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的故事

易經的故事

《易經的故事》內容簡介:《易經》,以及與之相關的歷史故事,是中國文化獨特的生命形態。《易經的故事》以六十四卦為序,從歷史長河中擷取與之相關的故事與傳說,涵蓋《易經》的產生與發展、卦文爻辭,以及傳播和套用等諸多領域。並以此追尋《易經》的蹤跡,探求《易經》的真義。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易經的故事》是由中國友誼出版公司出版的。

作者簡介

王政挺,1958年生。杭州大學(今浙江大學)哲學系本科,北京大學哲學系碩士。先後執教於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浙江師範大學等。曾任浙江省重點高校學術委員會秘書長,長期在海內外從事中外文化教育交流工作。有《傳播:文化與理解》《公共關係學通論》《中外法庭論辯選萃》《留學備忘錄》《形式邏輯與數理邏輯比較研究》等傳播學、公共關係學、歷史學、邏輯學類著述六十餘部。

圖書目錄

前言
01 乾卦:群龍的故事
02 坤卦:母儀天下
03 巨卦:後面來了個衛靈公
04 蒙卦:呂蒙向學
05 需卦:玩易窩裡出聖賢
06 訟卦:武則天和她的男寵們
07 師卦:勝敗之兆
08 比卦:畢萬和他的子孫
09 小畜:嚴復與《天演論》
10 履卦:六經皆史
11 泰卦:重耳得國
12 否卦:保存了二十年的秘密
13 同人:真同人與假同人
14 大有:郭偃的智慧
15 謙卦:周公誡子
16 豫卦:趣說蔣介石
17 隨卦:穆姜知隨
18 蠱卦:三去之餘,獲其雄狐.
19 臨卦:關羽斷頭知何處
20 觀卦:天下第一卦
21 噬嗑:從半個燒餅說開去
22 賁卦:夫子之色
23 剝卦:剝落風景各不同
24 復卦:恢復榮譽之戰
25 無妄:葫蘆生兩斷無妄卦
26 大畜:剛主轉向
27 頤卦:神仙故事的背後
28 大過:漢武帝輪台罪己
29 坎卦:蘇東坡的心靈生活
30 離卦:辛棄疾南歸之謎.
31 鹹卦:遠古的性舞蹈
32 恆卦:兩個太陽升起來
33 遁卦:轉身要及時
34 大壯:話說“壯繆侯”
35 晉卦:養馬的故事
36 明夷:最黑暗的時刻
37 家人:孔明之後,誰可接班
38 睽卦:喪馬勿逐
39 蹇卦:鄧艾伐蜀
40 解卦:李夢陽直言上書
41 損卦:損益之道
42 益卦:王莽的善與惡
43 央卦:康熙求雨
44 骺卦:遇合與適意
45 萃卦:煉丹之妙處
46 升卦:郭璞的選擇
47 困卦:娶個美女太危險
48 井卦:上將井勿幕
49 革卦:皇帝要革命
50 鼎卦:從溥儀說開去
51 震卦:蔣方震威震日本
52 艮卦:亡宋誰知是石頭
53 漸卦:話說鴻漸
54 歸妹:伯姬出嫁
55 豐卦:蔡京的“豐亨豫大”論
56 旅卦:人在旅途
57 巽卦:大風吹呀吹
58 兌卦:會心的交流
59 渙卦:辛齋之憂
60 節卦:毛西河的毛脾氣
61 中孚:審判《易經》
62 小過:從小鳥到飛機
63 既濟:夢的解析
64 未濟:轉著圈兒向前進

文摘

1乾卦:群龍的故事
龍是中國文化最偉大的標誌。
在中國的語言文字中,有關“龍”的太多太多:比如形容氣勢奔放雄壯的,有龍馬精神、龍飛鳳舞、龍行虎步、龍吟虎嘯。龍盤虎踞、龍騰虎躍;形容人的儀表英俊、氣度不凡,有龍眉鳳目、龍駒鳳雛、龍躍鳳鳴;望子成龍是寄託著最大的希望;畫龍點睛是說到了根本;說一個人字寫得好,有筆走龍蛇;說好吃的,有龍肝鳳髓、龍肝豹胎,儘管誰也沒有吃到過。當然,還有諸如龍頭蛇尾、龍蛇混雜等等。
想像一種語言就是想像一種生活。而在我們的生活中,龍的形象也幾乎無處不在。
我們的傳統樂器胡琴,貴重的胡琴一定要雕上龍頭,說是龍的兒子囚牛,專管禮樂。我們的傳統兵器刀、劍等的刀環和劍柄吞口上,也刻著龍頭,不過那不是囚牛而是睚眥,也是龍的兒子,睚眥嗜殺喜斗,即所謂“睚眥必報”,殺氣騰騰。
有的龍喜歡站在宮殿的殿角上,叫嘲風,可以懾魔消災。有的龍喜歡登在大鐘上,作洪鐘的提梁,叫蒲牢,那樣鐘的聲音才宏大響亮。
有的龍像獅子,叫狻猊,喜歡倚立在香爐足上。有的龍像老虎,叫狴犴,掌管刑獄,所以它的畫像往往出現在獄門或官衙正堂兩側。過去大官出行,前面有人舉牌“肅靜”、“迴避”,牌子上面畫的也是狴犴。
中國人喜歡樹碑立傳,一塊石碑就有兩條龍,下面馱著的叫贔屓,盤繞在頂上的叫負質。贔屓也叫霸下,樣子和烏龜差不多,不過,它是有牙齒的,而且力氣要大得多,傳說能夠背著三山五嶽滿世界跑,後來跟隨大禹治水有功,就改馱了石碑。
還有喜歡在橋柱逗留的蚣蝮,喜歡立於門首的椒圖,能滅火消災的螭吻,好食的饕餮和只進不出的貔貅,別看它們的形態各種各樣,它們都是龍。
便是人和龍之間,在中國的文化中也並沒有絕對的分離。所謂人中之龍,就是最厲害的人,當了皇帝可以稱真龍天子。真龍天子雖然只有一個,一般的人,只要奮發努力,也會有機會可以鯉魚跳龍門。所以中國的文化就是龍文化,中國人就是龍的傳人。
而最了不起的群龍,則是出在《易經》。
周易以乾卦起首,乾卦六爻,六條龍,代表了宇宙生命原始最偉大的功能,代表了剛健主動的精神。六條龍處於不同時態,其中兆示的,是認識和把握時機的重要性。
初爻為潛龍:
潛龍勿用。龍潛深淵,陽氣不足,時機未到不能動。這個時候,我們必須隱忍待機,不可妄動。即使自己不被他人理解,也絕不忿忿不平,不為憂慮所困,不為世俗而改變自己的初衷。要默默培養內力,積蓄能量,堅定信念,準備機會的到來。
二爻為見龍:
見龍在田,利見大人。此龍已經過了準備積蓄階段,離潛出隱,應時而出,可以有所作為,施展自身之德能而為世所看重。然而,又只是嶄露頭角,尚未達到大中至正的最高境界。力量還不足,地位還不夠,需要有“大人”幫助,作為依靠,方能夠調整好自己,有進一步發展。這個時期,必定要以誠信爭取眾人的支持與幫助,整合有生力量,獲得立足發展之地。這個時期,既有初露鋒芒之新銳,也有羽毛未豐之顧忌。既不可一任陽剛,無所顧忌而至於狂狷,也不可一味退火成為“鄉愿”,也就是老好人。正確的做法是好好修煉自己,穩住重心,消去浮火。或者如孔子所謂:“庸言之信,庸行之謹。”說話做事要穩重,靠得住,小心謹慎,從而達到“剛而能柔,柔而能正”的境界,將生鐵煉成鋼。
三爻為惕龍:
也即“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這是個非常重要而又非常尷尬的時期。競爭激烈,動輒得咎。功業尚未成就,仍然有可能半途而廢。人們可以稱讚一個初出茅廬的年輕人富有才華,卻絕對會認真“修理”自己真正的競爭者。當一個人有可能獲得成功的時候,也往往是最危險的時候。這是思想和精神應當最為集中的時期,對人對事要極其盡心,既要知事,尤其要知人,有時甚至知人重於知事。當此之時,我們既應踏實苦幹、辛勤耕耘,同時,也必須戒慎恐懼,明察形勢,以避免危險。連夜晚都不可放鬆,一定要防止不應有的失策,設法不出大紕漏。要做到居上位而不驕橫,在下位而不憂憤自卑,這樣,便是身處危地,最終也不會有咎害,“厲無咎”。
四爻為躍龍:
或躍在淵。猶如我們從很多國畫裡看到的那樣,神龍騰越於旋流之上,似上天,又仿佛潛淵。此為躍龍之象。這時,正處於基本成功的狀態。當此之時,如果有機會有運氣,則果斷為之,定可一躍而達到完全的成功。但是在另一方面,如果時運不至,也要學會從容,重在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好比從政當官的,官做到了一定程度,彼此水平其實差不多,能不能夠再進一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往往也取決於非自己能夠左右的其他因素。其實非常好!既可躍而飛天,取得絕對卓越的成就;也可下而在淵,享受正常功成名就的超然。關鍵還是要謹慎勿躁,鞏固根本,見機而作,唯時勢是慮。有機會,該出手時就出手,一舉而獲得最大成功。機會不到,也大可不必怨天尤人,因為已經取得了一般意義上的成功。此時的心態,應該是最為寬鬆而自在,甚至是隱士思想、神仙境界。

序言

所謂“六經皆史”,幾千字的《易經》,真不知道可以帶出多少的故事。
比如有關於《易經》的產生和演變,就有“易有三易”、“易歷三代”、“人更三聖”等等的故事和傳說。又比如,《易經》中的諸多卦爻辭,雖是為了明象,卻也有很多古人對自己的經驗、想像和歷史的借重。明夷卦雲“內文明而外柔順,以蒙大難,文王以之。利艱貞,晦其明也,內難而能正其志,箕子以之”。其中的周文王和箕子都是歷史人物,都有著獨特的故事,當然,這裡是以歷史為象。而且,在《易經》幾千年的傳播和套用中,同時也流傳了大量研究和套用《易經》的故事。其中有不少生動而有趣,很有影響。《左傳》是中國最早的史書,其中就有很多占筮的故事。也早就有人指出,不通易理,不懂這些故事,要準確理解那段時間的歷史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學易亦是玩味。孔子說,“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意思是要獲得《易經》的豐富內涵,一定要從自己的切身經驗出發,反覆把玩體味。所以,君子安居之時,可以觀察卦爻中的象而玩味其卦爻辭,細細琢磨其中的道理;有所行動,則要觀察其變化而玩昧琢磨它的吉凶占斷,以提高自己的應對能力。在這個意義上,講述《易經》的故事,也就是在欣賞人們是如何理解《易經》套用《易經》,如何觀象玩辭、又如何去觀變玩占。
這當中,有著很多的趣味,也有著很多的爭議。有目為虛妄不以為然,甚至斥為迷信的,也有高推聖境,努力從中發掘嚴密的邏輯思維的,諸此等等,不一而足。其實《易經》的思維(就其廣義而言),就是想像。占筮依靠的是想像。占筮之要,在於心感,“須就事以取辭察象而印我,棄疏而用親。”其實質是在“印我”,是“我”運用想像力,從各種各樣的卦象符號和語言符號中,選出所需要的符號,進而揭示出隱蔽在其後的意蘊。所以占筮推演完全是想像的舞蹈。
而《易經》這種把握世界的方式,與現代哲學的主張倒有著驚人的一致。拿現代哲學的觀點來說,這個世界本來就是與人融合為一的整體,萬物普遍聯繫。這個世界任何一種在場的當前事物,都是無窮的不在場事物的集結點。如果說當前的存在是一種“敞亮”,那么正是無數不可窮盡而隱蔽的集合,才使得一個存在物得到說明,得以“敞亮”。所以在場的當前存在,它的內涵和意蘊寓於無盡的不在場的隱蔽之中。那么,如何通過在場的“敞亮”,去領悟那不在場的、隱蔽的、不可窮盡的事物或意蘊呢?這就需要想像。因為只有想像才能夠把在場的和未在場的綜合為一個整體,它超越在場者,超越直接感覺的東西,而高揚不在場者,顯現不在場者。邏輯思維是做不到這一點的。邏輯思維以把握事物間的同一性為己任,同一律是邏輯的基本規律,科學總還是要割去想像中許許多多不在場的聯繫,才能夠形成科學規律。而想像則要把握不同事物之間,即在場的顯現的事物與不在場的隱蔽的事物間的相通性,後者超越前者。想像不同於邏輯思維,不是違反邏輯,而是超越邏輯。
當然了,我們也不能夠簡單就將《易經》等同於現代哲學,因為後者畢竟是人類認識經過主客分離之後,對天人合一的重新回歸,是否定之否定。但是,其中又確實有很多方面是相通的,是可以借鑑的。記得馮友蘭先生有過一個預言,說“中國文化將在世界大放異彩,請注意《易經》哲學”。說得真是高明。
在這個意義上,讀點《易經》的故事,看看古人在其想像力的運用中,所展示的罕見的神奇和藝術性,確實也是很有趣味的事情。
還有,所有的這些故事,易理自然貫通其中,因此也給我們一個機會,可以通過這些歷史故事來理解易理,來解讀《易經》的六十四卦。而且本書在體例上,也作了這樣的嘗試。這裡要感謝本書的責任編輯,是她最先明確提出了這個想法。
幾千年來,《易經》和《易經》的許多故事,已經通過長期的集體記憶,凝聚成為影響中國文化的獨特的生命形態。經典常讀,溫故而知新,這也正是本書所期望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