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海音樂學院音樂學系

音樂美學 中國音樂史學 音樂美學

一、基本概況

(一)歷史沿革

音樂學系籌建於1997年10月,1998年開始招生。其前身為音樂理論教研室(1979年始),負責全院的所有史論公共課,其時所開的課程主要有:外國音樂史、中國古代音樂史、中國近現代音樂史、藝術概論、中國民歌、音樂美學、音樂名作、音樂文學等。教研室成員先後有:崔其焜、關伯基、張文倩陳榮喜、許樹堅、趙婉潔、趙雅瑤、汪波、陳維倫、王潤秋、羅小平、黃虹、吳麗玲鄧希路、胥遠帆、汪紅珺等老師。
1995年,教研室悉數併入音樂研究所,所長為:羅小平;副所長:周廣平何平;黨支部書記為:汪波;秘書:汪紅珺、陳宏。除了研究所原有的成員(趙宋光、陳天國、羅德栽、陳安華)外,還先後增加了閆笑雨、潘瀾(2000年調離)、劉大堅、尚紅、周凱模等老師。所內教師依然承擔全院的史論類公共課。
1998年,音樂學系從研究所中分離出來,獨立建制至今。主要人員幾乎都來自原來的音樂理論教研室,後來又增加了年輕一代新教師(均為碩士)。第一屆系主任:何平(2004年7月調離);系秘書:陳宏。2004年7月,由鄧希路以副主任職銜繼任;2005年9月,幸祝香出任黨支部書記。下設四個研究室:1.音樂史學教研室;2.民族音樂教研室;3.技術理論教研室;4.哲學—文學教研室。目前系裡從教與管理人員共29名:趙宋光、陳天國、幸祝香、羅小平、吳麗玲、黃虹、鄧希路、閆笑雨、劉大堅、周凱模、王少明、彭莉佳、周廣平、鄒洪明、尚紅、王瀝瀝、章俊、陳宏、艾福華、黃蕾、張卓、吳志武、黎敏、鄭敏、高飛勝、藿橡楠、劉彤文、程亞鵬。謝澤慧老師2007年9月調至現代音樂系工作。

(二)學科現狀

作為廣東省高校名牌專業,音樂學系在目前廣東省各音樂教育機構中音樂學學科建設、師資力量、學術水平、課程設定等方面都處於領先的地位。
1.學科結構
目前,音樂學系所開設的專業主幹課程已覆蓋了音樂學的所有基本學科,計有:歷史音樂學(含:中國古代音樂史、中國近現代音樂史、西方音樂史)、音樂美學、音樂心理學、民族音樂學、戲曲與曲藝、音樂人類學、音樂形態學、音樂社會學、音樂闡釋學等學科。
2.教學隊伍
(1)人員結構
年齡結構:在26位教學人員中,60歲以上3名;50歲以上5名;40歲以上5名;30歲以上8名;30歲以下3名。
職稱結構:教授/研究員8名;副教授5名;講師/助研7名;助教6名。博士生導師1名;碩士研究生導師8名。
學歷結構:博士2名;碩士12名;學士12。
學緣結構:星海音樂學院6名;中央音樂學院3名;湖南師大2名;武漢大學1名;中山大學1名;上海音樂學院1名;香港中文大學1名;北師大1名;武漢音樂學院3名、西安音樂學院1名;華南師範大學1名。
以上所有人員都在本院固定編制之中,此外還有兩位外聘教授:卓仁祥(美國北德克薩斯州大學音樂學院終身教授/博士);費鄧洪(廣東現代藝術研究所研究員/中國藝術研究院碩士)。
(2)學科帶頭人及主講教師業績
從專業要求來看,這些人員配備大致覆蓋了這一專業的所有主要學科。同時,這些專業人員都分別在各自的研究領域中有十分深厚的積累,並展現出頗為豐富而又引人注目的成就,在國內有一定的影響與較好的學術地位。
多學科與跨學科
趙宋光教授是國內著名的學者,其研究領域包括有:哲學、美學、數學、音樂美學、音樂形態學、律學、民族音樂學。先後歷任:中國音樂美學學會副會長、中國律學會會長、中國民族音樂學學會理事等全國性學術社團的重要職務。在國內享有盛譽。
音樂美學
在全國專業音樂院校範圍內,音樂美學作為一門專業課,我院是繼中央音樂學院之後,於1984年由羅小平教授接踵開出的,至今已有20年的歷史,這也說明這一學科在我們院已有20多年的研究歷程。作為這方面的專家羅小平教授在國內享有盛譽,先後在專業核心刊物及省級專業刊物上發表論文數十篇,出版專著8本。此外,後來加入這一研究領域的還有王少明教授與鄧希路副教授。其中王少明教授畢業於武漢大學哲學系,並以他哲學專業之長,進一步加強了這一學科的教研力量,也為這學科的研究拓展出新的學術視野。近年來,他著力於從現象學的角度重新審視音樂學學科的相關問題,提出了許多新穎的學術見解,並在核心刊物上連續發表論文,也很快引起了音樂美學界的關注。
民族音樂學
在民族音樂學領域,尤其是嶺南音樂研究方面,本專業有較強的研究歷史與研究實力。首先,趙宋光教授早在50年代末就開始從音樂形態學的角度著力於民族和聲理論的探索。此後,80年代初又致力於建立中國民族音樂形態學的學科建立,並在國內多所專業院校講學。
陳天國研究員40多年來,一直從事潮州音樂歷史文本的收集與研究工作,其個人所擁有的研究材料在國內無疑首屈一指。在占有充足材料的基礎上,他進行了各種分類研究,並先後出版了十數種研究專著,成為國內這方面無可比擬的專家。他還從泰國尋回了早已失傳多時的廣府板佛樂,為拯救中國傳統音樂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王瀝瀝老師,自本科到研究生階段連續8年對江西地區的民間音樂與民間戲曲進行較為深入的研究,積累了豐富的研究經驗,完成了碩士論文《贛劇兩路高腔唱腔音樂比較及其源流分析》,並先後發表多篇有價值的學術論文,出版專著一本。
音樂人類學
周凱模研究員從事“民族音樂學”研究自1985年在上音選修“比教音樂學”開始,二十餘年出版專著三部、合著三部、論文數十篇,其中在核心刊物上發表二十二篇。早年研究雲南音樂、中國傳統儀式音樂,近九年致力於嶺南音樂研究:1998年承擔和完成了省級項目“客家音樂文化研究”;作為當時研究部主任,1999年提出了本院“嶺南音樂文化展覽館”和“嶺南音樂文化研究中心”的建設構想,組織完成了展覽館首批資料收集整理,使其學院順利建成該館;2005年作為課題負責人,在展覽館基礎上又設計了省級重點項目《嶺南傳統音樂資源在當代高校的轉換》獲省高教廳批准立項;2006年繼續為展覽館爭取到香港民族音樂學家曹本冶教授的個人收藏資料兩千餘件(部)的捐贈,豐富了館藏基本建設。最近個人相繼出版和完成了“廣東排瑤‘儀式音聲’研究”成果近30萬字,為本院在傳統豐厚的三大樂種研究成果之上,增加了新領域的嶺南音樂研究成果。該成果結合音樂人類學巨觀學科理論建設的思考,在本院教學中發揮著一定作用。
音樂心理學
這一學科的研究,我們起步較早,在國內曾一度處於領先的地位。早在1986年,羅小平與黃虹教授已出版了專著《音樂心理學》,繼而又出版了譯著《外國音樂心理學薈萃》。其中《音樂心理學》作為一本教科書,被國內其他專業教育機構所採用,並重版多次。最近,該書還應上海音樂出版社之邀進行修訂再版。2003年,她們又與其他同事合作出版了《音樂教育心理學》一書。除此之外,兩位教授還先後在核心刊物與省級刊物上發表相關論文十多篇。目前,兩位教授分別被推選為“中國音樂心理學學會”的副會長與理事。
其中,黃虹教授在20年間一直注重調查與實驗工作,先後走訪的大學、中國小,乃至幼稚園十多家,並建立了一系列有相對固定性的研究試驗點。這不但對個人研究,還對實際教學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研究場所。最近,學院又建立了音樂心理學實驗室。此外,剛到本系的碩士畢業生張卓,近幾年來致力於音樂的時間心理研究,並完成了高水平的碩士畢業論文《影響音樂聽覺時距判斷的主客體因素》,為音樂心理學界同仁所關注。
西方音樂史學
這也是我們專業較為成熟的一個研究學科,我們學院從60年代開始就有前輩學者投入這方面的教學與研究,如關伯基教授曾長期致力於匈牙利浪漫主義音樂家李斯特的專項研究,先後發表論文十多篇,同時還出版了相關的專著與譯著。80年代後期由黃虹、許樹堅教授接上,90年代後期又加入了鄧希路、周廣平教授。圍繞這一學科的教學,他們先後增設了交響音樂體裁與名作、西方歌劇、20世紀西方音樂等配套課程。20年來,他們先後在各種刊物上發表論文數十篇。此外,他們還十分注重各種研究文本的收集,除圖書館之外,各自收集的唱片4000多張,影像資料2000多張,總括西方音樂文化史從中世紀到20世紀末所有重要體裁的經典作品。此外,還有相關西方藝術文化史方面的書籍萬冊。黃、鄧兩人均被推選為中國“西方音樂學會”理事。
中國音樂史學
這一學科的教研力量在近年的人才引進中得以加強,尤其是青年教師的引入,使這學科在我院呈現出較好的發展前景,在古代史範疇,除了吳麗玲,劉大堅、尚紅等原有的教師之外,最近又加入了吳志武。吳志武最近五年來一直致力於《九宮大成》的研究,並完成了40萬字的博士論文。
科學發聲與嗓音保健
近十年來彭莉佳老師一直致力於科學發聲與嗓子保健這方面的研究,先後出版的專著有:《發聲常識與嗓音保健》、《嗓音的科學訓練與保健》。這項研究深得國內同行的關注與肯定,幾年來還應邀在全國數十所大學中舉辦講座或開設系列課程。
研究基地與研究項目
就音樂學各專業,我們還建立了以嶺南音樂為主導的研究基地。該基地主要立足於本院在編的音樂學專業教研力量,同時也增聘一些院外專家。目前,我們承接的研究項目有:1.冼星海研究;2.嶺南音樂研究。
冼星海研究的常設機構安置在沙河校區冼星海紀念館中,而嶺南音樂研究則安置在沙河校區嶺南音樂博物館中。
關於嶺南音樂研究,我們一向有固定的研究指向,其中包括:1.廣東音樂研究,為此我們還設有“余其偉廣東音樂研究中心”。2.客家山歌與漢樂研究。3.潮州音樂研究。以上幾項研究我們還邀請民樂系的有關專家參與,因而使得這項研究具有十分雄厚的力量。
此外,在音樂心理學研究上,我們還與廣東中醫藥學會的有關專家合作,研究領域正在向音樂治療方面拓展。
再就是我們還承擔了國家級的《高中藝術》教材的研究與編寫工作,其中包括4個模組,即:1.音樂的情感表現(以完成,並出版);2.生活中的音樂;3.音樂與文化;4.音樂與科學(與廣州大學音樂學院合作)。
3.學生狀況
目前本系在讀學生分四個年級,總人數97人,其中2004級21人;2005級20人;2006級19人;2007級34人;延長學制3人。近三年報考本系的學生,每年總在200人左右。

二、專業定位、培養目標與培養方案

音樂學專業的辦學,定位在培養具有音樂學各主要學科的系統知識、基本學術素養,並掌握相應音樂表演技能的一般套用型人才與一定比例的研究型專業人才。完成這一系統學業的學生,將能適應專業研究部門、高等或中等專業院校及普通高校的音樂教學、廣播電視、出版機構、文化機關、文藝行業的組織管理等不同層次、不同方面的工作。同時,也為那些有志於進入更高學業階段的學生打下良好的專業基礎。
在校學生的學業,主要涉及音樂基本技能的訓練、音樂學各主要學科的系統知識、學術理論與治學方法、各種文體的寫作、社會調查等方面。在引導學生博覽群書、瀏覽中外音樂文化遺產的同時,著重發展學生在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與解決問題等方面的學術能力與表達能力。此外,為適應社會文化工作各不同層次、不同方面的需要,還致力於培養學生在應對日後工作時所必需的,諸如:策劃能力、組織能力、拓展能力、社交與協調能力。
1.主要課程設定與教學安排
第一學年:樂理、視唱練耳、鋼琴、音樂學概論、中國民歌、中國古代音樂史、音樂學文體與寫作、民族器樂概論、大學語文等。
第二學年:視唱練耳、中國近現代音樂史、西方音樂史、和聲、西方傳統曲式學、戲曲與曲藝等。
第三學年:專題理論研究(專業個別課)、西方音樂史、音樂學分析、復調技法與作品分析、音樂心理學、音樂人類學、音樂美學。
第四學年:專題理論研究(專業個別課——學位論文寫作)。
2.課程特色
音樂學專業的課程特色主要體現在圍繞專業主幹課程而設計的兩個課程結構模組,一是音樂形態學層面的專業基礎課系列;一是分別著眼於感性認識與外圍人文學科素養的選修課系列。
在專業基礎課中,我們特彆強調音樂形態分析能力的訓練。為適應音樂學專業的特點,《西方傳統曲式學》、《復調技法與分析》兩課都由我們系的教師(作曲專業畢業,研究方向都在音樂學範疇)承擔,其目的在於對音樂文本進行分析的過程中引入音樂史學、音樂美學與音樂心理學等多重角度,其好處在於幫助學生拓展思路,並向他們提供多層次、多側面的研究方法。再就是通過這些體現多學科滲透的教學,使學生獲得一種綜合分析能力,並在其他學科的學習中樹立音樂本體意識,以克服史論學科研習上脫離音樂技術形態的偏差。
此外,我們還開設了多種配合上述主幹課的選修課,如:中國民歌模唱、戲曲曲藝模唱兩課是為概論性的主幹課補充感性方面的積累;歌劇名作、交響樂名作、音樂名作欣賞等課,則為兩部音樂史作感性層面的補充;邏輯學課則為學生的專業閱讀與專業寫作提供思辨訓練;古希臘哲學、德國哲學、詩化哲學、東西方文化比較、中外文學名作選讀、司空圖與二十四詩品等課則為學生拓寬專業視野,補充各種必需的人文知識。以提高它們的整體素養。
3.教學特色
作為專業個別課的《專題理論研究》,我們從第三學年(三年級)開始為每一學生安排了指定教師,採用一對一的授課方式。在這兩年的個別課中,第一學期為教師與學生的磨合階段,教師通過與學生近距離的交談,了解學生的個性與興趣意向,進而引導他們進行有特定目的的廣泛閱讀,並通過一系列的不同文體寫作訓練他們的文字,掌握寫作的學術規範,此外,期末讓學生提交一篇10000字以上的期末論文,並在系裡組織的“期末論文陳述”活動中扼要地介紹自己的論文,由系裡集體評定,作為該學期的主科成績。第二學期寫作量逐步增大,也提交期末論文並在報告會上陳述。此外,第二學期末要求學生提交一個畢業論文的開題報告,經系裡集體討論,幫助學生確題。第二年(四年級)第一學期開始,指導教師引導學生進一步蒐集材料,與閱讀材料,修訂寫作提綱,並開始指導學生寫作,每周檢查寫作情況,並幫助其解決疑難問題。期末仍然要提交一篇期末論文(可以是畢業論文中的某個單元部分)。最後一個學期,要求學生在4月底完成畢業論文的寫作,5月初指導教師為之通讀,並提出修改意見。5月底,畢業生進行論文答辯,由全體教師評定成績。畢業論文的規模要求不少於一萬字。畢業論文都有指導教師鑑定與系鑑定文書。
在兩年的個別課指導過程中,學生除了指定教師外,可以根據研究對象的特殊性,可以臨時跟從其他教師學習。事實上,在授課中,我們更多的是利用系內教師多學科、多專長、人際關係融洽這一有利條件,實現交叉授課。就像《音樂學概論》授課一樣,由多位研究領域不同的教師分段承擔。
這種教學方式,其長處在於指導教師有一個連貫的時間,引導與幫助學生從廣泛閱讀到初步選題,再經過第二輪深入閱讀與確題、寫出提綱到實施寫作。這樣一個完整的長時段的跟蹤過程,實際上是給學生提供了一種如何面對特定課題的方法模式,使之積累研究經驗,進而有助於他們日後的獨立操作。

三、教學成果

自1998年9月音樂學系招收第一屆學生(學制五年,2004級始改學制為四年)以來,至今已歷10屆。已畢業的學生有6屆。
從音樂學專業的特殊性來看,我們不大可能像其它表演專業的學生那樣在有限的幾年學習中通過參加各種音樂比賽或公開的音樂會來展現教學成果。再說,這一專業的學術屬性也決定了沒有十年二十年的專業積累,是不可能在某一研究領域有所建樹的,顯然,這裡容不得急功近利。我們的教學成果主要表現在畢業生的學位論文上。從目前先後畢業的45位通過論文答辯,並獲得學士學位的本科生的畢業論文來看,他們能較好地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論文的選題與寫作,並能遵循一定的學術規範,有獨立思考的能力與表達能力,同時也大致學會如何面對一個研究課題,和實施研究的所有環節。在選題上,他們分別涉及:西方音樂史、中國近現代音樂史、音樂心理學、音樂民族學各學科(詳見歷屆本科畢業生學士學位論文正本)。
國家級學生論文獲獎情況
1. 費爾真(2003屆)的 畢業論文《樸素的抒情與別具深意的諧謔—解讀普羅科菲耶夫》獲得“中國西方音樂學會”首屆“優秀學生論文三等獎”(2005年,畢業論文指導教師—黃虹)。
2. 祁斌斌(2004屆)的 畢業論文《<教我如何讓不想他>的音樂學分析》獲文化部與“中國音樂史學會”等主辦的“第四屆全國高校學生中國音樂史論文評選” (本科組)“三等獎”(2006年,畢業論文指導教師—鄧希路)。
3. 祁斌斌的 音樂批評論文《史學風範可贊,學術規範可彈:評金梅著<弘一大師—李叔同>》在首屆“人音社杯”全國高校學生音樂書評徵文活動中榮獲“書評榮譽獎”(2004年,指導教師—鄧希路)。
音樂學系本科畢業生繼續攻讀碩士學位情況
目前在6屆畢業生45人中,先後有祁斌斌(2004屆)、戴華麗(2003屆作曲專業兼修音樂學的雙專業學生)、劉雅新(2004屆)、郭瑞麟(2004屆)、劉健(2007屆)、李上(2007屆)、吳娟(2007屆)等 7 位同學分別考進中央音樂學院研究生部、上海音樂學院研究生部、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部、星海音樂學院研究生部與華南理工大學藝術學院,攻讀碩士學位。其中祁斌斌同學在完成碩士學位之後,今年又直接考上中央音樂學院攻讀博士學位。
陶宇(2006屆)考入紐西蘭奧克蘭大學音樂學院攻讀音樂學碩士學位。
此外,還有黃芹、劉欣辛、譚哲昕3位畢業生分別在德、奧、法三國音樂院校攻讀碩士學位。
除了部分畢業生繼續準備考研之外,全部畢業生均就業。其中,鄭敏茵推選擔任中山電視台政聞與文化節目主持、吳玫玫同學考上公務員就職於江門市文化局、陶樂同學就職於蘭州部隊戰士歌舞團,在各類高校任教的同學還有:廖成霞、段小蕾、曾冠桃、歐衛子、廖曼宏、陳昀、胡舜方。

四、音樂學系以外的教學工作

目前,音樂學習除了本系專業學生的教學工作以外還承擔了全院本科各專業的音樂史論類公共課的教學,已開設的課程有29門:
必修類
中國古代音樂通史
中國近現代音樂史
西方音樂通史
民間歌曲
中國民族器樂概論
戲曲與曲藝音樂
嶺南音樂概論
潮州音樂概論
音樂美學
復調音樂與分析
西洋傳統曲式學
藝術概論
大學語文
選修課
西洋歌劇概論
交響音樂名作
音樂名作欣賞
20世紀西方音樂文化
20世紀下半葉的中國音樂文化
古希臘哲學
詩化哲學
德國哲學
邏輯學
東西方文化比較
民族樂器演奏
中國現當代文學
中國說唱戲曲音樂風格模唱
中國民歌風格模唱
中外民間歌舞音樂欣賞
中國民間音樂欣賞

五、嶺南音樂研究

嶺南音樂研究作為本院重點扶持的研究方向,多年來在全體教研人員的共同努力下已初見成果。更可喜的是,在本系教師的引導下,幾年來在讀本科學生中有關這方面的研究選題也日漸增多。具體分列如下:
教研人員的研究成果:
專著:
陳天國:
《潮州古譜研究》(陳天國、蘇妙箏編著,花城出版社2002年出版)。
《潮州音樂》(陳天國、蘇妙箏編著,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年出版)。
《潮陽笛套古樂研究》(陳天國、蘇妙箏編著,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
《中國梵唄·香花板》(陳天國、蘇妙箏編著,花城出版社2006年出版)。
論文:
陳天國:
1.《潮州細樂》2002年7月在汕頭民間音樂會發表《關於地球音樂與聲能音樂的概念》2002年《廣州音樂研究》
2. 《潮州佛樂南海贊》為汕頭市文化局撰寫《潮州古譜研究》(上、下)(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2年第一、二期
3. 《談羅九香先生對客家音樂的貢獻》(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3年第一期
4.《地球音樂與聲能音樂等概念的樹立及其意義》(星海音樂學院)2004年第一期,此文入編《中國專家學術成果通鑑》
5.《輪音樂的軀殼和靈魂》(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4年第2期
6.《潮州禪和板佛樂考源》《人海燈》2004年11月
7.《潮州音樂的歷史》《潮州日報》2006年6月7日
王少明:
嶺南音樂人物訪談:
1. 《後現代主義.民族音樂.嶺南音樂——訪展·愛倫教授》刊於星海音樂學院學報
2.《萬古長空 一朝風月——訪余其偉》刊於人民音樂
3.《永遠漂泊的繆斯——訪黃錦培教授》刊於星海音樂學院學報
4.《以“問題意識”研究嶺南音樂——訪馮光鈺教授》
5.《箏藝映古音、仁智啟百世——訪饒寧新教授》
6.《心安即是家——訪甘尚時教授》
周凱模:
《廣東排瑤“歌堂儀式”音聲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學答辯委員會通過。(2007)
《客家音樂文化與本土傳承論綱》,廣州:《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0第1期。
羅小平:
《在美的創造中,讓音樂再生——析廣東音樂名家余其偉的音樂表演美學觀》(《黃鐘》2003第4期)獲第四屆中國文聯文藝評
論二等獎。
王瀝瀝:
《贛劇兩路高腔唱腔音樂比較及其源流分析》(碩士學位論文)
《贛南採茶戲的曲調來源與客家民系形成歷史之關係》
《贛劇兩路高腔曲牌結構分析》
《贛劇兩路高腔曲牌與腔調的關係研究》
《贛劇兩路高腔不同音樂特點比較及其源流分析》
參加全國性學術交流活動:
陳天國:
2002年9月參加中國傳統音樂學會第十二屆年會,論文《中國佛教音樂探研》
2002年11月參加羅九香學術研討會,論文《談羅九香先生對客家音樂的貢獻》
2003年10月赴北京參加中韓第一屆佛教音樂研討會,論文《廣東佛樂概況》
2004年第二屆中韓佛教音樂研討會,因故未能參加,論文《潮州佛樂〈南海贊〉聽賞》。
2004年5月在星海音樂學院開學術講座《潮州音樂的特點》
2005年5月赴香港參加《嶺南音樂學術研討會》,為特邀代表。
2005年9月北京參加中國三弦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三弦音樂的體、相、用》
2005年10月廈門參加中韓第三屆佛教音樂學術研討會,論文《佛樂搬上舞台幾個有關的問題》
王少明:
2001年參加羅九香誕辰100周年研討會
2003年參加呂文成誕辰100周年研討會,論文《後現代主義與廣東音樂的創新與發展》
2003年參加第一屆採茶戲音樂研討會,論文《後現代語境下的採茶戲的生存與發展》
2003年參加第一屆廣東漢樂研討會,論文《廣東漢樂的文化品味》
2005年參加第二屆廣東漢樂研討會,論文《承續漢樂香火,依託漢樂精神》
2005年參加冼星海逝世60周年研討會,論文《現象學視野中的冼星海“中國新音樂”》
嶺南音樂文化傳播活動:
周凱模:
1998年.籌建《嶺南音樂文化博物館》(設於沙河校區)
陳天國:
1.為乳源縣佛學院講學教工尺譜和樂器演奏(為時二周)。
2.為廣東省佛教協會組織佛樂團,從招生、教學至2004年9月16日在黃花崗劇院公演,及後錄音、錄像《粵海梵音》VCD全世界發行。
3.為嶺東佛學院教學潮州禪和板佛樂,第一期2004年連辦居士班,第二期2005年,每期各三個月。
4.為廣州市中學音樂教師開講座,講授“嶺南音樂”。
5.為韶關佛學院“禪文化活動”組織嶺南禪和板佛樂演出一場。
6.為中山市佛協籌辦義務中醫診所義演組織兩個節目,台灣電台現場錄像並制碟。
學生有關嶺南音樂研究的論文選題
畢業論文:
吳玫玫:《廣州白雲山“城市廣場”音樂活動調查報告》
黎曉瑩:《番禺地區民間樂社音樂活動調查報告》
阮美娜:《番禺區基督教歌曲研究》
鄭敏茵:《宗江、何東〈小提琴協奏曲“鹿回頭傳奇”〉的研究》
翟玥涵:《冼星海〈中國狂想曲〉中的民間音樂因素研究》
李 上:《贛南採茶戲〈長長的紅背帶〉音樂分析和思考》
學期論文:
古子露:淺析廣東番禺的傳統民歌與歌舞音樂
古子露:淺析佛教音樂文化
陳夏楊:潮劇丑角面面觀
洪潔慧:游神——記樂島民俗活動(一)
劉 晰:2000年至今有關“原生態民歌在當代社會發展的變異及傳播”課題研究綜述

六、大學城文化環境中的教學與學術交流

多年來我系積極利用大學城這種多院校、多學科並存互動的有利環境,分別在教學、研究、出版等方面建立了校際交流,具體情況分列如下:
講學活動
羅小平:
幾年來先後在中山大學、外語外貿大學、廣州大學、廣州美術學院等院校舉行多次講座與學術報告。
2005年起,面向大學城各院校選修課《音樂美學》。
王少明:
2006年10月受聘廣東工業大學大學城“學島講堂”講授《傾斜的天平——音樂人文精神憂思錄》。
鄧希路:
2003年,外語外貿大學《文化、科技知識100講》演講題目:《莫扎特其人與其樂》。
2006年5月受聘廣東工業大學大學城“學島講堂”演講題目《器樂作品的音樂內涵》。
2005年起,面向大學城各校選修課:《19世紀德奧浪漫主義音樂》
劉大堅:
2006年起,面向大學城各院校《中國民歌模唱》。
彭莉佳:
華南師範大學,連續7年為本科生開設《教師口語發聲學》。連續10年每學期開講座(每次講座9—15課時)《發聲常識與嗓音保健》。
中山大學,先後三次開講座《怎樣使嗓音清亮耐久》。
外語外貿大學,連續5年,每學期開講座(每次講座3—9課時)《教師的嗓音使用和保護》。
廣州大學,連續3年為本科生開課《嗓音科學訓練與保健》。
廣東工業大學,先後三次為教師開講座《教師嗓音使用和保護》。
陳天國:
2006年起,所開設的兩門專業課《潮州音樂》與《古譜研究》均接受大學城中其他學校的學生旁聽。
校際合作的研究與出版工作
幾年來由於大學城的便利條件,校際間在研究與出版方面也有了更多的合作機會,如:
1.與廣州大學.廣州美院等合作編寫的《高中藝術》系列教材,本系黃虹、鄧希路、閆笑雨、吳麗玲、謝澤慧、張卓等與廣州大學藝術學院的王懷堅老師一道承擔《高中藝術》系列教材中有關音樂的四個模組教材的編寫工作,目前已完成出版的有兩冊。
2.黃虹、吳麗玲、羅小平等老師與廣東醫藥學院合作的有關音樂治療方面的研究。
3.鄧希路與華南理工大學藝術學院合作編寫的藝術課程叢書,承擔《西方早期音樂》一書的寫作,由華工出版社出版。
4.吳麗玲、黃虹與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合作項目:中國民族樂器聲功率研究。

七、今後構想

1.為適應目前生源整體素養參差不齊的具體情況,音樂學系擬採取多層次招生的策略,以入學考試為甄別機制,分“普通音樂學”與“研究型音樂學”兩檔次,前者面針對一般人才培養,後者針對少數高素質人才的培養,目標是為日後的研究生階段學習打下堅實的專業基礎,以便充分利用現有條件加大扶持高素質學生的力度。入學後第三年根據具體情況有可能將個別成績突出的“普通音樂學”學生調到“研究型音樂學”班上,而原“研究型音樂學”班上的某些學生可能被調整到“普通音樂學”班上。以此形成激勵機制。
2.調整專業授課方式,分兩種方式:一是專業小組課(針對普通音樂學學生);一是專業個別課(針對研究型音樂學學生)。
3.補充新學科,納入專業主幹課系列。此外,這對各專業主幹課開出更多的輔助課程,以豐富學生的整體人文素養與拓展學生的學術視野。
4.爭取從本院附中(高中階段)開設音樂學預備班。
5.擴大師資隊伍,推進各學科教研梯隊的建設工作。
6.完成正在進行中的“音樂學教材系列”的撰寫工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