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黃昏

春天的雷聲在遙遠的地方震響, 只不時在深深的陰影里, 一片失眠的樹葉在沙沙作響。

作品信息

金黃色的烏雲
在靜息著的大地上飄揚;
寥闊的無聲的田野,
在閃耀著露珠的光芒;
小溪在峽谷的陰暗處潺潺滾流——
春天的雷聲在遙遠的地方震響,
懶散的和風在白楊的樹葉中間
用被束縛住了的翅膀在煽動。
高高的樹林啞然無聲,絲毫不動,
綠色的黑暗的森林靜默不響。
只不時在深深的陰影里,
一片失眠的樹葉在沙沙作響。
星啊,美麗的愛情的金星啊,
在落霞時的火焰里閃閃發光,
心裡是多么輕快而又聖潔,
輕快得就象是在童年時代一樣。
(一八四三年)
註:這首詩曾由俄國作曲家魯賓斯坦在一八四八年譜成歌

作者信息

屠格涅夫(1818-1883)是俄國十九世紀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他以寫作中短篇小說和長篇小說聞名,其實他最初是以詩人走上文學創作道路的。他早在大學時代,就開始寫作抒情詩、敘事詩和詩劇,翻譯莎士比亞、拜倫和歌德等人的詩歌作品。俄國大批評家別林斯基當時對他有過很高的評價,說他是個“非常聰明的人”,具有“非凡的詩的才能”。他曾經有機會見過普希金,非常崇拜他的詩才,他自己的詩歌創作也深受他的影響。《散文詩》是他晚年的代表作。
伊凡·謝爾蓋耶維奇·屠格涅夫(1818~ 1883)
俄國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出生於世襲貴族之家,1833年進莫斯科大學文學系,一年後轉入彼得堡大學哲學系語文專業,畢業後到德國柏林大學攻讀哲學、歷史和希臘與拉丁文。
1843年春,屠格涅夫發表敘事長詩《巴拉莎》受別林斯基好評,二人建立深厚友誼。
1847~1851年,他在進步刊物《現代人》上發表其成名作《獵人筆記》。以一個獵人在狩獵時所寫的隨筆形式出現的,包括25個短篇故事,全書在描寫鄉村山川風貌、生活習俗、刻畫農民形象的同時,深刻揭露了地主表面上文明仁慈,實際上醜惡殘暴的本性,充滿了對備受欺凌的勞動人民的同情,寫出了他們的聰明智慧和良好品德。該作品反農奴制的傾向觸怒了當局,當局以屠格涅夫發表追悼果戈里文章違反審查條例為由,將其拘捕、放逐。在拘留中他寫了著名的反農奴制的短篇小說《木木》。
19世紀50至70年代是屠格涅夫創作的旺盛時期,他陸續發表了長篇小說:《羅亭》(1856)、《貴族之家》(1859)、《前夜》(1860)、《父與子》(1862)、《煙》(1867)、《處女地》(1859)。其中《羅亭》是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塑造了繼奧涅金、皮卻林之後又一個“多餘的人”形象,所不同的是,羅亭死於1848年6月的巴黎巷戰中。《父與子》是屠格涅夫的代表作。它反映了代表不同社會階級力量的“父與子”的關係,描寫親英派自由主義貴族代表基爾沙諾夫的“老朽”,塑造了一代新人代表——平民知識分子巴札羅夫。但巴札羅夫身上也充滿矛盾,他是舊制度的叛逆者,一個“虛無主義者”,否認一切舊傳統、舊觀念,他宣稱要戰鬥,但卻沒有行動。小說問世後在文學界引起劇烈爭論。
從60年代起,屠格涅夫大部分時間在西歐度過,結交了許多著名作家、藝術家,如左拉、莫泊桑、都德、龔古爾等。參加了在巴黎舉行的“國際文學大會”,被選為副主席(主席為維克多·雨果)。屠格涅夫對俄羅斯文學和歐洲文學的溝通交流起到了橋樑作用。
屠格涅夫是一位有獨特藝術風格的作家,他既擅長細膩的心理描寫,又長於抒情。小說結構嚴整,情節緊湊,人物形象生動,尤其善於細緻雕琢女性藝術形象,而他對旖旎的大自然的描寫也充滿詩情畫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