被判離婚而敗訴,與家族的矛盾也因此不可調和。她已經懷孕,只好繼續和未婚夫住在旅館。1932年初,哈爾濱淪陷之後,未婚夫說回家取錢,從此渺無音信。他們欠下四百多元錢,蕭紅臨盆在即,老闆逼債,揚言要把她賣入妓院。萬般無奈中,蕭紅投書《國際協報》文藝編輯裴馨園,得到後者的大力幫助,一群左翼文學青年經常去看望她,但是無法幫她還上巨額錢款,她仍然無法擺脫被囚禁的處境。蕭軍受裴馨園之託,為蕭紅送文藝書刊,兩個人一見鍾情陷入熱戀。八月初,哈爾濱在洪水中傾城,蕭紅趁著混亂,搭乘了一隻救生小船逃出來,住到裴馨園家。八月底在醫院生下一個女嬰,隨即送人。因為無錢繳納住院費,而被扣做人質,不予治療。直到九月中才出院,先住在裴家,因為蕭軍與他家人的口角而憤然離開。暫住歐羅巴旅館,後搬到商市街25號,由蕭軍教房東兒子武術充抵房租。一度靠當家庭教師和借貸為生,他們在生死線上掙扎。
蕭紅在極端病痛和貧困中,走上左翼文藝之路,參加募捐畫展、話劇排練等活動。1933年元旦,發表了第一篇小說《王阿嫂的死》,一發而不可收,成為靠稿費生活的職業作家。9月,她和蕭軍的合集《跋涉》自費出版,被譽為兩顆文學亮星。同時也引起日偽當局的注意,很快被查禁了,她陷入了精神的大恐怖。1934年6月1日,她和蕭軍一起經大連乘船到青島,與友人舒群夫婦同住觀象路一號。蕭紅參與了《新女性周刊》的編務,完成了《生死場》。由於舒群夫婦被捕,蕭軍供職的報社出問題,他們於11月底逃往上海。在貧困中堅持寫作,蕭紅完成了《商市街》。在魯迅的幫助下,她逐漸敲開上海文壇之門,以蕭紅的筆名自費出版了《生死場》,成為引人注目的抗日作家。由於和蕭軍的情感糾結,1936年7月17日,她獨自越洋到東京,一邊學日文一邊寫作。10月16日,她無比敬仰的魯迅逝世,訊息傳來,她痛苦無比。心靈的打擊還沒有平復,蕭軍又發生了“沒有結果的戀愛”,蕭紅只得放棄住滿一年的計畫,於1937年初回到上海。和蕭軍的關係並未因此緩和,蕭紅一度離家出走,進白鵝畫院,又被蕭軍的朋友找回。她獨自北上到北平,不久,又被蕭軍以身體有病為名召回上海。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拉開全民抗戰的序幕,蕭紅從個人情感的痛苦中掙扎出來,迅速投入抵抗外來暴力的解放鬥爭。她置生死於度外,為援救鹿地亘夫婦奔走,為胡風創辦的《七月》撰稿,並由此結識了端木蕻良。9月,戰事吃緊,《七月》同仁紛紛撤離,蕭紅隨蕭軍到武漢,住小金龍巷21號蔣錫金家,開始寫作《呼蘭河傳》。端木蕻良受到蕭軍的熱情邀請,隨後也來與他們同住,三個人的關係很微妙。1938年1月,他們被山西民族革命大學聘為文藝指導,奔赴臨汾任教,與丁玲帶領的西北戰地服務團匯合。2月,日軍進逼臨汾,在去和留的問題上,兩蕭爆發激烈的爭吵,蓄積已久的矛盾終於發展為彼此分手。蕭紅隨丁玲去了西安,途中受丁玲之約,和塞克等人共同創作了一個表現民眾奮起武裝抗日的話劇《突擊》,上演後轟動一時。她和端木定情,已經懷了四個月的身孕。 5月,他們回到武漢,重又住進小金龍巷21號。蕭紅想打胎,因為費用昂貴而作罷。他們在漢口的大同酒家舉行了婚禮,蕭紅表示沒有過高的要求,只是希望過普通老百姓的日子,沒有不忠、打鬧和譏笑。以往的朋友因為對端木蕻良有成見,而質疑她的抉擇,這使蕭紅和他們心生隔閡。8月,日軍開始包圍武漢,所有人都在設法向重慶撤退。因為船票難買,朋友只搞到一張,也因為重慶的住房緊張,蕭紅讓端木先走找房子,自己托人搞船票,和朋友一起走。8月10日,日機開始轟炸武漢,蕭紅懷著七八個月的身孕,擠住到“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的臨時機關,在炮火中堅持寫作。直到9月中旬才搞到船票,和朋友一起離開武漢。船到宜昌,朋友突然生病,被送到醫院。蕭紅沒有趕上船,在碼頭上被纜繩絆倒,獨自躺在地上,被一位陌生人扶了起來。走了十天左右的水路,蕭紅才到達重慶。端木蕻良在碼頭接到她,住進端木蕻良的親戚家,稍事休息,又開始寫作。
11月初,蕭紅的預產期臨近,住到江津白朗家。下旬,生下一個男孩兒,三天后,告訴朋友說孩子死了,而且阻止醫生的追查。她回到重慶輾轉住進歌樂山雲頂寺下鄉村建設所的招待所,端木此時在北碚復旦大學任教授、編刊物。不久懷孕的池田獨自來到重慶,邀蕭紅與她同住米花巷1號,不久綠川英子也來與她們同住。蕭紅照顧池田,三個人在戰爭的間隙中享受和平生活,直至池田的丈夫鹿地亘到達。蕭紅在歌樂山繼續寫作,還到建在山腰的歌樂山保育院義務工作。5月3日、4日,日軍連續轟炸重慶繁華街區,12日,她下山辦事,目睹劫後的廢墟,又遭逢日機轟炸,躲在公園的鐵獅子下面免於一死。
不久,他們搬到北碚,先住黃桷樹苗圃,後又搬到秉莊的復
旦大學教師宿舍。蕭紅在這裡開始寫作《馬伯樂》,完成了一組紀
念魯迅先生的文章,參加了各種團體的文學活動。
日軍的轟炸越來越頻繁,蕭紅和端木的身體都已經吃不消。1940年1月17日,蕭紅和端木飛抵香港,住九龍尖沙嘴。蕭紅在這裡完成了啞劇《民族魂魯迅》、長篇小說《呼蘭河傳》、《馬伯樂》(一、二部)和一部革命者的婚戀小說(稿子後來丟失了),發表了《小城三月》等三部短篇小說,還有一些散文。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攻占香港,蕭紅輾轉病榻,又被庸醫誤診,於1月22日10點鐘,滿懷遺憾地離開了這個她無比留戀的世界,年僅30歲。一部分骨灰埋葬在淺水灣,回歸了大地母親的懷抱,與藍天碧海永處。
蕭紅生前一共出版了十本書,短短十年寫下近一百萬字,文體遍及詩歌、小說、散文、戲劇和評論。紀念她的文字則有上千萬,根據她的作品改編的文藝作品源源不斷,傳記至今新作迭出。《生死場》在世紀之交搬上首都的話劇舞台,轟動海內外,她至今是民族精神的象徵,感動了一代又一代讀者,網上關於她的信息有幾十萬條,而且有褒無貶,成為資訊時代的文學星辰。

蕭紅生長在中國歷史急劇動盪的時代,現代性劫掠的外族入侵導致了傳統文化的迅速崩潰,民族危亡一開始就是她成長的意義空間中最嚴峻的問題。而維新的鄉紳之家的特殊文化環境,又使她得以進入應對潰敗的新文化潮流。由於神秘婚約的束縛,她與家庭的關係由緊張到徹底決裂,更前衛的新派知識者的思想啟蒙,都使她天然地易於接受激進的左翼思潮。她中學的歷史教師姜壽山畢業於北京大學,而她出入的哈爾濱左翼文化沙龍牽牛坊中多有革命志士,她的創作一開始就以“意識到的歷史內容”5|人矚目,而且是從民間的視角、以民間的記憶與民間的方式敘述。潰敗是她歷史意識的基本主題,家族的潰敗、鄉土的潰敗與文明的潰敗,以各種人生潰敗的生命故事為焦點,連綴起大跨度時間中的歷史圖景,表現現代性劫掠中整個民族所經歷的巨大苦難,特別是在外族入侵的危難情境中,歷史時間倏然斷裂,帶給鄉土社會的急劇震盪。《生死場》以一組人物的命運故事,表現了在外來文明的猛烈衝擊下,鄉土人生從失敗的變革到奮起抗爭的完整過程,為斷裂的歷史留下最初的遺照,蕭紅因此而成為民族歷史的書寫者,她的創作和其他作家的創作一起,成為全民抗戰的先聲,帶有民族集體記憶的特殊意義。
關注民間思想,是蕭紅自覺的藝術追求。蕭紅文學中充滿了大量的儀式,根據俄國民間文學研究家弗拉基米爾·雅科夫列維奇·普樂普的觀點,神話與故事都是儀式的準確換位。在《生死場》的《罪惡的五月節》中,她敘述了兩樁殺子的故事,俄國巡迴畫展派的主要代表作家伊利亞·葉菲莫維奇·列賓《伊凡殺子》是潛在的文本,中學時期為了畫家夢,她大量蒐集中外美術的資料,完全有可能看過這幅世界名畫。但是她把殺子的時間鎖定在中國四大鬼節之一的五月節(端午節,也有些地區稱之為女兒節,為紀念尋父投江的曹娥),這兩個被殺的孩子因此而帶有了祭品的性質,這顯然是野蠻人祭儀式的風俗在她作品中的準確換位。不僅如此,在她所有的文本中,五月節都是劃分生死的時間符碼,這與她的生日禁忌重合,也同樣帶有自我指涉的替代性質。這個時期文化人類學正在興起,連她所敬仰的魯迅也在寫取材神話的《故事新編》,她在上海的1936年,魯迅完成了這部著作,作為泛文本的背景也是啟示,會影響到她的創作。蕭紅一開始就進入了人類最前衛的文化思潮,也進入了人類最前衛的藝術思潮。她以民間的歷史視角,連綴起的歷史破碎圖景中,浮雕一樣凸顯著掩埋在重大歷史事件中的民族心理的原型,以及對人與歷史、文明關係的普遍性思考。
蕭紅的文學思想成熟得很早,1938年她在《七月》雜誌召開的座談會上,明確地表示:“作家不是屬於階級的,作家是屬於人類的,過去和現在,作家都要永遠對著人類的愚昧。”這使她超越了左翼文學以階級鬥爭為核心的創作法典,也超越了狹隘的種族立場,以開闊的視野審視法西斯戰爭帶給全人類的災難,以及形成這災難的人性根源。這和她早年在五方雜處的國際化大都市哈爾濱的經歷有關,她世界觀的構型、藝術觀的核心與所有的敘事動機基本都形成於那個時期。逃離法西斯統治之後,在上海又廣泛接觸了東西方的左翼文化人;1936年旅居日本時期,親歷了軍國主義的猖獗,目睹了現代性的災難性後果。這使她一開始就站在了人類的前沿,被歷史塑造的同時,作為著名的作家也影響著歷史的發展,心靈在與歷史的互動中完成了精彩的文學飛翔。
身為女性,蕭紅一出生就受到傳統文化的詛咒,被認為是不詳的孩子,在升學、婚戀等一系列問題上阻力重重,而且開始寫作的時候,僅僅23歲就已經經歷了一個女人可能經歷的所有苦難。這使她對女性的生存有著特殊的敏感,女兒性與母性的精神從始至終覆蓋著她所有題材的寫作,取材最多的都是女人與鰥寡孤獨的命運故事。展示女性的特殊經驗,是她民間的歷史視角中最觸目的景觀,第一篇小說《王阿嫂的死》敘述的就是失去丈夫的孕婦與孤兒的悲慘命運。而女性的文化處境也是她洞察歷史的基點,《生死場》中未婚先孕的金枝被同胞男性所強暴,種族立場和性別立場發生了牴牾。而女性生物學的局限又使她以赤裸裸的筆觸表現生殖的種種苦難,她先後寫了六起生殖的事件,在融合著痛苦與歡欣的自我凝視中,把拉伯雷食與性的身體狂歡推進到人類延續生命的基本情境,也把托爾斯泰和巴金們對於生殖無奈的厭煩與恐懼轉變為繁衍生命的泛人類學主題,這是兩性共同的倫理命題,因此成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歌詠生殖的悲情詩人。她對朋友說“女性的天空是低矮的”,正在這無可規避的物種延續的基本倫理層面,得到淋漓盡致的形象詮釋。這使她的女權思想超越了一時一地的具體問題,深入到生命的原始悲哀,具有永恆的人性價值。
對於各種文化制度的質疑,則使蕭紅文學的泛文本背景具有了開闊的文化史空間。她的創作一開始就建立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上,展現了各種不同的文化信仰,薩滿教的大背景中融合了儒、釋、道各教與各種民間的淫祭,表現了無有不信的混融信仰方式。而近代思想則是通過對祖父、伯父與父親,以及殖民城市中洋商家庭的基督教信仰,全景式地展現出來。而以對“天命”的不同理解,表現民族原始思維的巨大凝聚力,她以生命為核心的倫理詩學就是建築在這深廣的文化基石上。蕭紅是在近代思想的啟蒙中,重新發現民間的善良精神,藉助樸素的天命觀完成自我的確立。《呼蘭河傳》中,唯一一個健康的人性故事就是非婚結合的夫妻馮歪嘴子和王大姑娘的生命故事,儘管貧賤、儘管受歧視,卻滿懷希望、堅韌不拔地生活。這樣深厚的泛文本背景,使蕭紅文學帶有文化史、思想史和心靈史的重要意義。
蕭紅處於多種話語體系當中,卻能夠保持一個完整的自我,許多次瀕臨崩潰的時候,都能把自己重新建設起來。她在和外部世界抗爭的同時,也堅持不懈地和自我角力。對“人生何如”的價值追問,接近莎士比亞與托爾斯泰們的思維深度,而悲涼的詩性情感基調則是整個民族在外來暴力的威脅下,在潰敗中共同體驗的歷史情緒,她以病弱的身軀承擔著個人、女性、種族,乃至人類的所有苦難。“向著溫暖與愛的方向,懷著永久的憧憬與追求”,則是對人類情感價值的頑強堅守,《呼蘭河傳》在一片蕭條冷寂的氛圍中,藉助烏鴉的叫聲與孩子的歌謠,呼應著逐漸轉暗的火燒雲,寄託了人類微茫的希望。蕭紅不是一個虛無主義者,她在艱難跋涉中,終於藉助一個貧窮磨倌的生命故事,建構了再生的女性——母性的自我。接近生命終點的時候,她寫作的《後花園》,讚美了超越於所有文化制度之上的基本的兩性之愛,認同了普通人承受命運打擊的泰然與堅韌,也表達了對地母一樣的女,性安詳精神的激賞,以及人類專注於工作的永恆倫理價值。
農耕文明的鄉土文化背景、女性的生殖處境與母性的安詳,使蕭紅文學以生命為核心,溝通了宇宙自然的博大系統。她一開始就把人置於所有物種之中,表現人在宇宙自然中的渺小與無助,使不同物種的生命形態互相映襯。《生死場》中“人和動物一起忙著生,忙著死”,是對物種延續的幽默聯想,《小黑狗》對於動物的母性感同身受的痛苦抒發,是對所有生命的悲憫。從中可以看到薩滿教原始自然觀的泛神信仰,也可以看到佛教生死輪迴中眾生平等的觀念,都寄託著對於大自然的敬畏與依戀,這是人類最永恆的情感,在環境日益惡化的當今世界,尤其顯示著她可貴的思想光彩。由此,蕭紅以生命的價值為軸心建立起自己博大的倫理詩學,隱含著生態人類學的基本理念,體現著最基本也是最永恆的人文價值。
這一切,都是她至今被廣大讀者接受理解的重要原因。

蕭紅一生都以藝術的方式和歷史對話、和世界對話。她是一個孜孜不倦的探索者,勤苦耕耘在藝術的園地,而且從來不迷信權威,始終走著自己的路。她認為藝術上沒有高峰,不承認所謂的小說學,連終身敬仰的魯迅也要超越,“有各式各樣的生活,有各式各樣的作家,就有各式各樣的小說”。而且,她的幸運在於生長在一個全球文明交融的時代,生活在城鄉結合部的邊陲小城,傳統文化、民間文化與外來文化同時作用於她的思維感覺,足以建立一個自我完足的藝術世界。
蕭紅的追求並不能為她同時代的朋友所理解,深刻的寂寞成為她臨終的主要遺憾。她當年就受到朋友們善意的批評,因為左翼陣營以現實主義為圭臬,寫實的人物是藝術創作的核心,社會學範圍中的“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是至高的美學理想。為此,她和蕭軍經常爭吵,日本左翼作家鹿地亘曾經概括他們的差別,一個是客觀的正確,古典的優美,一個是感覺主義的新鮮,應該說是切中肯菜。蕭紅明顯受到西方20世紀初前衛的美術思潮的影響,而且是在可塑性最強、接受能力也最強的少女時代。她中學的美術教師高仰山是劉海粟的學生,迎合世界潮流是後者公開的藝術主張。她的泛文本背景中有新建築、新美術,也有中外文學大師的新探索。以身體的裝飾性構圖的表現主義美術,以意識的流動表現心理的意識流文學,以舉隅法為主要修辭特徵的意象派詩歌,以眾聲喧譁的雜語敘述的現代戲劇手法,電影的蒙太奇技術等,都對她的藝術產生啟發性的影響。當然,感覺主義的哲學也影響著她的表現內容,對於非理性生命本能的重視,以身體推動敘事的策略,都是她的藝術世界中尤其醒目的部分,魯迅所謂“越軌的筆致”應該指的就是這些。這從《生死場》中的金枝盲目受孕,成業對她的需要只是成熟男人的性本能;王婆的身體像土地一樣貫通所有群體的空間,都可以看出來。
對她早期創作產生重大影響的應該說是先鋒美術,她早期的短篇小說如《出嫁》等,構圖和色彩都帶有印象派繪畫的特徵,《生死場》中《刑罰的日子》里三個無因果關聯的生產場面,對於女性身體的展現與聯想也是集中的體現。當年,魯迅對她“明麗與新鮮”,以及“敘事寫景勝於人物的刻畫”等評價,就準確地概括了她的美學特徵。影響最深的應該說是德國左翼版畫家凱倫-珂勒惠支,後者經常以表現主義被命名,《母親》(亦稱《獻祭》、《獻祭的母親》)與組畫《農民起義》,從內容到形式都影響了《生死場》前半部的寫作。《農民起義》第五幅取材於真實歷史人物“黑色安娜”的農婦,顯然是王婆的原型,後者前後失去了三個孩子,也是一個獻祭的母親。而《生死場》前半部情節與場景的設定,也耦合於《農民起義》由起事到失敗的過程,只是具體詳盡地表現了因果的邏輯,把靜態的畫面連綴成動態的完整過程。
蕭紅少小和祖父學古詩打下了音韻的良好基礎,也開啟了對宇宙人生的感悟。她在中國小接受的語文教育基本以古文為主,剛剛能夠閱讀,就遍覽家中的唐詩宋詞,包括《紅樓夢》在內的古典小說,中學期間學習書法篆刻,一度迷戀鄭板橋的書法,這些都影響了她的創作,她晚期小說對人生無奈的慨嘆,明顯滲透著古代的時空觀念。生前最後發表的短篇小說《小城三月》,明顯地受到寶黛愛情悲劇的啟發,但是翻出了新意,表現文化震動中處於兩種文化夾縫中的鄉土女性無奈的情感悲劇。傳統文化為她的世界觀提供了基本的觀物方式與時間形式,用以容納潰敗歷史中多種文化犬牙交錯中的空間形式與混亂的心靈感受。《呼蘭河傳》第一章從冬天的早晨開始,結束於秋天的傍晚,呈現為時空同體的無限流轉,心靈感應著宇宙自然生命與人生的萬古循環,因此比音韻更集中地體現著古代詩歌的精神。民間文化則是她在五四新文化運動平民文學的思潮中獲得啟蒙,從《生死場》開始,蕭紅在對民間思想的關注中,就包括對民間藝術的激賞,敘事中有多首民謠,《呼蘭河傳》第二章中,系統地介紹了各種民俗,有價值的批判,也有藝術形式與精神的心儀。民間藝術使她的鄉土經驗與現代藝術彼此交集,和傳統詩文的精神一起,構成她的詩性生長的深厚土壤。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